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延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小麦
  • 6篇基因
  • 3篇转基因
  • 2篇信号
  • 2篇幼胚
  • 2篇株系
  • 2篇转基因株系
  • 2篇羧酸酯酶
  • 2篇酯酶
  • 2篇小麦品种
  • 2篇小麦幼胚
  • 2篇粒重
  • 2篇麦长管蚜
  • 2篇抗蚜
  • 2篇基因表达
  • 2篇基因表达量
  • 2篇灌浆
  • 2篇飞虱
  • 2篇DNA分子
  • 2篇表达量

机构

  • 8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菏泽学院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作者

  • 11篇吕延华
  • 7篇梁荣奇
  • 5篇段晓亮
  • 5篇尤明山
  • 5篇许兰杰
  • 4篇解超杰
  • 3篇孙其信
  • 2篇姚颖垠
  • 2篇李保云
  • 2篇倪中福
  • 2篇张小华
  • 2篇刘志勇
  • 2篇娄永根
  • 2篇杜金昆
  • 2篇胡兆荣
  • 2篇彭惠茹
  • 1篇唐华山
  • 1篇杨丽娟
  • 1篇隋晓燕
  • 1篇张婷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sGNA基因小麦农艺性状评价与抗蚜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蚜虫效果,并与室内抗蚜鉴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4代转s GNA基因小麦株系2-5、3-7、3-20和5-20均为纯合株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天数与对照基本一致,生长特性没有发生变化;但转基因小麦在株高、分蘖数、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等性状上与对照存在差异,千粒重和小穗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4个株系都具有抑蚜效果,麦蚜虫口密度抑制率2.3%-48.3%。在转基因株系单分蘖上着生的蚜虫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结论】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蚜虫效果。
李陈建买寅生付彦博段晓亮许兰杰吕延华尤明山梁荣奇
关键词: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评价
超表达拟南芥抗旱基因AtHrd的小麦后代纯系获得及抗旱性初步鉴定
吕延华
关键词:小麦HRD抗旱鉴定
孕穗期和灌浆期小麦品种(系)的抗蚜性评价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在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田间抗蚜表现,本研究在自然感蚜的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分别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对148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抗蚜性调查,采用蚜量比值法对品种(系)抗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孕穗期抗蚜性表现为高抗水平的小麦品种(系)有:衡6632、农大3432和京冬8号,占品种总数的2.03%;灌浆期表现为抗性或中抗水平的品种有:漯麦4号、邯6228、邯4015、KOK1679、烟农23、京花1号、临抗15和扬麦158等8个品种,占5.41%;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表现为中抗水平以上的有:08P20、KOK1679、衡6632、冀38、临抗15号和漯麦4号等6个品种,占4.05%。本研究可为下一步抗蚜(耐蚜)亲本材料的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许兰杰吕延华段晓亮张小华梁荣奇
关键词:小麦抗蚜性孕穗期灌浆期
不同害虫胁迫下水稻防御化合物比较及相关基因OPR1、PLD3反义抑制水稻品系的建立
先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食习性害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为害所激活的水稻信号分子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还发现二化螟为害能明显上调水稻OPR1、PLD3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此,本文主要回绕上述两方面内容,分别就不同取食习...
吕延华
关键词:褐飞虱二化螟信号途径茉莉酸
文献传递
小麦成熟胚培养方法的优化及其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优化小麦成熟胚培养体系,在前人报道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小麦成熟种子处理及取胚方法进行了改进,发现胚切伤略带胚乳的取胚方法及浸泡过夜后4℃低温处理法可以提高小麦成熟胚的再生效率;从19个小麦品种(系)中筛选出5个在此培养体系下具有较高再生率的基因型,分别为农大408、农大3787、保丰104、农大3965和京花1号,其再生率分别为73.11%、68.30%、65.30%、63.40%和57.60%。进一步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对小麦品种辽春18和保丰104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了转化,分别获得转GUS基因和转Gcn5RNAi基因的小麦T0代植株,经分子检测其转化率分别达到1.35%和1.80%。证明优化后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小麦遗传转化研究。
李映辉宋娜王瑜晖彭福祥周闪唐华山张晶董宏图吕延华梁荣奇解超杰孙其信
关键词:基因型
一种抗稻飞虱和螟虫基因OsRG2及其编码产物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稻飞虱和螟虫基因OsRG2及其编码产物与应用,该抗稻飞虱和螟虫基因OsRG2具有SEQ ID No.1的DNA序列。用于反义抑制的载体是将OsRG2的cDNA全长或片段以反义方式连接到CaMV35S启动...
娄永根齐金峰吕延华杨丽娟周国鑫吕静
文献传递
表达抑制麦长管蚜羧酸酯酶的发卡RNA的DNA分子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达抑制麦长管蚜羧酸酯酶的发卡RNA的DNA分子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DNA分子的结构为SEQ<Sub>正向</Sub>-X-SEQ<Sub>反向</Sub>,所述SEQ<Sub>正向</Sub>的序列...
梁荣奇倪中福许兰杰段晓亮吕延华尤明山解超杰李保云彭惠茹姚颖垠杜金昆刘志勇胡兆荣孙其信
文献传递
丰产小麦品种‘农大211’的灌浆特性分析
2014年
为了研究‘农大211’籽粒的灌浆特性和丰产性的关系,给高产栽培和普通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以‘农大3334’、‘中优9507’、‘京411’、‘农大3747’等3种不同粒重类型的品种(系)为对照,对丰产小麦品种‘农大211’在北京地区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鲜重和干重的动态变化和灌浆参数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浆过程中5个品种(系)的籽粒体积均呈现抛物线曲线;从最大体积和花后30天体积来看,‘农大211’接近‘农大3334’。‘农大211’的籽粒体积显著高于‘中优9507’、‘农大3747’和‘京411’,它们的籽粒鲜重增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抛物线曲线;‘农大211’的鲜重在花后3天到24天呈直线增长趋势,先后赶超了‘京411’、‘农大3747’和‘中优9507’,最后接近‘农大3334’。籽粒干重的动态变化均呈现拉扁的S曲线;‘农大3334’在花后21天、‘农大211’在花后24天、‘中优9507’在花后27天的干重极显著高于相应的时间的‘京411’和‘农大3747’,说明这3个大粒型品种(系)在灌浆后期保持了较强的灌浆能力,致使其干物质积累达到较高水平,从而最终粒重高于‘京411’和‘农大3747’。‘农大211’的最大灌浆速率(R 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天数(d)均高于‘中优9507’、‘农大3747’和‘京411’,但低于‘农大3334’;而且灌浆3个阶段的灌浆速率R1、R2和R3与大粒型品种‘农大3334’、‘中优9507’相仿,快于中小粒型品种‘农大3747’和‘京411’。总之,‘农大211’籽粒的籽粒体积、鲜重和干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灌浆过程、参数与大粒型品系‘农大3334’接近,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较高,因而其单产高于‘农大3334’。
谌志伟张琼王家发陈智斌吕延华隋晓燕沈红霞梁荣奇宋印明尤明山解超杰
关键词:小麦籽粒灌浆灌浆特性粒重
稻纵卷叶螟为害对水稻防御化合物及信号分子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测定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啨e)为害后水稻体内过氧化氢、水杨酸、茉莉酸3种信号分子以及防御相关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为害后0.5、24 h能显著提高水稻体内过氧化氢浓度,为害后0.5、1、24 h显著增加水杨酸浓度,但不影响茉莉酸浓度.稻纵卷叶螟为害能导致水稻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和6种未知防御化合物含量上升,在叶鞘中只引起6种未知物中的3种含量上升,其他的3种未知物与胰蛋白酶抑制剂没有明显变化.外用水杨酸或过氧化氢处理水稻只在叶鞘中增加6种未知物中1种化合物的含量.说明稻纵卷叶螟为害诱导的防御化合物的变化部分是系统性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局部性的;并且稻纵卷叶螟为害诱导的防御反应是多种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汪霞吕延华王霞肖玉涛娄永根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胰蛋白酶抑制剂
小麦籽粒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千粒重、容重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籽粒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千粒重、容重的相关性,进而为小麦营养品质分析、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三氯化铁比色法和钼蓝比色法分别测定92份小麦品种(系)全麦粉的植酸和无机磷含量,并考察了其与千粒重和容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籽粒无机磷含量为0.42~1.60μg/mg,平均值为0.84μg/mg,变异系数是0.24,变异范围较大;2)籽粒植酸含量为17.54~28.71μg/mg,平均值为23.27μg/mg,变异系数是0.09,变异范围较小;3)小麦籽粒植酸含量与其容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209 2),与其千粒重的相关系数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小麦籽粒的无机磷含量与其容重显著负相关(r=-0.231 5),与其千粒重显著正相关(r=0.255 4)。植酸含量与无机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479 6);4)品种(系)间的总磷含量近似值为5.54~9.69μg/mg,不能用无机磷含量间接反映不同品种(系)间的植酸含量。
张小华段晓亮侯春雨张婷许兰杰吕延华梁荣奇尤明山
关键词:小麦植酸含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