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贵祥

作品数:2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哲学
  • 5篇形而上学
  • 4篇虚无
  • 4篇虚无主义
  • 4篇主义
  • 4篇唯物
  • 4篇唯物主义
  • 3篇施蒂纳
  • 3篇现象学
  • 3篇历史唯物主义
  • 2篇人性
  • 2篇天道
  • 2篇天人关系
  • 2篇主体性形而上...
  • 2篇存在之思
  • 1篇大学德育
  • 1篇当代中国电影
  • 1篇道家
  • 1篇德育
  • 1篇电影

机构

  • 21篇兰州大学
  • 7篇中山大学
  • 2篇甘肃联合大学
  • 1篇利物浦大学

作者

  • 24篇刘贵祥
  • 2篇孙董霞
  • 1篇保罗·托马斯

传媒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甘肃联合大学...
  • 2篇兰州文理学院...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学海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科学.经济....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社科纵横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尼采与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理解的差异被引量:1
2012年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刘贵祥
关键词: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存在之思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复调结构”与“双重还原”
2018年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各种虚假意识",又指"意识的诸形式",这种双重含义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复调结构"。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的思路,是从批判"各种虚假意识"进展到批判"意识的诸形式",这个批判的过程是一个对意识形态"双重还原"的过程。第一重还原是把"概念的自我规定"还原到"知性范畴的经验使用",是黑格尔思想原则向康德思想原则的回退,它形成的是唯物史观;第二重还原是马克思通过实践原则(生产和交往)彻底回答康德知性范畴的"历史起源"这个根本问题(时间变逻辑),它形成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或新哲学。双重还原打开的是历史现象学的新视野,它可以破解马克思学说中的各种对立,因而理论意义重大。
刘贵祥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判复调结构
论启蒙传统与核心价值观——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被引量:1
2015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层次的内容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若追究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则可以看到:一方面,它们作为近代西方启蒙精神的产物具有普世价值,社会主义将其纳入自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主动对接"世界文明的表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的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注入更加丰富的内容,从而引导世界文明。目前,在全球已经开始普遍反思启蒙现代性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既要尽快落实启蒙价值又要超越启蒙价值。
刘贵祥
关键词:启蒙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思想“两次转变论”辨析
2019年
在汉语学界,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有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两次转变论"观点,即"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和"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两次转变论"影响巨大,以致很多教科书和研究著作都无意识地采取这一结论。本文则主要以"后一种转变"为例,通过辨析"两次转变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过程,指出一般地肯定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存在着完全遮蔽马克思真正思想贡献的危险。马克思实现的真正的哲学变革,不是一般地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而是从唯心论到唯物论再到实践论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本文最后的基本结论则是,马克思的真正思想贡献是通过实践论实现了对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统摄和超越。
赵登超刘贵祥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视域中的现代性悖论、根源及其扬弃
2013年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集中在资本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这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学说的两大贡献。但是,如果把马克思学说的贡献和现代性批判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二者都统一于劳动主题之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主要特点不仅是指证资本和意识形态有一种相互支撑的适应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展示现代性的悖论性质、澄清其根源并寻找克服它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诉诸历史的实践变革方式对中国现代化仍极具启发意义。
刘贵祥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悖论
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及其探索历程被引量:2
2010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对象性活动"是《手稿》中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创造的真正起点,它是"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该文以《手稿》文本及其要解决的问题为依据和线索,清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探索历程,进而得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是"对象性活动"这一结论,从而为马克思独特的哲学创造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贵祥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劳动异化对象性活动
哲学通识课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现状、效果及扩充路径研究——以兰州大学2013—2016级本科生为例
2017年
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哲学通识课由于其学科特性,在通识教育中更是"基础的基础"。至今已进入第四年。但是哲学通识教育本身的教学现状是什么、教学效果如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将来的设计如何进行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专题研究。本研究即以兰州大学哲学通识教育为个案,参考哈弗大学的通识教育情况,采用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方法,以兰州大学为个案,依据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同类院校的对比,对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效果和扩充路径提出有效的思考和借鉴。
刘贵祥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论韩非之"理"与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刘贵祥
关键词:天人关系天道人性
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内在冲突与现代性视域中的个体生存--从马克思对施蒂纳反批判的角度看
2011年
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立脚点是"唯一者",直接目标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是施蒂纳在成功驳倒费尔巴哈的同时却陷入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中。一方面施蒂纳肯定"唯一者"是现实的个人,用独一无二的"独自性"来对抗整个近代形而上学普遍性对人的压迫;另一方面,一个任何普遍性和社会性维度制约的"唯一者"只能是一个幽灵和怪影。马克思经过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洗礼,清楚地看到施蒂纳学说的致命弱点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定位,从而从根基上澄清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共同基础乃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本身,同时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维度。但是现实历史发展表明,施蒂纳强调的个体性生存和马克思重视的社会性维度在现代视域中都不可能完全支撑现代性对人的挑战,而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中间性求解将成为现代性视域中的大趋势。
刘贵祥
关键词: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个体性
交汇与延伸: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存在主义
2014年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同时并存的三种哲学理论,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关联性。探讨这三者的异同,无疑是20世纪富有意义的理论尝试,这种尝试在早期马尔库塞那里得到了呈现。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曾经专注于探索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理论交汇特征,这三种理论在对人现实处境的理解、对人存在状态的揭示和人最终自我实现的达成目标上具有某种一致性。通过揭示和建构"历史性的认识,获得对整个社会存在一种新视域",马尔库塞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存在主义的理论交汇与延伸工作的。对马尔库塞早期尝试的研究,对我们创新发展当代化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刘贵祥
关键词: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