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华
- 作品数:18 被引量:245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麻醉肺切除术研究的体会与思考被引量:15
- 2007年
- 吴焕淦朱余明周恩华周红施征童稳圃顾陈怿陆黎
- 关键词:针刺针刺麻醉肺切除术
- 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
- 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的观察,探讨针刺治疗IBS的有效性。方法: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1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以双手舒张进针法刺入...
- 戚莉周恩华吴焕淦马晓芃黄文燕秦秀娣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刺
- 文献传递
- 电针对便秘型IBS大鼠肠道敏感性和肠道动力调节作用研究
- <正>目的:观察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大鼠结肠肥大细胞、肠嗜铬细胞增殖、活化在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中的作用,探索电针对 C-IBS 大鼠结肠组织肠嗜铬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对其所释放的5-HT 的调节作用...
- 江岩吴焕淦施征周恩华赵天平
- 文献传递
-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 吴焕淦刘慧荣施征施茵马晓芃华雪桂钟芸诗周恩华赵天平
- 简要技术说明: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技术说明:实验研究部分实验研究一经穴配伍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从调节Th1(IL-10、IL-12)/Th2(INF-γ、IL-4)细胞平衡角度,探讨...
- 关键词: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艾灸治疗分子免疫学
- 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被引量:40
- 2008年
- 灸法为中医临床"针、灸、药"三法之一,而今针灸临床却出现了"重针轻灸"的现象。通过论述艾灸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阐释灸法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回阳固脱在治疗中的优势。同时,分析了艾灸疗法的有效病症,阐释艾灸疗法在急重症、常见病,以及预防保健方面的特点与优势,以期引起同道对灸法的重视,提升灸法之临床疗效。
- 周恩华吴焕淦谭琳蓥刘立公陈云飞汪司右王晓梅
- 关键词:艾灸疗法
- 艾灸及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穴区HSP72和IL-6表达的影响
-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IL-6表达,探讨艾灸后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方法: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
- 刘慧荣周次利戚莉周恩华谭琳蓥锁堂吴焕淦
- 关键词:艾灸穴区热休克蛋白72
- 文献传递
-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状况。方法:对近10年(1994—2006年)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少见人体试验。结论:分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有利于针灸学各种重要问题的阐明,而针灸学也很可能在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 周恩华吴焕淦刘慧荣赵天平
-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针灸学技术应用基因
- 灸量的认识及意义被引量:45
- 2008年
- 从古籍文献对灸量、灸量的衡量标准的论述以及现在有关灸量的研究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灸量的意义和灸量对疗效的影响作用,阐述深入研究灸量的意义,旨在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重视灸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灸量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促使灸法向更客观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 口锁堂吴焕淦刘慧荣陈跃来刘立公陈云飞陈汉平汪司右华雪桂周恩华
- 关键词:灸量
- 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近年采用针灸治疗IBS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探讨针刺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0名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进行针刺,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结肠镜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速率、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情况。结果:治疗前,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针刺治疗后,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具有即时效应。
- 周恩华丁光宏吴焕淦戚莉刘慧荣王晓梅马晓芃
- 关键词:针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被引量:31
- 2007年
-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 吴焕淦姚伟周恩华东贵荣左传涛刘慧荣
- 关键词:穴位特异性穴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