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国正

作品数:21 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梗死
  • 12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0篇急性
  • 8篇脑梗死患者
  • 7篇卒中
  • 7篇急性脑梗死
  • 5篇动脉
  • 5篇预后
  • 4篇急性脑梗死患...
  • 3篇叶酸
  • 3篇预后不良
  • 3篇脑卒中
  • 3篇颈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阻塞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血压

机构

  • 21篇西安市第一医...
  • 2篇西北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急救中心

作者

  • 21篇刘国正
  • 19篇吴松笛
  • 17篇蔺雪梅
  • 16篇王芳
  • 14篇王清
  • 10篇刘仲仲
  • 7篇曹欢
  • 5篇职瑾
  • 1篇王芳
  • 1篇张娜
  • 1篇石兴民
  • 1篇时宏
  • 1篇郝晓云
  • 1篇王燕
  • 1篇段斌
  • 1篇魏科祥
  • 1篇王清

传媒

  • 5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医学综述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狭窄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收治的经血管评估确诊的ICAS患者,按狭窄侧别、程度分别进行分组,并纳入年龄、性别、既往史等相匹配的参与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黄斑区OCTA检查,并收集其小血管密度、血管密度、灌注面积、脉络膜层大中血管血管容积及血管指数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研究对象,其中单侧ICAS组20例、双侧ICAS组26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男性54例(81.8%),平均年龄为(67.5±8.7)岁。3组间除既往卒中或TIA病史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单侧ICAS患者双眼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视网膜内层灌注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狭窄严重侧眼上述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狭窄较轻侧眼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狭窄严重侧眼各指标虽有低于狭窄较轻侧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CAS狭窄侧眼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及以下狭窄组(31只)、重度及以上狭窄组(41只),与健康对照组3组进行比较,发现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间各指标虽然随狭窄程度有
张咪蔺雪梅刘佩刘仲仲逯青丽刘国正李云飞饶兰平宋沉生李果武翻艳曹顺道孙超霍燕王燕刘燕王凝吴松笛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密度脉络膜
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刘国正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波动脑梗死血压控制
西安市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西安市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基于西安市脑卒中登记研究纳入3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WI及CT检查结果分为前循环组及后循环组,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6例患者中前循环274例(77.0%),后循环82例(23.0%)。两组NIHSS评分结果显示后循环脑梗死组低于前循环脑梗死组(4.56±5.58vs 6.23±5.31,P<0.05);两组间13种危险因素比较发现心房纤颤的患者在后循环脑梗死组中的比例显著低于前循环组(P<0.05),而其他各危险因素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对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症状及体征比较发现,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是头晕(47.6%),前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为单侧肢体无力(46.0%)。后循环脑梗死较为特征的症状及体征有视物不全、复视、颈痛、霍纳综合征、交叉性运动障碍和交叉性感觉障碍,而前循环脑梗死特征的症状及体征为失语。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较前循环低;两者间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心房纤颤的患者在后循环脑梗死组比率较低;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为头晕。
王芳蔺雪梅王清职瑾刘国正史亚玲曹欢吴松笛
关键词:脑梗塞
丁苯酞联合抗氧化治疗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营养状态及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抗氧化治疗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营养状态及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接受丁苯酞联合抗氧化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及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总抗氧化力(T-AOC)含量均明显升高,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丙二醛(MDA)、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含量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BDNF、IGFI、VEGF、PD-ECGF、T-AO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MIF、TNF-α、CXCL16、ALCAM、PECAM-1、MDA、8-iso-PGF2α、8-OHd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丁苯酞联合抗氧化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改善神经营养状态、减轻细胞氧化损伤。
史亚玲吴松笛王芳刘国正逯青丽曹欢王清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
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背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而不尽相同。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260例,根据随访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5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4~13分及≥14分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率、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率、有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47,95%CI(1.10,6.18)〕、肺炎〔OR=3.28,95%CI(1.17,9.22)〕、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8.36,95%CI(4.93,72.74)〕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2,95%CI(1.02,1.30)〕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肺炎、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识别、筛查高危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刘仲仲逯青丽曹欢王静蔺雪梅王芳史亚玲王清刘国正吴松笛
关键词:脑梗死心房颤动预后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确诊的轻型脑梗死患者。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ALP水平,并按照四分位数分组法分为四组。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评估血清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95例轻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3.52±12.31岁,男性572例(63.9%),入院NIHSS评分中位数为2分,1年卒中复发为26例(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升高1 U/L,轻型脑梗死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OR 1.02,95%CI 1.01~1.04,P=0.030);每升高10 U/L,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19%(OR 1.19,95%CI 1.01~1.41,P=0.030)。高水平组(Q2、Q3与Q4组)与最低水平组(Q1组)间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分组间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ALP可能是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逯青丽刘仲仲蔺雪梅曹欢王静刘佩王芳史亚玲王清刘国正吴松笛
关键词:血清碱性磷酸酶卒中复发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早期未见异常的急性脑梗死1例被引量:2
2014年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4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3 h"于2013年6月3日入院。3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面部麻木、行走不稳,行走时向右侧倾斜,伴头晕,言语稍欠流利,无肢体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视力改变,无耳鸣及听力改变,无饮水呛咳,无胸闷气短,无畏寒发热。急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急诊入院。
吴松笛蔺雪梅王芳王清史亚玲刘国正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脑梗死
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本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分别在患者发病后的1个月、3个月...
刘仲仲段康丽蔺雪梅王芳史亚玲王清刘国正逯青丽曹欢王静魏科祥吴松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
动脉内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视觉恢复单中心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视觉恢复情况。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8月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连续收治的非动脉炎性CRAO患者,根据入院后是否进行IAT治疗分为IAT组和非IAT组。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时间段(入院、出院时和出院1个月时)功能性视觉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31例(131只眼)非动脉炎性CRAO患者,男性93例(71.0%),平均年龄为(61.6±12.6)岁,其中IAT组57例(43.5%),非IAT组74例(56.5%)。与非IAT组患者相比,IAT组患者年龄更低[(58.4±12.5)岁vs.(64.1±12.2)岁,P=0.011]、合并卒中病史者比例更低[10(17.5%)vs.25(33.8%),P=0.037]、发病至就诊时间更短[10.0(6.0~24.0)h vs.55.0(20.2~162.0)h,P<0.001]、醒后发病者比例更高[26(45.6%)vs.15(20.3%),P=0.002]和患侧颈内动脉血管状态更佳(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闭塞=41∶7∶7∶2 vs.32∶11∶21∶10,P=0.006)。IAT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功能性视觉比例较非IAT组患者更高[25(43.9%)vs.18(24.3%),P=0.018],而入院和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T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功能性视觉较非IAT组患者显著改善(OR3.24,95%CI1.08~9.69,P=0.036)。IAT组患者术中发生眼动脉痉挛2例(3.5%)、穿刺部位皮肤出血2例(3.5%)和新发脑栓塞(均为无症状性栓塞)事件4例(7.0%)。结论是否进行IAT治疗的CRAO患者部分临床特征存在差异,IAT治疗可显著提高CRAO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功能性视觉,且手术安全性较好。提示临床医师需重视CRAO患者的IAT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
逯青丽刘仲仲刘彤刘佩张咪常乔乔刘燕孙超彭林娜刘国正蔺雪梅吴松笛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动脉内溶栓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及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实验组增加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均治疗3月。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分;检测2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比较2组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压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MDA和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有效降低血液中MDA、Hcy水平,提高SOD水平,控制血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清吴松笛职瑾刘国正曹欢史亚玲
关键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