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历丹

作品数:23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疫情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猩红热
  • 4篇染病
  • 4篇流行病学分析
  • 4篇传染
  • 4篇传染病
  • 3篇疫情分析
  • 3篇通风
  • 3篇通风系统
  • 3篇卫生学
  • 3篇卫生学评价
  • 3篇空调
  • 3篇空调通风
  • 3篇空调通风系统
  • 3篇集中空调
  • 3篇集中空调通风...
  • 3篇公共场所
  • 3篇风系统

机构

  • 20篇大连市疾病预...
  • 2篇辽宁医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大连市沙河口...

作者

  • 22篇历丹
  • 11篇张洪轩
  • 5篇张倩文
  • 4篇孙亚慧
  • 3篇周毅恒
  • 3篇安庆玉
  • 2篇刘丹
  • 2篇刘大鹏
  • 2篇郭琦
  • 2篇王光旭
  • 2篇张海洋
  • 1篇吴隽
  • 1篇王晓丽
  • 1篇刘丹红
  • 1篇王敏
  • 1篇袁玉
  • 1篇姚伟
  • 1篇孙楠
  • 1篇王永彬
  • 1篇蒋希宏

传媒

  • 9篇职业与健康
  • 4篇中国卫生工程...
  • 3篇预防医学论坛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口腔疾病防治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连市2004—2012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6839例,年均发病率为12.44/10万;年均发病率城区(24.49/10万)高于农村(5.5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间相对集中在5-7月(2251例,占32.91%)和11—12月(1721例,占25.16%)。男性4220例,女性2619例,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性发病率为15.21/10万,女性发病率为9.6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7岁年龄组,共报告4419例,占总病例数的64.61%;其中6—7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22.92/10万),其次为4~5岁(216.45/10万)。托幼儿童发病3432例,占50.18%;学生发病2779例,占40.63%。结论托幼儿童、学生是大连市猩红热防治的重点人群。
历丹张洪轩刘大鹏崔为军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
2004~2008年大连市乙型肝炎与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摘要:[目的]了解2004-2008年大连市主要免疫可预防疾病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大连市乙肝、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与2004年比较,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麻疹发病率2005年有所回升,2006年以后逐年下降(P〈0.01)。2004~2008年城区、郊区、农村乙肝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0.16/10万、34.60/10万、18.36/10万,麻疹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86/10万、2.63/10万、0.37/10万(P〈0.01)。麻疹发病数,第2季度占81.35%。男性、女性年均发病率,乙肝分别为33.88/10万、12.30/10万(P〈0.01).麻疹分别为1.13/10万、1.06/10万(P〉0.05);乙肝年均发病率20~44岁最高,麻疹年均发病率〈1岁最高。[结论]2004~2008年大连市乙肝、麻疹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刘丹王光旭历丹
关键词:预防接种乙肝麻疹
大连市某酒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经常性卫生学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某三星级酒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进行经常性卫生学评价,确保其运行期间卫生质量符合要求。方法采用风险评估法、检查表分析法和系统工程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卫生检测结果显示空调系统中的积尘量总超标率为20%,送风中的细菌总数总超标率为20%,真菌总数总超标率为60%。集中空调设备设施卫生状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结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进行整改,并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经再次检测评价合格后方可运行。
张洪轩历丹孙亚慧
关键词: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2004—2008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辽宁省大连市法定传染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特征。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24种91696例,年均发病率为340.14/10万。2004年发病率最低,2005—2008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累计报告死亡64例,年均死亡率为0.22/10万。传染病构成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结论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控制力度。
历丹安庆玉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疫情分析
大连市1994—2007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王光旭张倩文历丹
关键词:猩红热
1952~2008年大连市部分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充分认识传染病暴发的危害,指导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防治工作。[方法]收集大连市1952~2008年部分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2~2008年合计发生部分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82起,发病12 058例。其中,伤寒与副伤寒19起,发病1 606例;细菌性痢疾7起,发病497例;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合计22起,发病7 893例;甲型病毒性肝炎34起、发病2 062例。发生在农村的49起、发病6 487例,发生在城区的33起、发病5 571例;水型暴发42起、发病8 236例,食物型暴发13起、发病1 821例,生活密切接触暴发17起、发病502例;多种因素引起暴发4起、发病1 011例,原因不清6起、发病488例;工人(民工)占36.30%,学生占31.83%,农民占16.91%,城镇居民占13.52%,学龄前儿童占1.29%;其他人群占0.16%。[结论]大连市部分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为供水系统污染所致。
刘丹历丹
关键词: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
大连市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大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分布、流行情况,为制定和调整传染病控制工作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大连市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20765例,发病率为344.76/10万,与2007年相比呈上升趋势;传染病构成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风疹。结论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控制暴发疫情发生。
历丹张倩文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
在校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在校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影响。方法:对52例14~26岁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及53名健康在校生进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专科检查,并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患者组分为咀嚼肌功能紊乱(MD)组26例、关节盘移位(TD)组14例、关节盘移位咀嚼肌功能紊乱并存(MD+TD)组12例,按病程分为急性组32例(病史≤6个月),慢性组20例(病史〉6个月)。用SPSS17.0对各分组SCL-90总分及因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MD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D组得分与TD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D组的SCL-90总分及除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外的其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前2组(P〈0.05)。急性组躯体化得分高于慢性组(P〈0.05),其他项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D患者SCL-90总分与疼痛等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心理因素对患TMD的在校生影响显著,可影响TMD相关疼痛的程度,对在校生的TMD进行治疗时应考虑心理的相关治疗。
历丹张海洋郭英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心理因素
大连市2006—2008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王敏张倩文袁玉历丹安庆玉
关键词:猩红热
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牙菌斑附着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使用复合基台的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菌斑附着的特点,为指导患者口腔卫生的维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患者21例,永久修复后3个月对修复体的组织面进行菌斑染色,收集图片通过Image J 2.1.4.7软件评估菌斑附着的特点。结果永久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为(46.13±7.23)%。颊侧和腭侧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1.53±3.08)%和(53.76±3.07)%,腭侧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显著大于颊侧(t=16.750,P<0.001);游离端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为(71.86±2.00)%,显著高于前部(48.85±2.09)%(t=40.445,P<0.001)和中部(49.33±0.98)%(t=47.124,P<0.001)。种植体间距离越小,永久修复体的组织面菌斑附着面积越大。结论缩小腭侧组织面延伸、扩大种植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减小游离端面积有助于减少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的菌斑附着。
曲哲马岚张翔张海洋历丹王战昕
关键词:菌斑牙列缺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