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春生

作品数:14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生物量
  • 5篇物量
  • 3篇倒木
  • 3篇亚热带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碳储量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凋落
  • 2篇养分
  • 2篇沙地
  • 2篇土壤养分
  • 2篇红壤
  • 1篇氮沉降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叶
  • 1篇亚热带森林
  • 1篇养分效应

机构

  • 13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不列颠哥伦比...
  • 2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3篇吴春生
  • 10篇刘苑秋
  • 6篇刘亮英
  • 5篇李晓东
  • 4篇魏晓华
  • 3篇郭晓敏
  • 3篇欧阳勋志
  • 2篇邓文平
  • 2篇张文元
  • 2篇郭锦荣
  • 2篇张志坚
  • 1篇李燕燕
  • 1篇沈芳芳
  • 1篇樊后保
  • 1篇章俊霞
  • 1篇叶清
  • 1篇黄国贤
  • 1篇李小东

传媒

  • 4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南方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热带森林倒木分解碳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倒木(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呼吸释放出CO是森林生态系统向大气排放CO的重要来源。同时,倒木分解碳释放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受一系列环境因子(空气温度、...
吴春生
关键词:亚热带碳释放主场效应光降解氮沉降
文献传递
赣南森林生态系统倒木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对赣南地区常绿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马尾松林4种不同森林类型30个样地内不同分解等级倒木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倒木生物量和材积分别为0.04~14.60 t/hm2、0.60~23.00 m3/hm2,常绿阔叶林倒木生物量和材积最大,且与其他森林类型差异显著;不同分解等级倒木比例差异较大,中度分解倒木所占比例最大,为60.7%,轻度、重度所占比例分别为22.1%、17.2%;赣南森林倒木材积分布以Ⅴ径级木(中央直径≥20 cm)为主,占36.4%,Ⅲ径级木(中央直径10~15 cm)次之,占25.8%,Ⅰ径级木(中央直径0~5 cm)最小,占0.3%。
吴春生刘苑秋魏晓华李晓东刘亮英欧阳勋志郭晓敏张文元
关键词:倒木生物量材积径级
亚热带典型森林凋落物及细根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细根和地上凋落物分解和周转,是建模和预测土壤碳汇需要测量的2个关键生态过程,通过对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马尾松林和毛竹林110个样地内凋落物和细根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分析了森林细根和地上凋落物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凋落物生物量(4.415±0.390)t/hm2最大,毛竹林(2.918±0.310)t/hm2最小,且与其他森林差异显著;凋落物碳储量毛竹林(1.176±0.260)t/hm2最小,与其他森林碳储量差异显著,最大的是常绿阔叶林(1.725±0.16)t/hm2;4种不同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差异显著,同一森林类型不同土层活和死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从活/死根值中可知,常绿阔叶林细根周转要比针叶林(杉木、马尾松)快。
吴春生刘苑秋魏晓华李小东刘亮英郭晓敏欧阳勋志莫其锋
关键词:细根凋落物生物量碳储量
退化红壤区重建森林凋落叶下土壤酶活性研究
本研究于2010-2012年在江西省泰和县退化红壤区进行,以枫香纯林、湿地松纯林和枫香湿地松混交林三种重建森林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碳氮磷添加对凋落叶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理解凋落物养分归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N沉降等全球...
章俊霞刘苑秋吴春生
关键词:凋落叶土壤酶活性
文献传递
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来源、水量平衡及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庐山地区三个不同研究点(庐山西北面莲花镇,山顶牯岭镇和东南面海会镇)采集的102个次降水样品同位素资料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氘盈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大气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庐山地区夏半年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值δ18O平均值(-6.1‰)小于冬半年(-4.8‰);氢氧同位素特征和氘盈余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平均氘盈余值(10.6‰)大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评估值(10.0‰);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δD=7.45δ18O+8.36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δD=8δ18O+10相比,其斜率和截距均偏小。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同位素特征发现,庐山地区大气水汽夏半年主要来源于低纬度南海和印度洋,冬半年来自于干燥的华北和西北内陆;局地水汽影响和地理位置差异导致了降雨同位素特征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可为今后展开庐山地区水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陈琦郭锦荣李超王翰琨吴春生吴春生刘苑秋邓文平李晓东
关键词: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夏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格局动态被引量:8
2017年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加,且离散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中等程度变异;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分布呈正态分布,均能较好的拟合成球状模型(决定系数均>0.804),数据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主要以土壤母质、地形等引起的结构性变异为主。从时间序列上看,恢复25 a土壤水分块金值、基台值、块金系数均显著增大,总的变异性增加,且由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异比重加大;从土层角度来看,同一恢复年限内,自然恢复草地基台值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块金值、块金系数则表现为上层<下层,下层土壤水分随机变异强于上层。重建森林的3个指标均表现为上层>下层,且表层随机性变异更大;随恢复时间增加,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程度加大,斑块更为破碎化,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变程均显著变大,土壤水分空间延续范围变大;增加取样密度和加大研究尺度更能揭示退化红壤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张志坚刘亮英刘苑秋吴春生丘满圆郭锦荣邓文平
关键词:退化红壤土壤水分地统计学
亚热带红壤区自然恢复草地转换为人工林后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周转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平均值高于马尾松林和草地;木荷林表层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草地,表层土粉黏粒(<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有机碳δ13 C最低;草地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δ13 C值比全土降低幅度最大,阔叶林中居中;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大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粉黏粒,最小的是微团聚体,来自人工林的新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大团聚体中;马尾松林和木荷林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为41~53年,低于10-20cm土层,2种林分粉黏粒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最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周转时间最长。研究表明以常绿阔叶树木荷直接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地力,不仅提高了全土中的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而以先锋树种马尾松进行的植被恢复效果弱于木荷林,应当采取一定营林措施促进马尾松林的恢复效果。
李燕燕刘亮英张志坚吴春生刘苑秋樊后保
关键词:植被恢复人工林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江西省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18年
土壤作为一种形态和演化过程都十分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在成土过程中,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江西省340个森林土壤剖面5个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养分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及全磷(TP)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三种土壤养分在江西省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垂直方向上看,江西省森林土壤SOM,T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TP变化趋势不明显;水平方向上看,土壤SOM总体丰富,高值区主要在东北部和西部;TN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赣北地区森林土壤TN含量较高,赣南地区较为缺乏;全省各地磷素较为缺乏,各方向无明显分异;(2)江西省森林土壤养分受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影响大,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棕壤>黄壤>红壤,竹林>阔叶林>针叶林;(3)SOM具有强烈变异性,各土层变异系数为77.88%~123.73%,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差距",TN和TP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4)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江西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TN和TP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上下强,中间弱"的规律,SOM表现为"上强下弱"的规律,植被因素和取样方式均为造成较大的随机性变异的主因;表层土壤中SOM和TN变程在100km以内,深层土壤变程均大于200km,TP自相关距离相对较小,为19~75km;(5)江西省山地森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丘陵森林,土壤养分形成由江西省边界山区向吉泰盆地等中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张志坚刘苑秋刘苑秋吴春生李晓东刘亮英
关键词:土壤养分地统计学GIS
鄱阳湖沙地植被恢复年限和结构配置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2019年
比较了不同恢复年龄和不同恢复结构类型对南方江西沙地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以及对土壤含水量(SMC)和容重(SBD)等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近成熟林(25.85%)和乔+灌+草恢复结构下(30.66%)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裸沙地对照的8.09%和14.98%。不同恢复年龄和恢复结构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总氮、总氮、氮、磷、速效氮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恢复年龄的增加,沙地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减少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植被恢复结构类型中,沙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年龄之间沙地0~2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恢复结构之间沙地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两种不同恢复模式都能显著提升南方沙地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说明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南方沙地的恢复是有效的。
吴春生吴春生王雄涛张志坚陈琦李燕燕李燕燕沈芳芳黄国贤
关键词:鄱阳湖沙地植被恢复土壤特性
江西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倒木储量、数量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提高地力以及促进林木更新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倒木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及其对环境...
吴春生
关键词:倒木生物量碳储量生态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