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涛

作品数:22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
  • 9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6篇颈动脉
  • 6篇斑块
  • 4篇动脉斑块
  • 4篇血管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颈动脉斑块
  • 4篇老年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心血管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脉搏波
  • 3篇脉搏波传导
  • 3篇脉搏波传导速...
  • 2篇单纯舒张期高...
  • 2篇队列研究

机构

  • 13篇开滦总医院
  • 9篇河北联合大学
  • 8篇河北联合大学...
  • 6篇开滦医疗集团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遵化市人民医...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22篇姚涛
  • 14篇吴寿岭
  • 10篇陈朔华
  • 8篇董岩
  • 7篇张晓辉
  • 6篇王张锋
  • 6篇杨慧
  • 5篇孙静
  • 5篇宋绍敏
  • 5篇周剑辉
  • 4篇赵性泉
  • 4篇季春鹏
  • 3篇朱颖
  • 3篇高新颖
  • 3篇陶杰
  • 2篇王志彬
  • 2篇李丽
  • 2篇李晓芳
  • 2篇王立英
  • 2篇阮晓兰

传媒

  • 7篇中华高血压杂...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1
  • 8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老年鼾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鼾症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0岁的非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375例,对其进行有关鼾症的问卷调查,并对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75例患者中,不打鼾169例、偶尔打鼾86例、经常打鼾120例,三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3.7%(57/169)、39.5%(34/86)、49.2%(59/12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高血压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校正其他因素后,经常打鼾为中老年人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2.124(95%CI1.189~3.796);按性别分层后,经常打鼾仍为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3.993(95%CI1.259~12.663),而不是男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常打鼾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有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王张锋姚涛王立英张晓辉曹金玲阮晓兰
关键词:打鼾高血压
腰围增加与糖尿病患者新发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腰围增加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开滦总医院系统共11家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选取研究对象。将第1次健康体检中患糖尿病但未患高血压的体检者纳入研究队列。上述人群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进行第2次健康体检,最终23 67例体检者纳入分析。将调查对象按照腰围水平分为肥胖组(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非肥胖组(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依据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第1分位组:腰围<83 cm、第2分位组:83 cm≤腰围<89cm、第3分位组:89 cm≤腰围<94.3 cm、第4分位组:腰围WC≥94.3 cm),比较高血压检出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围增加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42.50%)高于非肥胖组(3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WC的增加,高血压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第1分位、第2分位、第3分位和第4分位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9.85%、35.07%、40.10%和47.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为34.28%、36.38%、40.20%和48.26%,女性分别为18.99%、30.30%、39.64%和44.7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WC第1分位组比较,女性第2分位组、第3分位组和第4分位组的OR值分别为1.772、2.781和3.516;男性第4分位组OR值1.725;总体第3分位组和第4分位组的OR值分别为1.559和2.09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年龄、收缩压等因素后,与基线WC第1分位组比较,仅有女性的第3分位组和第4分位组新发高血压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366和2.709)。结论 WC增长增加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有性别差异。
黄玉艳孙静吴雷董岩姚涛王志彬宋绍敏吴寿岭
关键词:腰围糖尿病
老年人打鼾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打鼾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67例打鼾者和61例健康查体者进行统一鼾症调查问卷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打鼾者61例,轻度打鼾者18例,中度打鼾者24例,重度打鼾者25例,4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7%、44.4%、62.5%和8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的Logistic回归结果,校正其他因素后显示中、重度打鼾为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值依次为4.378(1.181-16.225)、19.572(3.316-115.528)。结论:老年人中、重度打鼾与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增加有关,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王张锋姚涛王立英于文成
关键词:老年人打鼾颈动脉斑块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 探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CVD)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正常血压诊断标准(19 460例)及正常血压高值诊断标准(35448例)、IDH诊断标准(6 780例)的既往无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病史的61 688例作为观察队列,随访0.5 ~62.0(47.1±4.8)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CVD情况.用寿命表法计算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IDH组新发CVD的累积发病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DH对CVD的影响.结果 (1)随访期间,IDH组的总CVD(1.7%)、心肌梗死(0.3%)、脑梗死(1.0%)、脑出血累积发病率(0.4%)均高于正常血压组(0.9%、0.2%、0.6%、0.1%),两组总CVD、脑梗死事件、脑出血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校正相关因素后,IDH组发生总CVD、脑梗死、脑出血的HR值分别是正常血压组的1.67倍(95%CI:1.28 ~ 2.17)、1.59倍(95%CI:1.12 ~ 2.27)和2.67倍(95%CI:1.54~4.65).(3)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在<60岁组,校正后IDH组发生脑梗死的HR值为2.22(95%CI:1.41~ 3.50);在≥60岁组,校正后IDH组发生脑出血的HR值为7.27(95%CI:2.58 ~ 20.42).结论 IDH是总CVD、脑梗死、脑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不同的年龄层人群中,IDH对不同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不同.
邢凤梅董岩陶杰高新颖周剑辉陈朔华季春鹏姚涛吴寿岭
关键词:心脑血管事件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队列研究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3
2012年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健康体检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5440人符合入选标准,最后有5377人纳入统计分析,并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377(男性3215,女性2162)名观察对象平均年龄(55.18±11.78)岁。将观察对象按HCY水平的三分位数分成3组,第一分位数组(〈11.00μmol/L)1771人、第二分位数组(11.00-16.98μmol/L)1814人、第三分位数组(≥16.98μmol/L)1792人,有颈动脉斑块者2300例;(2)3组研究人群颈动脉斑块现患率分别为29.9%、43.3%和5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颈动脉斑块的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第三分位数组HCY仍为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OR=1.344(95%CI:1.134~1.594)。结论高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现患率增加有关,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姚涛王张锋李丽李雯杨慧陈朔华朱颖刘向欣吴寿岭赵性泉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
男性人群收缩压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男性人群收缩压(SBP)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3 132例男性组成研究对列,依据SBP水平分为理想SBP组(490例)、正常高值Ⅰ期组(589例)、正常高值Ⅱ期组(660例)和高血压组(1 393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SBP水平对臂踝PWV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0岁,理想SBP组、正常高值Ⅰ期组、正常高值Ⅱ期组、高血压组臂踝PWV分别为(1 402.88±292.39)、(1 486.74±336.25)、(1 555.88±322.86)和(1 852.28±428.01) cm/s,≥1 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37.8% (185/490),52.6%(310/589),65.2%(430/660)和90.2%(1 256/1 39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的β值为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理想SBP组比较,正常高值Ⅰ期组、正常高值Ⅱ期组和高血压组的臂踝PWV≥1 400 cm/s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2.27,3.83和13.01.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SBP升高与臂踝PWV增加有独立的关联。
董岩陶杰姚涛高新颖周剑辉陈朔华季春鹏向鸿鹄吴寿岭
关键词:血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收缩压和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参加2006--2009年健康体检的101510名某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按年龄、性别比例分层随机抽取5852名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最后符合入选标准和资料完整的为5361名,将其分为SBP及LDL—C正常(3524名)、SBP正常但LDL—C升高(356名)、SBP升高但LDL-C正常(1308名)、SBP及LDL-C升高(173名)共4组。计算各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加权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BP及LDL—C水平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SBP及LDL—C正常、SBP正常但LDL—C升高、SBP升高但LDL—C正常、SBP及LDL—C升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3.7%(1186/3524)、41.3%(147/356)、64.8%(847/1308)、68.8%(119/173)(X^2=425.75,P〈0.05),加权检出率分别为36.0%、42.0%、64.5%、68.3%;男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44.2%(877/1985)、51.1%(97/190)、70.6%(657/930)、71.3%(82/115)(X^2=194.02,P〈0.05),加权率分别为31.2%、36.1%、49.8%、50.3%;女性分别为20.1%(309/1539)、30.1%(50/166)、50.3%(190/378)、63.8%(37/58)(X^2=180.17,P〈0.05),加权检出率分别为30.9%、46.3%、70.3%、88.1%,校正其他因素后,与SBP及LDL-C正常组相比,SBP正常LDL-C升高、SBP升高LDL—C正常、SBP及LDL—C升高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37(1.05~1.78),2.05(1.74~2.43),2.12(1.45~3.12)。结论高SBP与高LDL—C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高LDL—C相比,高SBP引起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更大。
姚涛李雯张晓辉孙静王德胜赵永猛王张锋赵性泉吴寿岭
关键词:脂蛋白类LDL颈动脉流行病学研究
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集团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101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观察对象,于2010-2011年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最后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5440例,资料完整的4703例纳入统计分析,BPV采用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3次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计算,并对BPV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4703例观察对象中,男性为2863例,女性为1840例,年龄为(54.1±11.2)岁。颈总动脉无斑块者为2844例,单侧窦部斑块者为802例,双侧窦部斑块者为472例,窦部和主干均有斑块者为509例,单纯颈总动脉主干斑块者为76例。其中2351例观察对象的BPV≥9.65mmHg,占观察对象的50.0%;颈总动脉无斑块、单侧窦部斑块、双侧窦部斑块、窦部和主干斑块、单纯颈总动脉主干斑块人群BPV中位数分别为8.74、9.77、10.44、11.93、10.85mm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研究人群BPV的Logistic回归结果:校正其他因素后,双侧窦部、主干和窦部斑块仍为BPV升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84(95%CI1.031~1.599)和1.779(95%CI1.406~2.252)。结论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BPV的升高有关。
姚涛赵性泉王张锋李丽陈朔华杨慧刘向欣朱颖蒋雄京吴寿岭
关键词:血压变异性流行病学研究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转归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人群的血压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职工中符合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治疗指南IDH诊断标准、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6778名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未参加2008至2009年度、2010至2011年度体检以及随访期间新发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降压药物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职工共4 600例.观察2010至2011年度查体结束时IDH人群的血压转归情况.参照2006年中国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直接法标化年龄和性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DH人群转归的因素.结果 (1)随访(4.03 ±0.26)年后,IDH人群转归为正常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期-舒张期双期高血压(SDH)的标准化转归率分别为51.4%、3.5%、18.3%.其中,男性分别为45.6%、3.6%、22.0%,女性分别为57.4%、3.3%、14.7%.(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IDH转归为正常血压的因素为基线年龄小、舒张压低、体质指数低、尿酸低、体育锻炼、不饮酒(P<0.01或0.05);影响IDH转归为ISH的因素为基线年龄大、收缩压高、高敏C反应蛋白高(P均<0.01);影响IDH转归为SDH的因素为基线年龄大、收缩压高、喜盐(P<0.01或0.05).结论 未经治疗的IDH人群可转归为正常血压、ISH和SDH,且转归为正常血压的比例很高.多种因素影响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血压转归.
董岩姚涛孙静宋绍敏周剑辉高新颖陈朔华蔡军吴寿岭
关键词:高血压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变化。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440例为调查对象,排除资料不完整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为5192人。进行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IFG诊断标准分为理想血糖组、IFG组、糖尿病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FG与baPWV的关系。结果与理想血糖组比较,IFG组baPWV较高[左侧:(1580±379)比(1516±380)cm/s;右侧:(1568±344)比(1507±368)cm/s;均P<0.05]。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收缩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后,IFG仍是ba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4,95%CI1.104~1.563)。结论 IFG是ba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慧李建民李伟赵雅宁姚涛朱颖陈朔华李晓芳吴寿岭赵性泉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粥样硬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