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柏

作品数:49 被引量:17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艺术
  • 12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2篇电影
  • 10篇戏剧
  • 5篇剧院
  • 4篇莎士比亚
  • 4篇莎士比亚戏剧
  • 4篇剧团
  • 3篇巡演
  • 3篇文化
  • 3篇希区柯克
  • 3篇现代戏
  • 3篇现代戏剧
  • 3篇历史考察
  • 3篇镜头
  • 3篇剧场
  • 3篇兰心
  • 2篇大众
  • 2篇大众文化
  • 2篇电影理论
  • 2篇电影批评
  • 2篇电影语言

机构

  • 48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国劳动关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48篇孙柏
  • 2篇严芳芳
  • 1篇叶雅妮
  • 1篇戴锦华

传媒

  • 8篇电影艺术
  • 6篇文艺研究
  • 5篇北京电影学院...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戏剧(中央戏...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海峡人文学刊
  • 2篇外国文学评论
  • 2篇艺术评论
  • 2篇文化艺术研究
  • 2篇戏剧与影视评...
  • 1篇戏剧艺术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艺苑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5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斯特林堡的室内剧《雷电雨》被引量:1
2022年
一1907年,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为他参与建立的斯德哥尔摩玲珑剧场(Intimate Theatre)创作了四部室内剧,依次为《雷电雨》《烧毁的庭院》《鬼魂奏鸣曲》和《塘鹅》(此外还有一部《死之岛》的残篇存世)。这一系列室内剧中的后三部都已有了中文译本,唯独第-部《雷电雨》还没有被译介到国内,笔者以此试译来弥补这个空白。译文乃据埃德温·比约克曼(Edwin Bjökerman)的英译本译出。
孙柏
关键词:中文译本雷电
雷电雨 室内剧(1907)
2022年
[人物]主人,一位退休的政府官员领事,他的弟弟斯塔克,糖果店老板艾格尼丝,斯塔克的女儿露易丝,主人的亲戚格尔达,主人的前妻费舍尔,格尔达的第二任丈夫送冰人邮差点燃街灯的灯夫酒贩子挤奶女工[场景]第一场,在房子前面第二场,在房子里面第三场,在房子前面第一场[一座现代房屋的正面。地下室是花岗岩的。上面的部分是砖,抹着黄色的石膏。窗框和其他装饰物由砂岩制成。一道低矮的拱门通向院子,同时也是糖果店的入口。房子的拐角出现在舞台右侧,那里有一条林荫道通向一个小广场,广场上种了玫瑰和其他各色花卉,角落里有一个邮筒。地下室上面的主楼层有几扇大窗户,它们全都敞开着。这些窗户中的四扇属于一间装修典雅的餐厅。第二层楼中间的四扇窗户里,红色的窗帘紧闭,透着屋里发出的光。
孙柏诸泳一(译)
关键词:装饰物费舍尔林荫道地下室
瓦格纳:艺术与国家——解读《罗恩格林》的“秘密”被引量:1
2017年
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戏剧家瓦格纳,希望通过作为整体艺术的戏剧来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他遵循着浪漫主义的美学路径寻求纯粹源于历史深处的内在精神法则。然而艺术的自律与政治介入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于是在歌剧《罗恩格林》中体现为既高度自觉又颇具症候性的表达。寻求一个整一、封闭的家园,与对于必须打破界线的恐惧,很难谐调——这就是瓦格纳的戏剧艺术,也是德国的历史情境和政治文化中所面临的根本性的难题。
孙柏
关键词:《罗恩格林》艺术自律
光绪元年的上海剧坛--从《申报》记载看近代演剧的商业化进程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以《申报》为资料平台,通过详实的史料复现了光绪元年(1875年)上海剧坛的繁荣景象,并以此来阐发上海戏剧文化的商业化进程及其对近代演剧尤其是京剧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孙柏
关键词:国制京剧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上)——基于《北华捷报》《字林西报》所做的历史考察被引量:4
2021年
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分别是:1878至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方面自然是要确认事实,尽可能细致地还原此次演出从发生到实现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去思考演出裹挟其中的各个面向的文化议题——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戏剧文化,到上海租界侨民的文化生活,再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场域,在不同个案中都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展现,而"莎士比亚"就位于十九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和早期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议题的中心。
孙柏
关键词:莎士比亚
易卜生的反讽现实主义——《社会支柱》的空间再现形式和19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
2019年
从易卜生的散文剧转向开始,现代戏剧进入了它的现代主义阶段,其形式特征就是《社会支柱》所开创的反讽的现实主义。反讽的现实主义虽然也如实地描绘资产阶级的生活场景,然而真实目的却是表现这个空间的非自足性和不完整性一一沿着舞台上下的界线,世界失去了它的连续一致,转而被某种至关重要的断裂分割开来,由于人物闯入或离开的戏剧行动所造成的冲击,舞台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及其世界图景的批判。
孙柏
关键词:现代戏剧世界图景
理论的历史性:重访布轮退尔的“戏剧规律”论说
2021年
以布轮退尔"戏剧规律"论说为中心,对现代戏剧理论的发生过程进行回顾,展开从理论文本到历史语境的跨越式阅读,以期重新阐发现代戏剧理论书写自身的历史性。布轮退尔关于"戏剧规律"的论说实际承范于黑格尔,但在19世纪末再次提出大体相同的论述,对于已经走过历史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戏剧文化来说,却具有相当不同的意味。这种历史的错位形成了一种内在于现代戏剧理论自身的症候,包括布轮退尔在内的众多理论家的努力实际构成了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否认",即无法直面曾经作为历史主体的资产阶级行动的失败,不愿承认西方戏剧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的幻觉已经在易卜生之后被打破。理论自身对于某种恒定的戏剧"规律"或"本质"的孜孜以求,受到了它得以产生的时代性的质询。
孙柏
关键词:黑格尔易卜生
电影神迹:巴赞“镜头段落”理论析疑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重申了巴赞的"镜头段落"概念及内涵,对"长镜头"的错误说法进行了匡正。并通过例证分析来深入讨论巴赞理论与影片实际的出入,指出镜头段落的实际效果并不是提供一个完整现实的再现,观众的接受和理解同样受到电影导演精心设计的引导。而且镜头段落后来的使用越来越像是一种鬼斧神工的"电影神迹",很多电影的宗教主题都借助这种镜头语言而获得影像直观的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不相契合并不能否定巴赞的电影美学,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巴赞理论超越性的思想内涵:置身于人类自我毁灭的时代,巴赞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并不是要排除人,相反是在呼唤着一种人在世界的诗意的栖居。
孙柏
关键词:长镜头安德烈·巴赞
费穆之“狭的笼”:作为一个历史画面的影像呈现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以五四新文学创造的"狭的笼"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影片文本与社会文本的交互阅读,对费穆及其时代所面临的历史命题予以阐发。1935至1940年费穆创作的几部影片,都使用某种特定的场面调度手法来呈现一个空间化的"狭的笼"意象,以探讨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诸种可能。这种风格化的影像呈现实际凝固的,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画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极大释放的个人,总是面临着其归属或寻求建立新的共同体的问题。
孙柏
关键词:费穆新文化运动
少数电影:理论概念和批评实践被引量:8
2012年
尽管德勒兹的电影著作未及处理198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脉络之外的丰富而多样的电影形态,但是他所贡献的一些概念和思考仍具有进一步拓展"时间—影像"之后的电影研究的理论潜力。本文围绕"少数电影"的论题,梳理了从德勒兹的理论原点到后来不同学者的批评应用。这些批评应用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好莱坞美学体系下"对抗性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达德利.安德鲁挪用"游牧"这一德勒兹术语对西非电影的考察,以及张英进为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而从不同的理论来源引入的"少数"话语,它们与德勒兹的问题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对话关系。这些批评实践反过来对德勒兹的理论术语和思想框架也构成了某种协商或修订。
孙柏
关键词:德勒兹游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