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俊强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垃圾
  • 3篇菌剂
  • 3篇降解
  • 2篇有机废弃物
  • 2篇有机废弃物处...
  • 2篇生活垃圾
  • 2篇填埋
  • 2篇填埋场
  • 2篇微生物种群
  • 2篇垃圾填埋
  • 2篇垃圾填埋场
  • 2篇降解能力
  • 2篇废弃物
  • 2篇废弃物处理
  • 2篇复合菌
  • 2篇复合菌剂
  • 1篇单胞菌
  • 1篇荧光假单胞菌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机构

  • 5篇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邱忠平
  • 5篇周俊强
  • 4篇韩云平
  • 3篇冯猛
  • 2篇童霏
  • 2篇陈家宏
  • 2篇廖禧
  • 2篇王倩
  • 2篇周丽萍
  • 2篇杨立中
  • 1篇刘志刚
  • 1篇刘源月
  • 1篇海维燕

传媒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特性被引量:33
2010年
纤维素降解菌在纤维素类物质降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滤纸条崩解和液态产酶实验,从腐烂的树叶中筛选出1株对纤维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SY2,通过形态学特征以及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产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SY2的最佳产酶培养基为麸皮与秸秆粉的质量比1∶4、(NH4)2SO41%、pH8、固液比1∶2;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30℃、接种量7.5%、培养时间72 h;在酶液中添加Fe2+和VB12可使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174.89μmol/(g.min)和165.99μmol/(g.min),提高了33.5%和26.3%。SY2对麸皮、滤纸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分别达到45.0%和33.3%。
周俊强邱忠平韩云平刘源月
关键词:荧光假单胞菌纤维素酶辅酶酶活
生活垃圾高效降解功能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活垃圾高效降解功能复合菌剂及其应用,菌剂由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和垃圾渗滤液COD降解菌构成,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和垃圾渗滤液COD降解菌按照体积分数1~5∶1(V/V)比例构成,微生物种群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邱忠平陈家宏韩云平周俊强冯猛王倩周丽萍童霏廖禧
微生物菌剂对好氧填埋垃圾稳定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加速好氧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提出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加速好氧填埋垃圾的生物降解,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填埋垃圾稳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降低了好氧填埋场的有机污染负荷,使渗滤液COD下降更加明显,整个填埋周期所产渗滤液的COD总量较对照组少20.20%;加速了含氮物质的生物转化,氨氮峰值出现较对照组提前6 d,经历峰值以后,氨氮快速下降,较对照组提前22 d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所规定的渗滤液氨氮排放标准25 mg/L,并使整个填埋周期氨氮总量减少9.15%;微生物菌剂降低了渗滤液的产量,使整个填埋周期渗滤液累计产量减少8.29%;使垃圾中有机质降解加快并使其降解更加彻底,至实验结束时总有机质含量较对照组低8.82%,干重较对照组减少35.95%;沉降性能优于对照组,至填埋结束时较对照组沉降量提高6.35%。
邱忠平刘志刚海维燕冯猛周俊强杨立中
关键词:生物强化技术微生物菌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垃圾填埋场中硝酸还原酶测定条件优化被引量:1
2009年
作为垃圾填埋场中氮素转化的关键酶之一,硝酸还原酶在填埋场氮素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的垃圾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土壤酶学测定方法为基础,对填埋场中硝酸还原酶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填埋场中硝酸还原酶的最佳测定条件为:垃圾样品的风干温度为30℃,分别加入1%的KNO3溶液2.0 mL和1%的葡萄糖溶液0.5 mL,抽气7 m in后,置于20℃的培养箱中培养36 h。在该条件下对填埋场中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测定,RSD小于1.66%,说明该分析方法结果可靠,精密度高。
韩云平邱忠平杨立中周俊强
关键词:填埋场NR正交设计
生活垃圾高效降解功能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活垃圾高效降解功能复合菌剂及其应用,菌剂由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和垃圾渗滤液COD降解菌构成,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和垃圾渗滤液COD降解菌按照体积分数1~5∶1(V/V)比例构成,微生物种群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邱忠平陈家宏韩云平周俊强冯猛王倩周丽萍童霏廖禧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