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志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3篇后路
  • 3篇骨折
  • 2篇悬臂
  • 2篇悬臂梁
  • 2篇腰椎
  • 2篇枢椎
  • 2篇前路
  • 2篇前路手术
  • 2篇寰枢
  • 2篇寰枢椎
  • 2篇寰枢椎脱位
  • 2篇脱位
  • 2篇线缆
  • 2篇颈椎
  • 2篇颈椎前路
  • 2篇颈椎前路手术
  • 2篇脊柱
  • 2篇复位
  • 2篇并发

机构

  • 9篇绵阳市第三人...

作者

  • 9篇冯志
  • 7篇杨启远
  • 7篇冯敬
  • 7篇罗小丽
  • 6篇范斌
  • 6篇赖显金
  • 4篇陈良
  • 4篇梁文杰
  • 3篇杨雯栋
  • 3篇李英博
  • 1篇李丽芳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四川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年
探究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评价椎体成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0.03-2021.03抽选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体成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VAS评分等。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突出,P值<0.05。对比VAS评分情况,术前两组患者无突出差异,P值>0.05。术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突出,P值<0.05。结论: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型术开展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并减轻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冯志
关键词:椎体成型术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2007年8月颈椎前路手术236例,其中男159例,女77例;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50.6岁.颈椎病1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6例,...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梁文杰范斌陈良冯志赖显金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结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9-56岁,平均36.5岁。结核病灶累及2个椎体6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2例,5个椎体1例。其中胸椎9例,胸腰椎5例,腰椎2例。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28°-53°,平均37.6°。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A级0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7例。术前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后,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160-290 min,平均215 min,术中失血量400-1 800 mL,平均780mL。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年7个月。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无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断裂。术后后凸Cobb角8°-27°,平均28.2°,平均矫正率7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2例,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D级6例,4例恢复至E级,2例未恢复。结论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杨启远冯敬杨雯栋罗小丽李英博雷超冯志赖显金
关键词:脊柱结核多节段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探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2007年8月颈椎前路手术236例。其中颈椎病1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6例,颈椎外伤67例,颈椎结核3例。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178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5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2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10.6%。其中喉上神经损伤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脊髓损伤加重1例,脑脊液瘘3例,颈部血肿2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8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严格规范化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管理,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梁文杰范斌陈良冯志赖显金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椎间孔型17例,椎间孔外型8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扩大开窗入路,经峡部外缘入路两种术式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1年2个月。采用M 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良5例,可1例,差无,优良率9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常累及相应节段的上位神经根,临床体征与影像学不符时应高度怀疑本症,运用CT薄层扫描和MR I检查可以确诊。保守治疗均不佳,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陈良范斌梁文杰赖显金冯志
关键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
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53岁,平均37.2岁.11例为新鲜骨折脱位,1例为陈旧性骨折脱位,均为寰枢椎前脱位.依据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型3例,ⅢA型1例.所有病例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和ADI测量对神经功能和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2±1.3、13.5±1.4、14.3±1.5,较术前的8.3±1.4明显改善(P<0.05).术后X线及CT示寰枢椎前脱位均复位满意,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ADI分别为(2.2±0.4)、(2.4±0.6)、(2.3±0.5)mm,均较术前的(5.8±1.2) mm明显改善(P<0.05).内固定螺钉及线缆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寰枢椎后间隙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杨启远冯敬罗小丽杨雯栋李英博范斌冯志赖显金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悬臂梁
牛膝活血汤联合早期许氏伤药外敷治疗气滞血瘀证踝关节骨折对患者关节肿痛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观察牛膝活血汤联合早期许氏伤药外敷治疗气滞血瘀证踝关节骨折对患者关节肿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患者80例,参照其治疗方案进行均分组。所有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注射液等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加用早期许氏伤药外敷治疗,观察组40例加用牛膝活血汤联合早期许氏伤药外敷治疗。统计两组优良率、并发症率,检测两组炎症因子的表达,记录踝关节的周长、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均大幅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后CRP、TNF-α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4周、术后8周两组踝关节的周长、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均大幅下降(P<0.05),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大幅提升(P<0.05),且观察组术后4周踝关节的周长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8周踝关节的周长与对照组相似(P>0.05),观察组术后4周、术后8周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膝活血汤联合早期许氏伤药外敷治疗气滞血瘀证踝关节骨折可有缓解关节肿胀和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疗效。
冯志范斌
关键词:气滞血瘀证踝关节骨折关节肿痛
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3±0.3mm、2.3±0.5mm、2.4±0.6mm,均较术前(6.5±0.9mm)明显改善(P<0.05)。CMA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53.9°±7.3°、153.4°±7.6°、152.7°±7.8°,均较术前(121.8°±5.1°)明显改善(P<0.05)。1例患者随访发现线缆对寰椎后弓有部分切割,但未断裂。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杨启远李英博罗小丽冯敬李丽芳雷超杨雯栋冯志
关键词:后路寰枢椎脱位悬臂梁
腰椎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手术探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1收治38例腰椎手术失败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板间开窗或原椎板间扩大开窗切除椎间盘16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7例,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5例。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随访1年3个月。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4.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髓核摘除不彻底,多间隙椎间盘突出遗漏,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前及术中节段定位错误,术后出现腰椎节段性不稳以及合并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中央椎管狭窄。其中以忽略侧隐窝狭窄及髓核摘除不彻底最为多数(47.3%),应引起关注。如果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腰椎手术失败的再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梁文杰范斌冯志赖显金陈良
关键词: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再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