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德生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脊髓
  • 5篇外科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瘤
  • 3篇显微外科
  • 3篇脊髓肿瘤
  • 2篇预后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椎管
  • 2篇椎管内
  • 2篇外科手术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畸形
  • 1篇星形
  • 1篇星形细胞
  • 1篇星形细胞瘤
  • 1篇胸段
  • 1篇血流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孔德生
  • 5篇杨俊
  • 4篇王贵怀
  • 4篇贾文清
  • 3篇刘东康
  • 2篇赵元立
  • 2篇韩波
  • 2篇徐宇伦
  • 2篇张亮
  • 2篇苗壮
  • 1篇康帅
  • 1篇赵继宗
  • 1篇郝淑煜
  • 1篇王亮
  • 1篇辛宇
  • 1篇叶迅
  • 1篇李德志
  • 1篇王劲
  • 1篇曾春
  • 1篇王昊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弥散张量成像对颈髓髓内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判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初步观察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髓髓内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断与肿瘤实际切除程度的符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15例颈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DT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Ⅰ~Ⅲ型),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是否存在肿瘤-脊髓分界面)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1周根据颈椎MRI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采用McCormick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前DTI显示Ⅰ型肿瘤8例,均可以全切除;术后MRI显示均为全切除。DTI显示Ⅱ型肿瘤3例,均可全切除;术后MRI显示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上述11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前DTI显示Ⅲ型肿瘤4例,均不可切除;术后MRI显示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15例患者术后随访(12.5±1.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为McCormick分级Ⅰ、Ⅱ级,5例患者为Ⅲ、Ⅳ级。结论颈髓髓内肿瘤患者术前DTI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切除程度符合情况较好。
孔德生刘伟豪张耀武贾文清
关键词:脊髓肿瘤弥散张量成像神经外科手术
颈胸段椎管内脂肪瘤分类及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颈胸段椎管内脂肪瘤的分类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2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颈胸段椎管内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11例;采用改良的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改善16例,平稳3例,加重3例;长期随访(>12个月),除4例病情加重外,其他均比术前有改善;颈胸段脂肪瘤可分为硬膜外型,移行型,嵌合型和继发性髓内型脂肪瘤4类.结论 不同类型的颈胸段椎管内脂肪瘤手术切除程度与效果不一.硬膜外型脂肪瘤,可全切除,预后最好;移行型脂肪瘤,以减压为目的,慎重全切除;嵌合型与继发性髓内型脂肪瘤,手术的目的是最大安全切除,避免由于术中操作导致的功能缺失.术中使用激光技术易于切除肿瘤,加强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利于保护脊髓功能.
刘东康韩波孔德生杨俊徐宇伦王贵怀
关键词:脊髓脂肪瘤显微外科手术
睡眠脑电成分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评估及预后预判的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监测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脑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脑电背景活动及其特征性波形,比较不同意识水平以及不同预后患者在脑电成分上的差异,探寻DOC患者的脑电活动规律和睡眠期脑电活动的特征。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4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OC患者,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评分,以及16 h以上的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DOC患者的脑电活动特征、睡眠脑电周期及成分。结果不同意识水平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健侧为优势侧,睁眼时均未被抑制;但意识水平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预后较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睡眠纺锤波。结论DOC患者是否出现枕区α节律以及是否出现特征性的睡眠脑电成分对意识水平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睡眠脑电活动的周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DOC患者的临床治疗节律调节及睡眠意识相关性理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夏晴杨艺强峻曾春王勇夏小雨党圆圆路长宇李凯孔德生何江弘赵元立刘献增
关键词:睡眠植物状态
一种基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AVM模型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AVM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对CT、核磁、DSA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对DSA数据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对畸形的供血动脉、畸形团、引流静脉等不同位置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定义赋予不同的颜色,并多模...
赵继宗叶迅赵元立王亮王昊康帅鲁峻麟孔德生梁剑峰张俊
文献传递
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39.8岁。6例患者中,4例主诉颈肩腰背痛、2例主诉四肢麻木无力。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仅1例诊断为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2例,2例为多发或播散病例,仅行部分切除。术后随访时间9—52个月,平均25.7个月。1例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16个月死亡;1例术后4年复发;其余4例均为初发且术后均未复发。2例复发患者均为术后未行放疗者,4例未复发患者中2例术后行放疗,所有患者均未化疗。结论椎管内原发黑色素细胞瘤恶性程度较低,需依靠术后病理进行诊断。全切肿瘤术后不易复发、转移。治疗首选手术,提倡早期全切除,预后较好,部分切除患者采取适宜的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贾文清孔德生苗壮张亮辛宇王贵怀杨俊
关键词:脊髓肿瘤神经内分泌瘤黑色素细胞瘤治疗学
2447例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 提供更多的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知识,了解常见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5年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脊髓脊柱病区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 447例椎管内肿瘤.分析椎管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性别、肿瘤部位、发病年龄的相关性,并总结常见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椎管内肿瘤2 447例,其中男1 268例,女1 179例,男∶女性别比为1.075∶1.000,脊膜瘤女性占优,女∶男=4.06∶1.00.平均年龄39.7岁.发病节段以颈段椎管最常见(35.02%).最常见的3种椎管内肿瘤依次是神经鞘瘤782例(31.95%)、室管膜瘤445例(18.19%)、脊膜瘤248例(10.13%).与西方国家不同,本组神经鞘瘤发病高于脊膜瘤.儿童与成人组中常见的椎管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同,最常见的儿童椎管内肿瘤(0 ~19岁)是胚胎残留组织肿瘤(畸胎瘤+囊肿类疾病)91例(36.50%).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东方人群与西方人群、儿童与成人、椎管内肿瘤与颅内肿瘤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反映了国内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李德志孔德生郝淑煜刘东康杨俊王贵怀
关键词:流行病学脊髓肿瘤WHO分类
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5例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0例。14例患者术后采用放疗和(或)化疗。经随访,所有患者均死亡,死因明确者11例,其中3例死于术后并发症,8例死于脊髓及脑转移。整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大部切除组与部分切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为12个月与11个月。应用Log—rank检验得出两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为高侵袭性及高度恶性疾病,临床罕见,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极差;手术的目的是明确病理诊断,减少肿瘤负荷,改善压迫症状。术后联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牛存质量和延长牛存期。
韩波刘东康孔德生杨俊徐宇伦王劲王贵怀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脊髓原发性外科治疗预后
脊髓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脊髓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资料,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5~52岁,平均(30.7±13.0)岁。肿瘤累及2~8个椎体节段,平均(3.3±1.3)个,颈段8例,胸段9例,颈胸段均累及3例,胸腰段均累及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 d至48个月,中位数4个月。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23例)、感觉功能障碍(22例)、疼痛(2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5例)、肢体瘫痪(7例)。术前脊髓功能状态按改良McCormick分级:Ⅱ级6例,Ⅲ级7例,Ⅳ级7例,Ⅴ级7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采取后正中入路充分暴露病变部位,沿肿瘤周边分块切除肿瘤组织,依据电生理等监测结果行最大安全范围切除,人工硬膜减张缝合、去椎板减压、硬膜外放置引流管。术后病理明确后均建议患者进一步放化疗,定期随访及复查。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无恶化。18例患者肿瘤大部切除或近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术后7例患者因身体状况差或经济原因无法行放化疗,其余20例患者行放疗和(或)化疗。末次随访时仅8例存活,其余19例患者均死亡。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期23.2个月(2~61个月),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5.2%和50.0%。大部切除组与部分切除组患者之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880),与未放疗组和未化疗组相比,放疗组和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7,P=0.001;χ2=14.887,P=0.002)。结论脊髓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低、病情重、疾病进展快,虽经手术及放化疗等
张亮贾文清孔德生张志峰杨俊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脊髓显微手术
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被引量:3
2016年
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国交流学习期间对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训练的观察,对国内目前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训练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贾文清苗壮孔德生
关键词: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毕业后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