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明
- 作品数:5 被引量:208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花后高温、弱光及其双重胁迫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增重进程的影响被引量:30
- 2007年
-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弱光和温光双重胁迫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增重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中期温光双重胁迫处理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时期3种处理后,单粒重的降低主要是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灌浆进程中籽粒GA3含量的降低或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平均与最大灌浆速率以及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变化的生理原因。对籽粒各内源激素变化速率之间及其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对籽粒灌浆速率的调节作用GA3主要体现在灌浆前期(开花后7~12d)和后期(开花后19~28d);而ABA主要是在灌浆中期(开花后12~19d),且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与ABA之间的关系要比其与GA3的关系相对密切。整个籽粒灌浆过程,ZR和IAA含量变化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 刘霞穆春华尹燕枰姜春明王振林
- 关键词:小麦高温弱光内源激素籽粒灌浆进程
- 藁城8901和山农1391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淀粉组分积累特征的比较被引量:47
- 2005年
- 选用藁城8901(强筋)和山农1391(弱筋)两个小麦品种,比较研究了其小麦蔗糖代谢、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组分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蔗糖合成酶(SS)、磷酸蔗糖合成酶(SP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以及蔗糖积累量的高低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淀粉积累量较高的弱筋品种山农1391显著高于淀粉积累量较低的强筋品种藁城8901。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与两品种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变化情况相吻合,小麦籽粒灌浆中后期的GBSS活性对直链淀粉终积累量的调节作用大于籽粒灌浆前期。用Richards方程模拟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过程发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终积累量的高低取决于其积累启动时间的早晚和前期积累速率的高低,而不是积累持续期的长短。通过比较两品种蔗糖转化量、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蔗糖转化量与SSS和GBSS的变化趋势一致;淀粉积累速率与ADPGPPase活性和SS/SPS活性比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与SS、SPS、SSS或GBSS活性的变化并不吻合,说明籽粒中淀粉积累速率及其组分积累量的高低与SS、SPS、SSS和GBSS单个酶活性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而与ADPGPPase活性和籽粒中蔗糖合成与降解的平衡密切相关。
- 刘霞姜春明郑泽荣周筑南贺明荣王振林
- 关键词:淀粉合成酶酶活性蔗糖代谢
- 花后不同时期弱光和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被引量:58
- 2005年
-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弱光和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处理3 d后,旗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但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高温处理3 d后,Fv/Fm、Pn、ФPSⅡ和qP均极显著降低,NPQ升高幅度较小.胁迫解除后,灌浆前期(花后8~10d)弱光和高温处理后的旗叶荧光参数和光合速率略有恢复,但灌浆中期(花后15~17 d)处理后的各参数始终呈下降趋势,说明前期处理效应是可逆的,而中期处理加速其衰老进程.用Logistic方程对各处理的籽粒灌浆过程模拟表明,弱光和高温处理后籽粒粒重的降低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所致.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缓增持续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受弱光和高温影响较小.
- 刘霞尹燕枰姜春明贺明荣王振林
- 关键词:弱光高温荧光灌浆小麦
- 不同耐热性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 试验于2004~200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试验选用4个小麦品种:藁城8901(GC8901)、山农1391(SN1391)、鲁麦21(LM21)、鲁95-7(L95-7)。对不同耐热性的小麦品种进行不同时期和...
- 姜春明
- 关键词:冬小麦高温胁迫籽粒产量籽粒品质
- 文献传递
- 不同耐热性小麦品种旗叶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被引量:78
- 2007年
- 以2个耐热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为材料,用塑料薄膜制成增温棚,分别于花后8—10d(T1)和花后15-17d(12)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的旗叶内活性氧防卫系统能更有效地启动,使膜脂过氧化水平有所下降,而T2处理造成的伤害不可恢复。花后28d,与藁城8901相比,山农1391各处理MDA含量较低。T1处理的SOD和CAT活性明显上升,但CAT活性的上升期晚于SOD,它们协同起保护作用,延缓旗叶的衰老,其中山农1391 SOD活性的上升幅度较大,而且CAT活性的恢复性增加的能力较强;T2处理的SOD活性未见上升,甚至有所下降,CAT活性虽然高于对照,却未能有效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表明SOD在酶保护系统中起核心作用。T1处理降低了POD清除H2O2的能力;T2处理的POD活性大幅上升,可能对叶片起到了伤害作用,加速了旗叶的衰老。因此,小麦的耐热性随花后生育进程而下降,应特别加强灌浆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减轻高温的伤害。
- 姜春明尹燕枰刘霞王振林
- 关键词:旗叶膜脂过氧化保护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