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维楷

作品数:231 被引量:4,773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5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112篇农业科学
  • 80篇生物学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9篇岷江上游
  • 39篇干旱河谷
  • 35篇土壤
  • 30篇植物
  • 25篇生态
  • 24篇植被
  • 17篇生态系统
  • 16篇物量
  • 15篇生物量
  • 15篇苔藓
  • 15篇青藏高原
  • 15篇群落
  • 14篇人工林
  • 14篇物种
  • 13篇岷江干旱河谷
  • 12篇生态恢复
  • 12篇岷江上游干旱...
  • 12篇海拔
  • 9篇物种组成
  • 9篇阔叶

机构

  • 200篇中国科学院成...
  • 39篇中国科学院大...
  • 38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2篇四川大学
  • 12篇西南农业大学
  • 10篇西南大学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攀枝花市农林...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贵州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平顶山学院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四川省地质矿...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29篇包维楷
  • 43篇庞学勇
  • 29篇李芳兰
  • 26篇吴宁
  • 14篇周志琼
  • 14篇刘照光
  • 14篇何丙辉
  • 13篇闫晓丽
  • 13篇陈庆恒
  • 9篇吴福忠
  • 9篇刘庆
  • 8篇张咏梅
  • 8篇冷俐
  • 8篇雷波
  • 8篇杨婷惠
  • 7篇胡慧
  • 7篇张镱锂
  • 7篇丁德蓉
  • 7篇鲍文
  • 7篇胡斌

传媒

  • 44篇应用与环境生...
  • 17篇生态学报
  • 14篇山地学报
  • 9篇植物生态学报
  • 9篇生态学杂志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世界科技研究...
  • 6篇生物多样性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生态环境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植物资源与环...
  • 4篇云南植物研究
  • 4篇四川林业科技
  • 3篇四川环境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生态农业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11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16篇2009
  • 11篇2008
  • 13篇2007
  • 10篇2006
  • 23篇2005
2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途径与对策被引量:6
2022年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也是我国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物种基因库,构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家战略推进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本文论述了西南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生态地位,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森林资源质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西南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战略、防灾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性。从防护林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总体布局、现有林保护与修复、低效林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干热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西南林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途径和生态对策,为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参考。
刘兴良刘杉包维楷李旭华李贵祥朱万泽喻理飞蔡蕾潘红丽冯秋红李慧超徐峥静茹胡宗达张利刘千里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亚高山地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管理
四川瓦屋山原生和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被引量:19
2002年
利用野外调查资料 ,比较分析了瓦屋山中山段 (halt15 0 0~ 190 0m)自然恢复的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群落主要乔木物种组成、高度和径阶结构等特征 .结果表明 :( 1)恢复 42a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已基本形成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的生活型外貌和以中小型单叶为主、草质叶明显的特征 .但与原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相比 ,落叶的中小矮高位芽植物明显较多、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偏少 ;( 2 )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有 6 7种 ,而原生林仅 5 7种 .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主要优势物种组成相似 ,但次生林优势种更明显 ,并存在较多的处于伴生状态(局部地段还居于优势地位 )的落叶乔木种类 ;( 3)次生林较相同面积上的原生林乔木层的平均胸径DBH<2 .9cm .次生林具有小径阶个体多、大径阶个体少的明显特点 .但两类森林乔木大小结构分布与其它地区的异龄林基本一致 ,均遵从指数分布关系 ;( 4 )次生林 6 40 0m2 内h≥ 3m的乔木有 1199株 .垂直高度h分化不明显 ,hmax=2 2 .8m ,hav仅 9.7m ,而原生林 6 40 0m2 内h≥ 3m的乔木有 10 45株 ,平均高度 12 .8m .次生林缺失VII高度级 ( >2 5m) ,而VI高度级仅 8株 (原生林有 5 5株 ) ,低高度级 (II~IV级 )株数的比例大 ,占总株数的 87.12 % .说明次生林乔木拥?
包维楷刘照光
关键词: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学特征自然恢复群落生态学生活型
岷江柏各地理居群生长状况及气候因子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岷江柏是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现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的少数几个地区,由于全面调查的缺乏,对其了解和保护很少。样方调查及对岷江柏生长状况的研究表明,马尔康居群岷江柏生长好,群落结构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茂县、小金居群岷江柏生长状况较差,乔木层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指数低。结合气候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柏适于生长在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蒸发量小、干燥系数小、太阳辐射较优的环境中。岷江柏分布区的生长状况和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总蒸发量、生长季蒸发量和干燥系数是影响岷江柏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年均温、年降雨量对岷江柏地径和高无明显影响,年均温、年降雨量对岷江柏种群乔木层多样性和重要值有重要影响。这说明岷江柏主要生长指标不单单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而着重要考虑有多少能够存留在土壤中,也就是说岷江柏分布区的干燥系数大小,能综合反应降水与蒸发的动态关系。
庞学勇包维楷
关键词:岷江上游气候因子干燥度生物多样性
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种群间差异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对现存于川西6个县的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空间差异性比较研究表明,土壤表层(0~20cm)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速效K和阳离子交换量均以马尔康居群最高,其次为金川、小金、丹巴居群,理县和茂县居群较低,土壤全K和土壤pH恰好相反,茂县居群较大,马尔康居群较小.从土壤的垂直变化看,除全K和土壤pH外,其它土壤养分均为表土层大于底土层.从相关性分析看,岷江柏林下土壤全N、全P、碱解N、速效P和CEC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土壤速效养分主要受全量养分控制,土壤养分指标地理空间差异较大,通过岷江柏林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马尔康岷江柏居群土壤养分指标综合性能最好,其次为理县、金川、丹巴、小金岷江柏居群,最差的为茂县岷江柏居群.岷江柏林下养分差异是植被状况、地形条件、保护管理措施和人为干扰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庞学勇包维楷
关键词:土壤养分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4个栽培树种细根功能性状垂直分布的差异性被引量:14
2020年
细根(直径≤2 mm)功能性状及垂直分布格局是反映植物对土壤资源吸收策略和影响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本研究以岷江上游4个人工林树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油松(P.tabuliformis)为对象,调查不同海拔树木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分布与构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有更大的根长密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直径反之;4个树种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在较高海拔地段均显著大于较低海拔,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无显著的海拔差异,随土层加深也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针阔树种间的细根构型差异显著,但不受海拔差异的影响,阔叶树的细根分支强度与一级根数量显著大于针叶树种;一级根数和根尖密度与比根长以及分根比与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分叉与几个细根功能参数均呈负相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细根总生长量明显减少,但细根资源利用效率和策略不变;5个细根功能性状的垂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且受树种特性影响显著,细根分支构型对其垂直分布及资源获取策略具有显著影响。
胡慧包维楷包维楷
关键词:细根形态资源获取人工林
澜沧江上游德钦县亚高山、高山草地群落类型及其特点被引量:5
2001年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获得 94个草地群落样方 ,对澜沧江上游德钦县亚高山、高山草地群落类型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该县亚高山、高山草地群落类型存在 2 0个类型。在放牧干扰下 ,大多数群落类型处于退化状态 ,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群落替代关系 ;调查发现群落中每平方米内平均含 8种草本植物 ,平均盖度 6 2 .4% ,地上平均生物量是 485 9kg hm2 ,平均可食率为 6 1.5 % ;鸢尾群落、牛旁群落和小狼毒群落是草地严重退化后形成的典型有毒害群落类型 ;长期的高强度放牧虽然增加了群落类型多样性 ,但减少了群落内物种多样性。总体而言 ,长期的放牧干扰降低了德钦草地的生物多样性的质量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
包维楷吴宁和绍春阿追革玛江初杨沛芳忠永次里
关键词:草地类型演替趋势过度放牧
岷江干旱河谷土石混合边坡不同种植处理下乡土植被的生态效益被引量:2
2024年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取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植物群落,进行裸地播种、播种后覆盖纤维毯和添加腐殖土后播种并地表覆盖纤维毯3种不同的种植处理,揭示了不同处理下群落结构、土壤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发现,乡土灌草群落是干旱河谷适宜的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种植后第3年群落特征趋近于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年生灌草植被。纤维毯覆盖+覆土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上效果最好,群落总盖度为74%,群落总生物量为506.35 g/m^(2);生长季内,与自然恢复相比小区径流量减少了87.8%,泥沙流失量降低了92.1%。土壤改良效应在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自然恢复样地相比,各处理均提升了边坡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不同种植处理下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影响干旱河谷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
马少伟胡慧包维楷包维楷王子龙胡斌黄龙胡斌
关键词:干旱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0
2005年
调查了岷江上游20 a龄油松人工林样方17个(20 m × 20 m),测定了油松生长参数、林下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盖度,以分析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的密度效应.结果发现:油松高度生长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密度2 500~3 500 hm-2时达最大,随后下降;胸径生长在2 200~2 800 hm-2时达到最大,随后下降.油松单位面积生物量由低及高,在3 500~4 000 hm-2达到最大,随后稍有下降;而个体平均生物量约在2 500 hm-2时最大.随着油松盖度的上升,灌木层盖度开始下降,林下散射光增加,导致草本层盖度上升,中等密度时(2 500~3 500 hm-2)油松林乔灌草层次盖度配置较为合理;物种丰富度与油松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密度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无一定规律.因此,如果不以追求生物量最大化为单一目标,中等密度(2 500 ~3 500 hm-2)的油松林具有较好的群落结构配置、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要求. 图3
孙书存高贤明包维楷王中磊
关键词:油松密度效应可持续林业
青藏高原生态变化被引量:85
2015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张宪洲杨永平朴世龙包维楷汪诗平王根绪孙航罗天祥张扬建石培礼梁尔源沈妙根王景升高清竹张镱锂欧阳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变化生态系统
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3
2017年
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对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恢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林下植被层对土壤微生物的潜在作用常被忽视.本文从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1)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有重要的影响,其作用结果有正面、负面和没有影响几方面;(2)作用途径为通过分泌物和凋落物归还的质与量等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也通过影响土壤微气候环境、土壤营养有效性和p H、改变乔木层和其他土壤微生物类群而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3)在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中,试验方法多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法,而最新土壤微生物的测定方法(如高通量测序等)应用较少.今后林下植被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重点在于(1)提高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的准确性;(2)扩展研究方向;(3)与应用方面相联系.
张坤张坤包维楷杨兵
关键词: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