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被引量:3
- 2009年
-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系特征及环境状况对孢囊分布有明显影响,致使孢囊丰度较低,平均丰度为366.2 cysts·g^-1,且无明显垂直分布规律。锥状斯氏藻孢囊是最为丰富的自养型甲藻孢囊,平均质量分数介于17.0%~28.9%;异养型甲藻孢囊以原多甲藻属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29.5%~53.6%,其它类型孢囊仅零星分布。有毒藻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各站位均有分布,但丰度较低,最高值仅为68.1 cysts·g^-1。
- 付永虎王朝晖康伟吕颂辉谷阳光宋淑华
- 关键词:甲藻孢囊长江口
- 大亚湾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微表层对营养盐的富集作用被引量:18
- 2011年
- 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次表层和底层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前期调查略有上升,可溶性无机氮(DIN)、可溶性无机磷(DIP)、可溶性硅酸盐(DSi)的平均值分别为8.93、0.41和9.41μmol·L-1,养殖区营养盐含量明显较高.DIN组成以NH4+-N和NO3-N为主,在3个水层中,NO3-N在微表层中的百分比含量相对较高,NH4+-N在次表层中的百分比含量较高.大亚湾海域DIN、DSi含量丰富,DIP含量较低,N∶P远远高于Redfield比值,浮游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P限制.微表层DIP和DSi含量明显较高,且波动明显.大亚湾海域N、P以有机营养物质为主,微表层中DIN百分比含量较低,DIP百分比含量较高.微表层对营养盐具有显著富集作用,平均富集系数在1.31~4.68之间;对磷的富集作用较强,对DIP和总磷(TP)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达到4.68和1.95.微表层对不同营养盐的富集概率在47.2%~97.2%之间,其中,对TP和DSi的富集概率最高.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大亚湾水质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而微表层营养盐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该水层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 王朝晖杨宇峰宋淑华付永虎邓邦平王庆谷阳光
- 关键词:营养盐氮磷硅微表层
- 典型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与地理来源研究
- 分离培养了华南沿海的9株赤潮藻类,其中包括4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两株原甲藻(Prorocentrum)以及哈卡藻(Akashiwo)、环沟藻(Gyrodinium)、卡盾藻(Chattonella)各...
- 王朝晖宋淑华袁美玲
- 关键词:PCR地理来源亚历山大藻原甲藻
- 文献传递
- 珠江广州河段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的关系被引量:29
- 2009年
- 于2007年6月、7月和9月,采用玻璃挂片法对珠江广州河段9个断面处着生藻类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叶绿素a、总氮、总磷、溶解氧、pH等环境因子.本调查共观察到着生藻类35种,主要以丝状绿藻占据优势,其中毛枝藻是绝对优势种,其最高数量百分比达97.4%;而附着在绿藻藻体的一些硅藻,如异极藻、脆杆藻也是常见优势物种.着生藻类数量丰富,为3.16×104~3.06×106cells.cm-2;种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为0.15~2.68.从总氮和总磷含量来看,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III类至V类之间.调查期间,2007年7月12日举行了"广州市万人游珠江活动",由于活动期间采取的一些截污治理措施,6月、7月水质特别是广州市区河段水质有所好转;但活动过后,营养盐特别是总磷浓度迅速上升,叶绿素a含量和着生藻类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能够得以改善,但需要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才能保证珠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王朝晖胡韧谷阳光宋淑华朱大民黄卓尔
- 关键词:着生藻类营养盐叶绿素A水质
- 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赤潮藻分子鉴定研究
- 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并且对大亚湾几种重要的赤潮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原甲藻(Prorocentrum)、血红哈卡藻(Akash...
- 宋淑华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环境因子赤潮藻PCR扩增
- 文献传递
- 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为了解微表层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2种,其中以硅藻、甲藻为主。还有一些种类的蓝藻和红藻、褐藻等大型藻类的丝状幼体。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1.90×10^4~8.17×10^5/L之间,年均值为2.45×10^5L。该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和蓝藻共同主导,细胞数量年均百分比含量分别为48.41%和42.14%,硅藻细胞数量在夏秋季节占绝对优势,冬季则以蓝藻占据优势地位。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年平均值分别为3.02、0.62,全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调查表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蓝藻的出现是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该海域水质的恶化。
- 宋淑华王朝晖付永虎谷阳光
- 关键词: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