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刚
- 作品数:55 被引量:196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控释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胞移植减少损伤脊髓的胶质瘢痕被引量:2
- 2013年
-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可有效促进猕猴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抑制猴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细胞移植。方法:取12只恒河猴,采用改良Allen氏法制作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实验组以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对照组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空白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修复。修复后5个月,取出脊髓组织制成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瘢痕的形态特征、构成特点及瘢痕中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检测胶质瘢痕面积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由混合性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空白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显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实验组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较局限,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少量神经纤维通过瘢痕区,并且实验组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更强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
-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张新鹏马郁琳魏可心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
- 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减少脊髓损伤后空洞形成被引量:6
- 2013年
-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地促进猕猴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目的:验证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猴脊髓损伤后组织结构的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细胞移植。方法:将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恒河猴分为3组,联合移植组采用控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单纯细胞移植组给予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制备脊髓组织石蜡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空洞形成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空洞面积。结果与结论:对照组脊髓结构严重破坏,空洞面积大、累及范围广;单纯细胞移植组脊髓结构保存较好,有小面积空洞,偶有较大空洞形成;联合移植组脊髓结构保存最好,仅存在小面积空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与单纯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比较,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组织结构的保护作用更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脊髓空洞的形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王丽宁马郁琳张新鹏魏可心
- 关键词:干细胞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神经营养因子
- 异位葡萄胎1例报告被引量:3
- 2019年
- 异位葡萄胎在临床上罕见,Phaneuf报道患病率约为宫外孕的3%[1]。目前,对本病尚无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由于临床症状与一般异位妊娠相比无特异性,此疾病的术前诊断率很低[2],术后随访容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国内1995~2018年有关异位葡萄胎的报道43篇,共58例,近5年相关文献仅5篇(11.63%,5/43)10例[3~7],其中2例恶变,占20%[5,6]。
- 鞠蕊赵桂君张健汪红英焦阳刘晓刚
- 关键词:异位葡萄胎异位妊娠临床医生术后随访诊断率患病率
- 子宫颈液基细胞学异常患者中检测HPV E6/E7 mRNA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子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异常患者中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ms,HPV)E6/E7mRN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7例TCT异常的患者和40例TCT未见恶性细胞及上皮内瘤变细胞者(对照组)进行HPVDNA检测和HPVE6/E7mRNA检测,以阴道镜检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正常、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HPVE6/E7mRNA阳性率分别为20.00%(8/40)、27.57%(51/185)、60.87%(42/69)和76.92%(10/13o病理诊断正常、LSIL(CIN1)、HSIL(CIN2/3和癌)的HPVE6/E7mRNA阳性率分别为11.72%(17/145)、34.07%(31/91)、87.88%(58/66)和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E6/E7mRNA对CIN2及以上(CIN2+)诊断的灵敏度88.73%(95%C/:81.38%~96.09%)高于TCT对CIN2+诊断的灵敏度22.68%(95%CI:20.19%~24.66%),HPVE6/E7mRNA对C1N2+诊断的特异度79.66%(95%CI:74.53%~84.8.0%)低于TCT对CIN2+的特异度86.10%(95%CI:84.44%~88.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联合和HPVE6/E7mRNA试验筛查效果较好,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92%(95%CI:77.8%~94.01%)和82.63%(95%CI:77.79%~87.6%)。结论HPVE6/E7mRNA阳性率随着病理学宫颈病变级别升高呈趋势性增加,TCT联合HPVE6/E7mRNA检测能够提高对宫颈病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弥补TCT筛查的不足。
- 唐振利苏光衣淑娟刘晓刚薛慧忠
-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MRNA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背景:鉴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最终研究目的,是将诱导后的细胞移植入体内参与损伤神经系统的修复过程,因此,保证移植细胞的活性显得十分重要。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以隐丹参酮为诱导剂诱导第8代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段诱导细胞的凋亡百分比(每间隔0.5h为1组,共12组)。选择细胞凋亡百分比较高的一个时段,观察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0-100μg/L,共11组)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诱导后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升高,约4h时达到峰值,维持约1h后下降(P<0.05)。随着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由0μg/L提高到30μg/L,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下降(P<0.05),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超过30μg/L后,细胞凋亡水平受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影响不再显著。结果可见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
- 关键词: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隐丹参酮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猕猴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5例报道被引量:4
- 2018年
- 皮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syringocystadenoma papilliferum,SCAP)由Peterson于1892年首先提出,是一种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比较少见,这种损害通常由头面部皮脂腺痣发展而来。本病常在出生后或幼年发病,大约一半患者出生时即存在,约25%的患者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生在躯干、外生殖器和腹股沟区域.
- 孔令红刘晓刚王丽宁焦阳张新鹏薛慧忠韩冬张新朵
- 关键词:皮肤肿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病理学免疫组化
- 10例胎盘部位结节或斑块的临床病理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结节或斑块(PSN/P)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并研究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2005-2016年间诊断的10例PSN/P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资料特点、随访结果,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结果患者年龄22~48岁,平均(32.90±8.52)岁;患者妊娠史1~2次,所有患者距上次妊娠间隔3~130个月,平均(43.90±44.64)个月,8例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其中1例患者伴有水泡状胎块病史,1例患者因宫颈低级别鳞状病变(LSIL)就诊,1例为剖宫产术中发现,随访6例患者均未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情况。镜下特征:增殖期子宫内膜6例,子宫内膜增殖症1例,子宫内膜不规则增殖2例,蜕膜组织及浅层平滑肌组织1例;在内膜组织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的玻璃样变性的结节,境界清楚,结节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膜中间型滋养细胞(I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较一致,10例PSN/P患者均CK8、P63、Inhibin-α(+),PLAP、hPL、CK5、CD146、HCG(-),Ki67增殖指数0%~3%。结论 PSN/P是一种来源于绒毛膜IT的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 刘晓刚王丽宁张新鹏薛慧忠孔令红焦阳蔡辉
- 关键词:滋养细胞疾病中间型滋养细胞
- 13例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SLCT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并研究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02—2020⁃0613例卵巢SLCTs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患者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50.6±16.1)岁,12例阴道异常出血、1例闭经,3例血清AFP升高,均发生于单侧卵巢,肿瘤最大径2~17 cm,平均最大径(8.61±4.66)cm。肿瘤切面实性或囊实性,质中,鱼肉样,色淡黄、灰粉,偶见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组织由不同比例的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组成,中分化者10例,低分化者3例,均未见异源性成分及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K、Vimentin、CD99、SF⁃1、Calretinin、α⁃Inhibin、WT⁃1、CD56、PR、MSH2、MSH6、MLH1、PMS2、MelanA、AR呈不同程度阳性,CgA、Syn、AFP、ER、SMA阴性,Ki⁃67增殖指数5~40%。网状纤维染色显示Sertoli细胞巢周围阳性。1例标本检测出DICER1基因点突变(c.5113 G>A))。11例患者实施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FIGO分期均为Ⅰa期,2例患者实施单侧附件切除术,10例术后实施辅助化疗,随访患者2~78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SLCTs是较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来源的肿瘤,预后大都良好,免疫组化染色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孔令红刘晓刚焦阳曹智张新鹏杨晓琳
- 关键词:卵巢肿瘤病理治疗及预后
- 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对脊髓损伤猴后索的影响
- <正>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控释生物材料在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年3月至2004年11月在中...
- 刘晓刚邓宇斌刘祖国朱文标王建云张成
- 文献传递
- 控释GDNF联合MSCs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猴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GDNF与MS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对猕猴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12例治疗猕猴脊髓损伤相关的石蜡标本(3组,4例/组),应用光镜统计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联合移植组数量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1)。联合移植组bcl-2蛋白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Bax蛋白平均吸光度值在两治疗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移植组对猕猴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更佳,可能与GDNF促进前角运动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增强有关。
-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马郁琳徐红兰
- 关键词: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