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榕
- 作品数:70 被引量:701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儿童语言研究方法》述介
- 2014年
- 本文对出版于2012年的《儿童语言研究方法》一书进行概述与评介。该书是儿童语言研究领域难得的一部全面介绍研究方法的论著,不仅包括儿童语言研究领域传统的研究方法,如:父母日记法和复述故事法等,而且包括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其它相关学科吸收而来的研究方法,如:神经影像研究法,句法启动法,并重点推介了儿童语言数据转换系统CHILDES及其使用实例。在介绍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 潘攀周榕
- 关键词:儿童语言研究方法
- 二语习得中的自动性研究
- 本文首先从认知心理角度讨论了二语自动性研究的起源和自动性的特征,介绍了解释自动性的理论模型:基于特征的模型和基于机制或构念的模型。然后从理论和实证方面阐述了基于认知心理研究的二语自动性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自动性对二语学习...
- 武卫周榕
- 关键词:认知心理二语习得
- 文献传递
- 语用学研究的新取向——实验语用学研究被引量:26
- 2007年
- 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实验语用学正应运而生,并引领着当今国外语用学研究之前沿。本文简要分析论述实验语用学研究的理据和动因,重点介绍基于社会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取向的实验语用学研究及其方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 周榕冉永平
-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方法
- 汉语学前儿童隐喻产出的跨域映射特点及发展趋势被引量:3
- 2021年
-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一位4岁10个月儿童进行持续21个月的个案追踪,收集其自然产出的隐喻,再借助图片描述任务,对120位不同年龄的幼儿园儿童进行诱导隐喻产出实验。综合各年龄段儿童隐喻产出的数量统计分析、语义标注和隐喻程度判定,发现汉语儿童在学前阶段具有跨域映射的隐喻产出能力,该能力发端于4岁初,关键期在5岁中期,并具有从自我关注到具身体验、双域映射、过渡式隐喻以及U型发展等特点。这种跨域映射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认知能力、概念范畴化、相似性识解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折射出隐喻思维在人类早期概念掌握中的重要作用。
- 潘攀周榕
- 关键词:学前儿童跨域映射
- 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隐喻性范畴是新范畴、新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对隐喻性范畴的识解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心理语言学领域对隐喻性范畴识解有四种主要模式: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范畴类包含模式,临时范畴构建模式,生涯模式。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各种模式的长处和不足,并指出未来该领域应着力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 周榕
- 内地人与港澳人的幽默风格偏好——基于CSM量表的调查分析
- 2023年
- 使用幽默风格标志量表(CSM)对内地人和港澳人的幽默风格偏好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以线上自愿参加形式收集到303份内地问卷和93份港澳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其他心理测量特征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中文版CSM问卷的构念维度符合中国文化语境,适合在中国人中使用。样本分析表明,内地人更多使用善意、搞笑、机智、讽刺和愤世型幽默,男性比女性更多偏好反语、讽刺、嘲弄和愤世型幽默,而港澳男性比女性只在反语和嘲弄型幽默风格上有显著差异。内地人幽默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港澳人年龄和幽默风格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内地和港澳幽默风格异同进行了探析。
- 周榕成颖黄淑明
- 关键词:幽默风格港澳
- 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被引量:11
- 2011年
- 本文探讨转喻的语言主体性和语用移情功能。语言主体性是说话人给话语打上的主观印记,如情感偏好、态度倾向等。在主体性的调控下,转喻的运用本质上是情感、态度的交流。语用移情体现了转喻产出中的主体性,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的主动理解。
- 李捷周榕
- 关键词:转喻主体性语用移情突显
- 注释呈现方式对二语阅读理解和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本研究调查了阅读语篇中生词注释的不同位置和生词是否增显对阅读理解和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结果表明:(1)这两个因素均对阅读理解没有显著影响;(2)增显因素对词汇附带习得没有显著影响,而位置因素对词汇附带习得有显著影响,特别是页边注释的作用显著好于页底注释;(3)位置和增显因素对阅读理解和词汇附带习得没有交互作用,但在词汇附带习得中,页边+非粗体注释的作用显著优于页底+非粗体注释。
- 武卫周榕许洪
- 关键词:词汇附带习得
- 隐喻生涯模型及其解释力被引量:5
- 2009年
- 隐喻生涯模型的提出是近年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进展。该模型试图将隐喻理解的比较模型和范畴模型进行整合,提出隐喻理解机制决定于隐喻的规约化水平,新异隐喻的理解通过比较机制,而规约隐喻的理解则通过范畴机制。在介绍隐喻生涯模型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其解释力;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证证据讨论对该模型的质疑,并据此提出可参考的研究思路。
- 龚玉苗周榕
- 关键词:隐喻隐喻理解
- 儿童隐喻性范畴理解能力发展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本研究基于隐喻生涯模式,采用选词填空和句子解释两种测试形式,考查了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儿童在类比情况下,隐喻性范畴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果发现:小学三至四年级是儿童初步理解隐喻性范畴这一跨越常规范畴的语言形式的过渡时期;小学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抽象思维上有了一定发展,但在理解隐喻性范畴时主要还是基于外部特征相似性,暂时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以类比/关系为基础的隐喻;儿童在理解类比/关系隐喻时显著倾向于采取范畴加工方式,而在理解外部特征隐喻和混合隐喻时采取的两种加工方式无显著差异。
- 旷怡周榕
- 关键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