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焕良
-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被引量:3
- 2019年
- 传承红色基因是永葆党的本色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结合黄冈地方特色,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使红色文化以更有效的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得以传播,使红色基因以更高效的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得以传承。
- 姜焕良
- 黄冈市四所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2012年
-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分析当前黄冈市四所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和特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课题组围绕课题主题对黄冈市4所大学5000名大学生举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欧阳国文姜焕良张宏舒尹田生
-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
- 2018年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南。要更好地发挥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必须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仅要搞清楚这一思想是怎么样的,也有必要搞清楚这一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本文试从理论渊源、实践渊源和文化渊源这几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以期达到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
- 姜焕良
- 关键词:理论渊源文化渊源
- 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
- 2023年
- 红色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有独特价值。本文以黄冈市为例,从分析当前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精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抓好关键群体,创新方式方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过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建设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有效的路径,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 姜焕良
- 关键词:红色文化
- 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2011年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
- 姜焕良
-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政党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党的建设
- 论邓小平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被引量:3
- 2007年
-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大局”、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要协调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协调发展以及“我们军队要一切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上。
- 张艳张宏舒姜焕良
- 关键词:邓小平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 2012年
-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产生强烈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要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 姜焕良欧阳国文
-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 试论黄冈市解决“三农”问题的科技对策
- 2005年
-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黄冈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市,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结合黄冈的实际谈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 姜焕良
-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愿望主导产业农业
- 树立正确荣辱观 培养合格人才
- 2006年
-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能不能成功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 姜焕良刘琼
-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建设者高素质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事业
- 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 2007年
- 2005年初,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指出了任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两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作为一名长期在高职院校从事“两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 姜焕良刘琼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学生成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胡锦涛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