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
-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 媒介之镜——对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的拉康式解读被引量:1
- 2015年
- 以拉康的"镜子阶段"学说对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重构与解析是一条有益的路径。鲍德里亚曾将"时尚、传媒、广告、信息传播网络"界定为再生产领域,明确指认该领域为拟像和代码的运作范围。他的媒介批判理论就是在这个场域中以拟像理论为其首要批判话语展开的。通过对信息的符号分析,通过对信息传布机制的全面反思,鲍德里亚试图揭示媒介受控于符号秩序和拟真模式的异化功能。在拉康的意义上,如果我们将鲍德里亚理论中的媒介比作一面镜子,那么,其所反映的镜像恰恰并非现实的真容,而是一种异化、变形的超真实,而被媒介之镜生产和诱惑的主体则是大众。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对媒介及其激发欲望的过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看清媒介的本质,并对消费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
- 刘翔
- 关键词:鲍德里亚传播网络景观社会受众研究
- “吾丧我”与“主体之消失”的同归与殊途——试比较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反主体主义思想被引量:1
- 2015年
-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吾丧我"的观点,认为人只有摆脱与"物"相对待的"我",放弃对象性的立场,进入与"道"圆融的忘境,才能回归天地之间,重返本然状态。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也在其后期哲学中一再强调"主体的消失",并试图借由"物的反攻"来破除主体中心主义,以物的逻辑将主体逼到绝境。时空殊异,但庄子与鲍德里亚却都看到了人的困境,即,"主体之我"不断遮蔽"本真之我"的时代状况。对于这个困境,他们的解决之道也颇为相似:一位提出"吾丧我",另一位则提出"主体的消失",都寄希望于处在对象性关系中的"我"的解消。但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分歧恰恰产生在对"我"进行解消的方式上,简言之,庄子主张"丧我以道",即通过"忘"或"丧",放下"成心"与"我执",使人回归于道;而鲍德里亚则主张"丧我以物",主张以物的至上性取代主体的霸权。庄子将世界整体视为道的展开,以道统摄万事万物,相形之下,鲍德里亚的学说因欠缺超越性和建构性,常常被指斥为一种荒诞玄学。然而,鲍德里亚对于主体主义逻辑的推演,在同代人中却最为极致;他对于该逻辑的反叛,同样也最为彻底。在他看来,绝境当中唯一的救赎只能是理论的暴力,是知识的恐怖主义,亦即是,那个被他称为"虚无主义"的东西。
- 刘翔
- 关键词:虚无主义
- 消费主义情境下的符号操持——以盲盒消费为例
- 2024年
- 消费社会中,“物”的极大丰盛使得“物”摆脱了生产逻辑而进入符号逻辑的序列,并从此落入了整个语言学体系合理性的操控之中。以盲盒消费为切入点,正是以“物”的功能性的消解为契机,盲盒手办成为符号操持的对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象级消费品,并且也成为人与人之间产生关联的契机。分别从消费逻辑、消费者和消费品三个维度来解读符号对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介入,永恒自洽的符号逻辑将被升级为拟真模式,并最终导致意义的“内爆”,此种意义的荒芜恰是符号操持的必然后果。
- 刘翔
- 关键词:消费社会内爆
- 试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休闲被引量:6
- 2004年
- 在消费社会业已形成的现时代,休闲似乎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化的现代生活方式。文章试图探讨消费社会整体语境下休闲的可能性。消费社会具有经济目标逐渐退隐、异化、时间灾荒三方面的显著特征。正是基于这三个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某种幻象的性质。
- 刘翔
- 关键词:消费社会休闲幻象
- 采取物的立场——让·鲍德里亚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研究
- 本文是围绕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所做的研究。鲍德里亚采取物的立场来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指出在当代社会“物”的丰盛和泛滥中,作为主体的人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笔者将鲍德里亚的整个学术生涯...
- 刘翔
- 简论无敌大卫生平和著作及其古亚美尼亚文《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评注》
- 2016年
-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也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曾经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文为古希腊文,后被他本人或后人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其希腊原本已经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理论。借助这些珍贵的古代阐释,人们能更充分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外的传播情况。
- 何博超刘翔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
- 历史文本作为一种言辞结构——海登·怀特历史叙述理论之管窥被引量:5
- 2009年
- 在历史哲学领域,海登.怀特之所以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是由于他的历史叙述理论消解了历史实在论而代之以一种历史相对主义,并更进一步指出历史最深层的内在结构是诗性的和虚构的,因此历史的面貌终将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语言风格。这一系列惊人的论断正是由于,在其理论的起始之处,怀特设置了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即"将历史作品视为叙事性散文话语形式中的一种言辞结构"。本文试图分析这一基础性观点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可能走向,并以此作为探究海登.怀特历史叙述理论的一个契机。
- 韩震刘翔
- 关键词:历史文本语言学转向历史真实
-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后现代主义知名学者迈克尔·彼德斯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 2003年
- 本文作者与西方后现代知名学者迈克尔·彼德斯教授在访谈和对话中,就后现代哲学的特征、后现代哲学的走向、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影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等论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 王梓刘翔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结构主义
- 历史文本作为一种言辞结构——海登·怀特的历史叙述理论
- 在历史哲学领域,海登·怀特之所以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乃是由于他的历史叙述理论消解了历史实在论而代之以一种历史相对主义,并且他还更进一步指出,历史最深层的内在结构是诗性的和虚构的,因此历史的面貌终将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语言...
- 刘翔
- 关键词:历史文本语言学历史叙述历史真实历史哲学
- 文献传递
- 摄影的零度——让·鲍德里亚的摄影作品及其摄影观念被引量:3
- 2013年
- 鲍德里亚的摄影作品及其摄影理论更多地站在"物"的一边,表现主体的某种沉默与缺场。相比而言,本雅明、罗兰·巴特以及苏珊·桑塔格的摄影理论无不以主体性的光辉普照摄影行为、摄影对象以及摄影作品,视它们为人类情绪、感受和隐喻的载体。然而,鲍德里亚却更倾向于保留摄影"如实直书"的纯粹性,强调其零度状态的纯洁性,亦即悉心剔除人性光芒的展布,转而让事物以独立而有尊严的形态存在,不再承载主体性喧嚣的霸权。在鲍德里亚这里,摄影的零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拍摄对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体,而是挣脱主客体关系的"大写之物";另一方面,拍摄者不再是为拍摄对象赋予意义和深度的主体,而是沉溺于"大写之物"的表面和无深度的被诱惑者。而正是由于拍摄对象与拍摄者关系的根本性逆转,拍摄行为也就不再是主体在场的证据,而是描绘主体缺席时的世界面貌的方式。借由此种零度摄影,鲍德里亚公开反对那种将世界作为人类镜子的摄影,而这种零度又是与他对于现代性的猛烈抨击一脉相承的。
- 刘翔
- 关键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