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勤学

作品数:134 被引量:31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5篇麻风
  • 45篇杆菌
  • 32篇血清
  • 24篇抗体
  • 23篇抗原
  • 22篇银屑
  • 22篇银屑病
  • 22篇麻风菌
  • 21篇免疫
  • 19篇分枝杆菌
  • 18篇皮肤
  • 16篇麻风杆菌
  • 16篇基因
  • 12篇酶链反应
  • 12篇结核
  • 11篇聚合酶
  • 1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1篇分支杆菌
  • 10篇蛋白
  • 10篇克隆

机构

  • 127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江苏省宝应县...
  • 2篇大阪大学
  • 2篇西安医科大学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宝应县皮肤病...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大连市皮肤病...
  • 1篇杭州市第三人...
  • 1篇南京市胸科医...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134篇吴勤学
  • 33篇尹跃平
  • 28篇李新宇
  • 27篇叶干运
  • 24篇王洪生
  • 23篇侯伟
  • 20篇魏万惠
  • 15篇陈小红
  • 15篇张良芬
  • 14篇刘训荃
  • 13篇林麟
  • 13篇李晓杰
  • 10篇崔盘根
  • 10篇王群
  • 9篇冯素英
  • 8篇靳培英
  • 7篇刘琦
  • 7篇舒会文
  • 7篇蔡秀玲
  • 5篇冯雨苗

传媒

  • 40篇中国麻风皮肤...
  • 26篇中华皮肤科杂...
  • 20篇中国麻风杂志
  • 11篇国外医学(皮...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岭南皮肤性病...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21世纪第二...
  • 2篇第四届中韩皮...
  • 2篇全国免疫标记...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2002中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10篇2004
  • 7篇2003
  • 7篇2002
  • 11篇2001
  • 9篇2000
  • 14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7
  • 6篇1996
  • 3篇1995
  • 5篇1994
  • 2篇1993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体内抗麻风杆菌PGL-1抗体水平消长的观察
1990年
用间接ELISA测定用BCG、、不完全佐剂、^(60)Co照射麻风杆菌(IML)和犰狳麻风菌素提纯麻风杆菌(LML)免疫BALB/c小鼠后的抗麻风杆菌PGL-I循环抗体水平。所用抗原为耻垢分枝杆菌(Ms)和PGL-1。结果表明:在不完全佐剂免疫组没有检到任何种抗体;在BCG免疫组没检到抗PGL-1抗体,但检到IgG和IgM类交叉反应抗体;在IML和LML免疫组均检到IgG和IgM类交叉反应抗体和特异的抗PGL-1抗体。上述各类抗体水平在免疫后一个月逐渐升高,并持续2~3个月,尔后下降。IgM类抗体占优势,尤以抗PGL-1抗体为显。没发现IgG和IgM类抗体出现时序上的差别。
吴勤学严跃平刘琦李新宇魏万惠
关键词:麻风杆菌抗体
麻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Ⅱ:产生抗麻风菌超声物单克隆抗体的初步报告
1992年
用SP_2/O骨髓瘤细胞与MLSS做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后获得3株抗MISS蛋白的McAb,其代表株ⅡE_(10)H_8E_7经59次传代证明仍能稳定地分泌McAb。在McAb亚类检测中发现,上清中除含有抗MLSS蛋白的McAb外,尚含有抗ML整菌及ND—O—BSA的McAb。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克隆化方案和诱生腹水的诸多因素做了详细讨论。
吴勤学尹跃平李新宇魏万惠叶干运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麻风菌抗原免疫小鼠脾细胞分泌抗体克隆化
麻风杆菌α-抗原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2
1996年
在分支杆菌主要分泌蛋白之一的α-抗原组中,目前已知的有三种蛋白,即85A、B 和 C 抗原。我们已报道了麻风杆菌α-抗原85A 和 B 基因的克隆以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为了筛选出用于麻风病早期血清学诊断以及病因探讨的特异性高和免疫性强的抗原,我们又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克隆出麻风杆菌α-抗原 C 基因,并将此基因插入表达载体 pT7HDXa、转化宿主菌 XLI-Blue,以 IPTG 及 M13TTpol作为诱导剂,诱导表达α-抗原 C 的重组蛋白,检测结果表明麻风杆菌α-抗原 C 抗原在此表达体系中能够进行表达,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α-抗原组开发应用的研究。
尹跃平牧野正直吴勤学铃木定彦
关键词:麻风杆菌C抗原克隆
皮肤分支杆菌感染PCR-RFLP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8种常见皮肤分支杆菌感染的PCR-RFLP检测方法.方法:(1)用通用引物对分支杆菌的热休克蛋白hsp65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2)用限制性内切酶BstEⅡ和HaeⅢ对扩增产物进行消化,根据所得片段确定各分...
吴勤学李晓杰王洪生崔盘根刘训荃
关键词:菌种鉴定分支杆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皮肤病
文献传递
麻风杆菌生化代谢研究的进展
1989年
麻风杆菌(ML)虽是1873年就被发现的第一种人类致病的病原菌,但直至今天仍是微生物学家之谜。不但体外培养试验收效甚微,而且与其他微生物相比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进展也非常有限。回顾二十年来ML 生化代谢的研究,尽管进展缓慢,但确有肯定的进展,而这些进展对当今麻风防治研究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将有关方面的资料作一整理,以供参考。一、ML 代谢研究的主要障碍和研究方法(一)ML 代谢研究的主要障碍:由于ML 体外培养尚未获得成功。
吴勤学叶干运
关键词:麻风杆菌生化代谢
PCR-RFLP法三种凝胶电泳快速鉴定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比较2%一般琼脂糖凝胶、2%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分枝杆菌标准株酶切片段的准确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对分枝杆菌hsp65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BstE Ⅱ和Hae Ⅲ对扩增产物进行消化,分别采用2%一般琼脂糖凝胶、2%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比较分枝杆菌标准株酶切片段的准确性。结果:与标准酶切图谱相比,所有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酶切片段差异均在15 bp以内,而2%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2%一般琼脂糖凝胶则超过15 bp,甚至少数条带不能显示。结论:三种方法中以PCR-RFLP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法的准确性较高。
张彩萍王洪生冯雨苗崔盘根陈敏吴勤学林麟
关键词:分枝杆菌HSP65聚丙烯酰胺凝胶
用ND-ELISA检测已治愈的麻风患者血中IgM抗体水平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麻风早期复发的可能性.方法用标准化的ND-ELISA连续检测氨苯砜(DDS)单疗愈后麻风患者血清中抗ND-IgM型抗体的变化,与麻风临床复发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受检DDS单疗愈后麻风患者共666例,其中原多菌型患者(P-MB)430例,原少菌型患者(P-PB)236例,共复发15例.在P-MB中,抗体阳性者95例,复发12例,抗体阴性者335例,复发1例;在P-PB中,抗体阳性44例,复发1例,抗体阴性192例,复发1例.P-MB引起复发的危险比P-PB高6.7倍;累积复发率(CRR)表明:抗体阳性组复发率为13.68%,抗体阴性组复发率为0.35%,其相对危险率(RR)为36.7(RR>1),特异危险度(AR)为13.33%;复发时绝大多数抗体为阳性,从治愈后到复发绝大多数抗体呈上升趋势或持续阳性,复发后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抗体阳性后1-2年发生复发(多为2年后);治愈后到复发多在10年以后发生(11~30年),未见有高峰年段;个别复发者发生降级性转型(TT→BT).DDS单疗治愈后的P-MB、P-PB中不论抗体阳性还是阴性均能产生复发,但在P-MB引起复发的危险性明显高于P-PB(6.7倍),抗体阳性者危险性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36.7倍);在复发时绝大多数抗体为阳性.结论检测和监测DDS单疗治愈后麻风患者血清中抗ND-IgM型抗体水平能预测其复发的危险性,ND-ELISA在预测早期麻风复发中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多菌型复发.
吴勤学张良芬陈小红尹跃平余艳华李志诚郁华史月君吕成志林钧伦冯素英李晓杰
关键词:麻风抗体阳性治愈后MB
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3年
大量研究发现 ,分枝杆菌耐药多数是由于其特定基因位点发生突变所致。分枝杆菌耐利福平与rpoβ基因突变相关 ,耐异烟肼主要是由于katG、inhA及ahpC基因突变导致 ,耐吡嗪酰胺主要由pncA基因突变引起 ,耐链霉素主要与rrs和rpsL基因突变相关 ,耐乙胺丁醇主要是因为embB基因发生突变 ,耐克拉霉素主要是由于 2 3sRNA肽酰转移酶基因突变所致 ,耐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由gyrA基因突变引起 。
王洪生吴勤学
关键词: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利福平
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报告被引量:6
2002年
背景 :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比较困难 ,国内关于确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报告很少。目的 :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技术进行实验室诊断 ,并以联合疗法分别治疗之。结果 :  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经联合疗法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 : 所用的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有助于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氟嗪酸、利福平。
李和莲陈志强张良芬许昌春吴勤学
麻风菌α抗原基因不同表位DNA段的制备及表达
1998年
为筛选麻风菌α抗原基因的特异表位,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及多引物 PCR 法制备出麻风菌“抗原基因不同表位的 DNA 片段,并对以消化法得到的 DNA 片段进行了初步表达,为确定麻风菌α抗原基因的特异表位奠定了基础。
尹跃平吴勤学候伟铃木定彦牧野正直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