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兰
- 作品数:15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究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平板试验检查诊断,观察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的标准,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在诊断阳性率方面,观察组为5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阳性预测值88.33%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特异性78.13%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黄雪梅梁泳梅刘志兰
-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动态心电图冠心病阳性率
- 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特殊病例30例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特殊病例的病因。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间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特殊病例30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30例特殊病例中,病毒性心肌炎11例 (36.7%)、急性胰腺炎7例(23.3%)、肥厚性心肌病6例(20%)、胆心综合征4例(13-3%)、肺栓塞2例 (6.7%)。结论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病因多样,并非心肌梗死所特有,应结合临床及时、准确鉴别,以免误诊。
- 刘志兰黄露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肌梗死心肌炎心电图肥厚性心肌病
- 体格检查心电图异常分布及变化趋势的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分析比较我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体格检查中异常心电图的分布与变化趋势,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近年3次体检共11714例次心电图资料,从异常心电图的分布情况,年龄、性别及3次结果分类统计,予以横向及纵向的比较。结果(1)各项指标在异常心电图中所占比例依次为窦性心律失常41%,STT异常24%、其他心律失常13%、室内阻滞10%、R波高电压7%、房室或窦房阻滞等。(2)各项指标除窦性心律失常外,均随年龄增加而递长。(3)各项指标异常率除STT异常外,男女比较均为男性>女性。(4)各项指标在3次体检对比中无变化。结论心血管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同时男性患病的危险性高于女性。
- 黄露刘志兰
- 关键词:异常心电图体格检查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体检心血管病
-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对366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55.2%);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存在昼夜节律(2个高峰和1个低谷)。结论冠心病患者受到心房肌缺血、缺氧、炎症、变性、纤维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心房肌除极速度不一致,利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主要因素与心房肌退行性变引起心脏自律性、兴奋性及传导性发生改变有关;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存在昼夜节律,提示受植物神经的影响。
- 张小云植爱容黄露刘志兰
-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昼夜节律动态心电图
- 1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的观察与分析,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规律及昼夜分布节律变化。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24小时监测,统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心率的变化以及合并其它的心律失常。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48.3%);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存在昼夜节律;发作时老年组心室率较慢;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结论指出房颤的发生取决于心房本身的病变及体内的调节因素,提示阵发性房颤与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生理过程相似。
- 植爱容张小云黄露刘志兰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
- 急性心肌梗死致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的临床探讨
- 2011年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致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方法对207例AMI患者在入院48h内记录常规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结果 207例AMI中早期出现房室阻滞的有23例,其中三度房室阻滞有11例,出现阻滞的心肌梗死部位多数为下壁、正后壁、右室。结论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比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更容易引起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
- 池莲花黄露刘志兰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三度房室阻滞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预后的评估
- 2010年
- 目的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预后的评估。方法采用Bruce方案对89例AMI后患者(PCI32例,非PCI57例)在急性后期至陈旧性期的不同时期进行rrET。结果32例PCI患者9例出现阳性,23例出现阴性,阳性率占28.13%;57例非PCI患者29例出现阳性,28例出现阴性,阳性率占50.09%。结论PCI患者预后比非PCI患者好。
- 池莲花黄露张小云植爱容刘志兰
- 关键词: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急性心肌梗死预后阳性率
-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肌电图检测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针极肌电图的检测。结果:32例ALS患者均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其中胸锁乳突肌的异常率为93.8%,低于上下肢肌肉的异常率100.0%。结论:EMG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有助于ALS的早期诊断,而胸锁乳突肌的针极肌电图检测对AL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冼珊邱嘉茗谢欢欢刘志兰梁泳梅
- 关键词: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胸锁乳突肌
- 脑卒中与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ST-T改变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脑卒中患者 2160例心电图资料;比较ST-T明显改变者80例(观察组)和ST-T无明显改变者98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合并其他常见病、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情况。结果 2160例中出现心电图异常1327例,其中ST-T改变756例,占异常心电图的56.9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心脏扩大及多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P<0.05或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心电图ST-T的改变,部分是受神经-体液及代谢-营养障碍的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即“神经原性改变”,可随病情好转而变化;部分则与原有的基础病相关,受其心脏在功能上或器质上已出现的病理性改变而影响,不随病情而变化。
- 黄露池莲花刘志兰
-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心电描记术脑卒中心电图ST-T改变
- 脑卒中者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 2003年
- 黄露池莲花李秀英刘志兰
- 关键词:脑卒中ST-T改变心电图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