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卓鹏

作品数:41 被引量:16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手术
  • 9篇肿瘤
  • 8篇外科
  • 8篇颅内
  • 7篇血管
  • 6篇动脉瘤
  • 6篇细胞
  • 6篇显微手术
  • 5篇入路
  • 5篇外科手术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4篇脱细胞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神经系
  • 3篇神经系统
  • 3篇矢状
  • 3篇矢状窦
  • 3篇矢状窦旁

机构

  • 40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1篇叶卓鹏
  • 29篇郭英
  • 26篇王辉
  • 23篇李文胜
  • 17篇秦峰
  • 15篇何海勇
  • 15篇石德金
  • 14篇梁朝峰
  • 12篇陈川
  • 11篇龚瑾
  • 11篇蔡梅钦
  • 10篇罗伦
  • 6篇黄振超
  • 6篇侯博
  • 5篇张保豫
  • 4篇凌聪
  • 4篇史志东
  • 3篇刘明旺
  • 3篇胡黎平
  • 3篇李燕

传媒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华脑科疾病...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2011中华...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凌聪叶卓鹏侯博蔡梅钦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高龄颅脑外伤脑内血肿预后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8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尼莫地平静脉给药组,(C)尼莫地平术野灌洗组,术中采用TCD探测病变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分析尼莫地平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术后CT评价脑梗死情况,半年后进行GOS评分。结果:(1)C组脑血流速度在尼莫地平灌洗后明显下降(P<0.05),A、B组则无明显变化;(2)术后A、B、C3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20%,13.6%,7.69%,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3组患者GOS评分比较:B、C2组比A组预后更佳(P<0.05)。结论:尼莫地平术中灌洗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缓解颅内血管痉挛,结合术后静脉输注,能够降低术后脑梗死发生率。
王辉李文胜梁朝峰何海勇石德金叶卓鹏秦峰郭英
关键词:尼莫地平术中灌洗重型颅脑外伤脑梗死
3D-CTA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取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可能性。方法4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35个,3D-CTA准确检出32个,DSA准确检出34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动脉瘤诊断上3D-CTA尚不及DSA;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王辉郭英李文胜叶卓鹏石德金梁朝峰龚瑾
关键词:三维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并发复发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并发复发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反复感染且常规治疗无效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T显示脑积水均缓解,5例脑室缩小,3例脑室形态无明显改变,但间质水肿消失。平均11(5-18)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可明显提高交通性脑积水并发难治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治愈率。
龚瑾叶卓鹏李文胜王辉
关键词:交通性脑积水
基于PDCA循环的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管理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QCI)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按照PDCA 4个阶段10个步骤,观察医院神经外科PDCA实施前后同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从术前准备、术中处置、术后护理3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与实施,进行为期6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结果]PDCA实施前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由6.0%降至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为127.3%,进步率93.3%;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等均有较大改善(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保证医患安全。
刘玉霞王胜文叶卓鹏陈华丽欧阳倩刘慧於雪英黄师菊李晓玲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
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43例疗效的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自1997年7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4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综合性评估、围手术期处理、显微手术技巧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肿瘤全切除40例(93%),手术死亡1例(2.3%),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4.7%)。43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纤维细胞型12例、内皮细胞型7例、混合型7例、砂粒体型6例、过渡细胞型4例、恶性脑膜瘤5例;有39例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9年,肿瘤复发3例(7.0%)结论术前综合性评估、重视显微手术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郭英石德金李文胜叶卓鹏王辉秦峰梁朝峰何海勇刘明旺史志东
关键词:矢状窦脑膜瘤显微手术术前评估
内质网应激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凋亡的机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索内质网应激(ER stress)通过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GSC)凋亡的机制。【方法】临床获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组织标本,剪碎、胰酶消化、过滤、去除红细胞后,培养GS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SC抗原CD133、GFAP、Nestin、A2B5的表达;caspase3/7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衣霉素(Tun)和毒胡萝卜素(Thap)对GSC的凋亡作用及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同时Western blot分析凋亡蛋白caspase3,ER stress标志蛋白C/EBP同源性蛋白(CHOP)及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标志蛋白AKT、m TOR表达水平;使用si RNA沉默CHOP基因后,检测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周后肿瘤干细胞球形成,并可以表达CD133、GFAP、Nestin、A2B5等GSC抗原。ER stress激活后,可诱导GSC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活性,CHOP表达上调而p-m TOR、p-AKT(Ser473)、p-AKT(Thr308)表达下调;相反,沉默CHOP基因后,ER stress被抑制,上述效应减弱。【结论】ER stress可能通过负性调节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GSC凋亡。
张保豫侯博何海勇李文胜梁朝峰叶卓鹏郭英
关键词: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内质网应激凋亡
“三明治”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三明治”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实习的201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名学生.实验组采用“三明治”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通过对两组学生统一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总成绩得分分别为(36.91±2.58)分、(25.50±2.37)分、(86.02±5.23)分,对照组学生相关得分分别为(33.19±4.02)分、(21.09±1.85)分、(77.23±5.02)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整体评价得分为(8.19±0.64)分,对照组学生相关得分为(7.53±0.67)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评分分别为(8.63±0.55)分和(7.32±0.83)分,提高学习积极性评分分别为(8.20±0.77)分和(7.36±0.47)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评分分别为(8.93±0.53)分和(6.80±0.63)分,提高沟通能力评分分别为(8.35±0.52)分和(7.34±0.59)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评分分别为(9.05±0.41)分和(7.35±0.65)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评分分别为(9.00±0.37)分和(7.34±0.66)分,促进临床技能掌握评分分别为(7.46±0.76)分和(7.11±0.58)分,增强自学能力评分分别为(7.69±0.56)分和(7.09±0.58)分,促进新知识学习评分分别为(7.88±0.55)分和(7.09±0.58)分,保障学生参与评分分别为(8.51±0.65)分和(6.87±0.51)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明治”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凌聪陈川何海勇梁朝锋罗伦龚瑾叶卓鹏
关键词:神经外科学教学
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刺激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增强向神经元分化的潜能
2007年
目的体外观察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对来自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响。方法采用Transwell建立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通过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及共培养早期nestin和NF,及后期NF免疫组化检测鉴定,计算各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结果在共培养第7天,共培养组NSCs的nestin阳性率为(64.04±9.40)%,对照组仅(9.41±4.80)%(P<0.01);NF阳性细胞率为(13.72±3.92)%,对照组仅(39.79±5.20)%(P<0.01);撤除CMECs后第4天,共培养组NSCs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为(55.42±4.75)%,对照组仅(27.18±2.62)%(P<0.01)。结论本结果提示CMECs能促进NSCs的自我更新,抑制其分化,并有增强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潜能。
郭英石德金梁朝峰李文胜王辉叶卓鹏胡黎平李燕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
脱细胞脑组织支架初步制备及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利用新型的脱细胞-交联技术制备脱细胞脑组织支架,为脑损伤修复提供一种实用性支架材料.方法 8只健康SD成年大鼠皮层脑组织,完全随机法选取2只用于正常脑基质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余6只经过脱细胞及交联处理,初步制成脱细胞脑组织基质修复支架;光镜及电镜观察支架空间构型,了解支架交联前后失质量率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正常脑组织和支架材料中纤维粘连蛋白(FN)、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N)和Ⅲ型胶原(ColⅢ)的含量和分布情况.结果 大鼠皮层脑组织经脱细胞处理后,形态上具有高度仿生的三维立体孔洞结构,孔壁较薄(厚度约2μm),孔径相近(平均约50~200 μm),孔隙率约为85%~92%,交联后支架材料失质量率明显变小(15.09比62.50,P=0.001);免疫组化显示LN、FN和ColⅢ在正常脑组织呈弱阳性表达,在支架材料中LN亦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初步研制的脱细胞脑组织基质修复支架具备了神经修复支架材料的基本物理学条件,具有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再生支架材料的良好应用前景.
龚瑾王辉石德金秦峰叶卓鹏李文胜郭英
关键词: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交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