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蓉
-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特定温度模式与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讨寒冷和温暖两种不同温度模式下,气温与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住院当日平均温度、人口学特征、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等资料,评估寒冷和温暖两种不同温度模式下卒中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361例患者,其中温暖组179例,寒冷组182例;轻型卒中组(NIHSS≤3分)239例,非轻型卒中组(NIHSS>3分)122例。低温是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 3.08,95%CI 1.52~6.24,P=0.002)。差异性检验提示存在糖尿病(OR 3.65,95%CI 1.14~11.67,P=0.029)、高危高脂血症(OR 0.24,95%CI 0.08~0.68,P=0.008)与温度模式间的交互作用。不同温度模式下,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也不相同。结论低温与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不同温度下的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不同,在该类患者中,需根据温度情况采用针对性更强的缺血性卒中防治策略。
- 秦义人郭效宁蒋建华王达鹏张全全刘美蓉刁珊珊李坦赵红如方琪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 76例老年性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 目的比较分析老年重症肌无力(MG)中伴胸腺瘤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老年性MG患者中伴MGT组(44例)与不伴MGT组(32例)的临床特点。
- 刘美蓉方琪王洪霞
- 文献传递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附1家系报告)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DM1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体格检查、EMG、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等检查,绘制家系系谱图,分析该家系患者临床特征和遗传表现。结果该家系共9人,其中DM1患者2例,存在遗传早现现象。2例DM1患者均有肌强直、肌无力等典型症状,伴有CNS、心脏、内分泌等多系统受累,EMG可见特征性大量肌强直电位出现,先证者行肌肉活检结果可见典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伴镶边空泡病理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其DMPK基因均存在CTG三核苷酸大量重复扩增现象,给予奥卡西平治疗有效。结论DM1是以肌强直、肌无力为典型症状,伴有CNS、心脏、内分泌等多系统受累的遗传病,EMG、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可帮助确诊DM1,肌肉病理中伴镶边空泡少见,奥卡西平能改善肌强直症状。
- 瞿睿思谈心邬欣陈周青王中刘美蓉
- 关键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肌肉病理
- 老年人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85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Gilhus在新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分类方法中就把伴胸腺瘤的MG单独分为一类.我们分析老年MG伴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断率.
- 刘美蓉方琪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瘤老年人临床诊断率
- 血清CXCL12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CXCL1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L12。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降低<4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CXCL12与静脉溶栓后转归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CXCL12对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以及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血清CXCL12为(15.72±6.52)μg/L。27例(40.9%)患者转归不良,34(51.5%)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XCL12较高是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OR)1.24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3~1.419;P=0.001]和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OR 1.250,95%CI 1.100~1.420;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XCL12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95%CI 0.679~0.908),最佳截断值为15.38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76.9%;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95%CI 0.748~0.951),最佳截断值为15.68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87.5%。结论:血清CXCL12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廖娟方琪刘美蓉
-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
- 幕下硬脑膜动静脉瘘三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提高临床对幕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认识。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DAV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及治疗等,并电话随访预后。结果:例1为女性,43岁,慢性病程,急性加重,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乏力及大小便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延髓异常信号,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治疗无效,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左侧小脑幕下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2年病情无复发。例2为女性,57岁,慢性进展性病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后出现吞咽困难、高热以及意识障碍,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未见好转,后行DSA示双侧横窦-乙状窦区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部分瘘口,术后2个月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例3为男性,52岁,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恶心呕吐,多次于消化科治疗,头颅MRI示延髓斑片状异常信号,其中可见血管流空影,完善DSA检查,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半年未见复发。结论:DAVF是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幕下DAVF可表现为脑干、小脑、脊髓受累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极易误诊,MRI可见颅内异常信号,对这类患者要考虑到DAVF的可能,及时行DSA检查是确诊的关键。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取决于临床表现及瘘管分级。
- 张全全严满云刁珊珊秦义人刘美蓉王达鹏蒋建华方琪赵红如
- 关键词:动静脉瘘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
- 老年性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综述)
- 重症肌无力(MG))是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NMJ)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老年重症肌无力的比例不断增加,因其有自身特殊的免疫背景,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本文就老年MG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刘美蓉方琪
- 文献传递
- 恢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中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严重的进行性遗传性肌肉疾病,由X染色体的DMD基因突变致抗肌萎缩蛋白丢失引起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最终导致患者死于心肌和呼吸肌衰竭。目前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旨在恢复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包括通读治疗、外显子跳跃治疗、载体介导的基因替代治疗和基因编辑治疗。文中综述了这些不同治疗方法的机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分析这些治疗面临的挑战及应用前景。
- 吴璇俞立强刘美蓉方琪
- 关键词:DMD基因抗肌萎缩蛋白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病因及免疫机制被引量:1
- 2018年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NAM)不同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及非特异性肌炎,是新近认识的一类特异性炎性肌病(IIM)[1-2]。20世纪初人们并未认识到NAM是一种独立的肌病,将其归类于多发性肌炎、可疑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直到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依据NAM的临床特点及肌肉病理表现将其单独分类[3]。此后这一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新亚型逐渐得到关注.
- 刘美蓉蒋建华蒋觉安俞立强王达鹏张乐驰陈瑜珏方琪
- 关键词:免疫介导免疫机制多发性肌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神经肌肉疾病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