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义雄

作品数:65 被引量:37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历史地理
  • 9篇哲学宗教
  • 8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军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7篇鸦片
  • 16篇基督
  • 15篇基督教
  • 14篇教士
  • 14篇传教
  • 14篇传教士
  • 12篇鸦片战争
  • 12篇战争
  • 9篇鸦片战争前
  • 6篇中西
  • 6篇晚清
  • 5篇鸦片问题
  • 4篇清代
  • 4篇中西关系
  • 4篇中英关系
  • 4篇教育
  • 4篇《中国丛报》
  • 3篇新教
  • 3篇义律
  • 3篇舆论

机构

  • 62篇中山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63篇吴义雄
  • 1篇张泽彤
  • 1篇王日根
  • 1篇林文勋
  • 1篇卜宪群
  • 1篇荣新江

传媒

  • 11篇中山大学学报...
  • 9篇近代史研究
  • 7篇学术研究
  • 6篇广东社会科学
  • 4篇史学月刊
  • 3篇历史研究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广东档案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清史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被引量:50
2001年
从 18世纪初到 19世纪中叶 ,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它起源于出现时间更早的澳门葡语 ,由广州口岸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人群所发明。它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在发音、造句等方面深受汉语、广州方言和澳门葡语的影响 ,与正宗的英语相距甚远。 19世纪 30年代后 ,出现了若干种用作教材和词典的广州英语词汇书的刻本 ,标志着中西交往持续发展背景下广州英语应用范围的扩大。广州英语在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充当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19世纪 6 0年代后 ,因广州在中西关系中的地位下降 ,上海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广州英语的地位亦被洋泾浜英语所取代。由于此类变种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中国人在 19世纪前期就开始了寻求正确的英语知识的努力。
吴义雄
关键词:英语知识广州方言共同语语言基础中西交往
西方人眼里的徐继畬及其著作
2009年
在《瀛环志略》面世的19世纪中叶,徐继畬其人及其著作,成为西方人观察中国的风向标。美国传教士弼莱门和卫三畏先后发表长篇书评,对此书的价值及其刊行的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与郭士立对《海国图志》的批评形成鲜明对照。徐继畬为了写作《瀛环志略》,利用一切机会向西人探询域外文明。同时,这部杰出的著作及其作者,也成为西方人探求中国文化的渠道。西人对徐继畬及其著作的评价,与徐继在对外交涉中坚持理性原则、对传教士采取宽容态度相关。
吴义雄
关键词:徐继畬《瀛环志略》传教士中西文明
自立与本色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之转变被引量:18
2004年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传教士为中心、建立传教机构管理和资助下的教会、雇佣本地助手从事传教活动的旧模式被否定,建立自立和本色化教会的新理论逐渐形成。这种由西方传教理论家和来华传教士发展起来的理论,主张中国教会应走向自养、自治、自传之路,建立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融合的本色教会。在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来华传教士通过教会合一运动、向中国教会移交传教事业等行动,将新的传教理论付诸实践。
吴义雄
关键词:本色化移交
融入体制与秉持特性:立案以后岭南大学的发展之路被引量:1
2018年
岭南大学作为民国时期一间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私立大学,在1927年由华人收回自办后,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成为国内外闻名的高等学府。它向政府注册,逐渐融入国家教育体制。一方面,它接纳官方意识形态,服从国民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在思想上、行政上向当时的国家政权靠拢;另一方面,它获得统治当局的认可,从广东省政府和国家政府部门获得多种教育资源,来自官方的资助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办学条件,由此形成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岭南大学在此过程中也维持其作为基督教大学的特性,宗教生活依然在校内占有一席之地,而宗教教育亦为学校教育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
吴义雄
关键词:办学经费宗教生活
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的再认识
<正>一引言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体制,历来是中国近代史和中西关系史开篇必定涉及的话题。曾经有不少学者采用"朝贡贸易体制"这一概念,因为其并不符合历史的真相,近年已渐为学者们所弃用。学术界现在更多使用的是"广州体制"(Th...
吴义雄
文献传递
晚清时期西方人体生理知识在华传播与本土化被引量:6
2009年
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时期西方人体生理知识在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传教士从传教需要和普世关怀的双重动机出发,在数十年的时间内系统地从事将西方人体生理学知识与其他西学知识一道输入中国的事业。在此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有合信、柯为良、德贞、傅恒理、惠亨通等人。传教士不仅编撰了有关人体生理学的学术著作,而且写作并刊行了众多通俗性小册子,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对大众进行知识普及。在长期传播过程中,西方人体生理知识逐渐进入中国本土知识体系,从清末开始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最终以进入国家教育体系为标志,确立了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位置。
吴义雄
关键词:晚清时期传教士本土化知识体系
时势、史观与西人对早期中国近代史的论述
2020年
“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知识,在其兴起之初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史”。这种当代史的书写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时势和价值之影响。对“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的论述无疑是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最先论述其意义和影响的是推动了这一系列事变的西方人,特别是来华西方人士。在有关中国近代史论述开始形成之际,其主要观点如何与具体的时势相关联?决定其论述方式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有哪些?其内在逻辑如何展开?考察这些问题,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是如何形成的。
吴义雄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前后当代史时势内在逻辑
《中国丛报》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考察19世纪中期来华西方人士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们向其西方读者展示了这个古老的、封闭的东方大国人民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以偶像崇拜和迷信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民族的形象。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各界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联系到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对中国认识与评价的根本性转折,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丛报》的研究、观察和评论是这一长期趋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西方学术文化界正在建构中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网络在中国本土的一个节点。
吴义雄
关键词:《中国丛报》民间信仰社会风习妇女问题
政经时局与粤澳金融关系的深化——1940年代广东省银行澳门支行的个案研究
2023年
广东省银行澳门支行成立于1939年。该机构的问世和存续,是以中国澳门的特殊地位和抗战时期的特殊情势为背景的,其机构在战时和战后的演变与政治经济时局密切相关。战时它担负着沟通侨汇、为内地经济民生和抗战事业提供支持之使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战后它发展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金融机构,与中国澳门地方社会产生越来越深入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本地化趋势。该行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粤澳两地社会经济关系走向深化之见证,也可以看作中国澳门金融史的一页。
吴义雄陈健鸿
关键词:侨汇金融业务
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夕的行商体制被引量:8
2007年
1837年,在广州经营着数额庞大的对外贸易的兴泰行破产,欠下外商债务共240余万元。兴泰行债主(主要为英国散商)向两广总督邓廷桢提出申诉。邓廷桢命行商首领会同英人清理债务,并在长时间的争执后确定了赔偿方案。1842年《南京条约》所规定的中国对英赔款中,即包含了部分兴泰行债务。兴泰行商欠案的发生,除了其自身的一些原因外,主要是由1830年代中西贸易关系的变化和行商贸易体制自身的弊端所导致。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结束,使兴泰行这样的小行商失去了一层保护,而东印度公司在此后对广州贸易施加的影响,则恶化了行商的经济处境。兴泰行和其他行商在作为当时进出口贸易之大宗的茶叶贸易和棉花贸易中,由于种种不利因素,也难以取得利润,反而遭受重大损失。在兴泰行商欠案解决过程中复活的行商连带赔偿责任制度,使广州贸易体制陷入进一步危机。
吴义雄
关键词:连带责任制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