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
- 作品数:152 被引量:3,068H指数:3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社会学本土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绵延不断的学术追寻(1930—2022)被引量:10
- 2023年
- 近年来,针对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备受瞩目,但少有学者专门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检视这一问题意识兴起的社会和文化动因。本文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特征切入,将以吴文藻、孙本文、费孝通为代表的“五四”社会学家和1979年中国内地社会学重建后的“知青”社会学家同时纳入比较分析的视野,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思教性传统与社会学本土化问题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三大知识分子传统特征在“五四”和“知青”两代社会学家身上具有明显的承续性,因而部分解释了作为一种话语的社会学本土化为何能够在中国社会学历经百年沧桑后仍旧方兴未艾。
- 彭圣钦周晓虹
- 关键词:社会学本土化
-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着历史
- 2022年
-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就青年文化而言,最为重要的景观是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文化反哺现象出现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它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过程”,可以比拟为中国诊语中所想象的“嗽嗽林乌,受哺于子”的生物学现象。1988年,当我创用“文化反哺”这一具有本土意义的概念时,希望能够凭此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尤其是理解千百年来“交为子纲”的严苦的代际关系在中国变迁中的突然倾覆现象。文化反哺体现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器物使用等各个方面,是社会变迁、同辈群体和现在影响力越来越强的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
- 周晓虹
- 关键词:文化反哺同辈群体社会变迁代际关系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被引量:10
- 2023年
- 从1982年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胡洁周晓虹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五脏六腑
-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被引量:14
- 2014年
- 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是社会变迁或"现代性"的产儿,其内在的主要成就和基本规则大致都来自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那场所谓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迁。变迁与社会科学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而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社会变迁,中国的转型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又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关注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切入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其后果,是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这一学术关照或许能够使中国社会的转型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从而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这场变迁的精神意义。
- 周晓虹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被引量:29
- 2021年
- “作为方法”,从涂尔干的角度出发,不过是将某种东西或路径视为获得普遍性知识的手段而已;而沿着米尔斯提倡的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意蕴出发,则意味着如何将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借助“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料)”,厘清“将口述史作为方法”的两大任务:前者涉及何以可能,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后者关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尽管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的主体是个人,但通过口述史研究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并实现代际间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
- 周晓虹
- 关键词:口述史
- 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被引量:20
- 2008年
- 当下中国,一个因掌握知识而拥揽财富、因标榜自由而倾情消费、因向往民主而踊跃建言的可观群体,一股促使社会结构形态日趋"橄榄化"的有生力量,伴随着30年的改革浪潮,闯入大众的视野,常谓之"中产阶级"。今天,我们设问未来中国改革之路,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是无法回避的槛儿,而左右其沉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则首当其冲,需作透析。本期,我们特邀几位多年来致力于中产阶级研究的学者,他们以崭新的视角、理性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中产阶级乃至中国明天的蓝图。
- 周晓虹
- 关键词:中国社会因变量沉浮
- 从青年入手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精神启示被引量:19
- 2018年
- 就个体而言,青春期关涉价值观的养成,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为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个人成长做好了自然铺垫;而就群体而言,惟因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尚未成型,也只有这一年龄群体最有可能成为价值观变革的先锋。近代以来,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青年崛起,中国人的价值观变革潮起潮落,但百年变革所围绕的核心问题依旧是个性的张扬与群体的制约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就此而言,"中国梦"的提出,为经由青年一代入手,实现中国人价值观的整合和重塑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 周晓虹
-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中国梦
-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被引量:250
- 1998年
- 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
- 周晓虹
- 关键词:中国农民农村社区传统农民社会心理
- 口述史、集体记忆与新中国工业建设被引量:4
- 2022年
- 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属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正式开启的大规模的工业现代化建设。经过近70年的奋斗,以工业化为基础,原本一穷二白的古老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19年起,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受“双一流”建设卓越研究计划——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项目资助,开启“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并在贵州民族大学等院校机构的协作下,先后完成鞍钢、一拖、洛矿、大庆油田、“三线建设”(贵州)和义乌小商品(制造)市场700余位亲历者的口述史采集,在《宁夏社会科学》等多家杂志的鼎力支持下,推出多期“口述史、集体记忆与新中国工业建设”专题。在本辑讨论中,胡洁以三线建设(贵州)口述史为经验研究资料,述及了三线建设亲历者心理认同的社会建构,梳理出从族群、地域和文化认同向阶层和情感认同转变的历史轨迹;王东美则借助三线建设(贵州)口述史资料,讨论了个体与宏大历史迎面相遇之际,个体的情绪情感和整个身心体验的社会锻造过程,并结合1980年代的“潘晓事件”共同铺陈了情感建构的身心—社会—历史视角。
- 周晓虹
- 关键词:义乌小商品三线建设口述史当代中国研究情感认同
- 变迁时代的生命历程、人生转折与心理嬗变——“知青”一代社会学家的口述史与集体叙事被引量:3
- 2024年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朝向现代化的迅猛变迁。在经济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嬗变。1979年中国社会学重建后,作为对社会变迁及其影响最为敏感的群体,知青一代社会学人,因其个体生命史与改革开放同构及与社会学重建同步,成为表征转型时代心理蜕变的合适案例。就个体心理蜕变的向度说,转型或变迁影响到他们的认知方式、情感世界和个体行为的现代性;而就集体心态建构的向度说,他们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富民实践、遂生乐业的心态秩序、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等议题所形成的话语叙事,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独特群体在大变革时代的集体心态。进一步,在个体心理蜕变和集体心态建构之间,存在着多种重叠与共通的部分,它使得知青社会学人在变革时代的心理嬗变就是一部个体心理与集体心态互为镶嵌的精神蜕变史。
- 胡洁周晓虹
- 关键词:生命历程心理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