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瑜
-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孝感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89例)和对照组(89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ERCP术前1 h及术后1 h予双氯芬酸钠栓剂100 mg塞肛,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禁食、补液、抑酸治疗。结果双氯芬酸钠组有1例(1.12%),对照组有7例(7.87%)患者发生了急性胰腺炎,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能有效减少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 陶进勇赵运志官瑜袁岸龙尹小伍鲁斌寇继光黄晓宇
-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双氯芬酸钠并发症急性胰腺炎
- 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研究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65例,在胃镜引导下使用Savary-Gilliard扩张器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术,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Stooler分级,同时记录每次扩张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65例患者进Savary-Gilliard扩张术,共计扩张94次,其中患者51例一次性扩张成功,5例患者扩张2次,5例患者扩张3次,3例扩张4次,1例患者扩张6次。食管癌患者扩张术前,患者Stooler分级集中在Ⅱ级、Ⅲ级,Ⅱ级及其以上约占总人数的91.8%;Savary-Gilliard扩张术后,患者主要为0级和Ⅰ级,Ⅱ级及其以上约占总人数23.1%,手术前后差异显著(χ2=60.73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统计,扩张治疗术后,治疗显效患者20例(30.8%),有效患者34例(52.3%),总有效率为83.1%。单次扩张的有效率与多次扩张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次扩张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多次扩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少量渗血,未行特殊处理。治疗后未出现吻合口感染、大出血、黏膜撕裂等并发症,仅4例出现较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经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例患者出现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结论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疗效好,预后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陶进勇龚燕赵运志官瑜袁岸龙黄晓宇尹小伍鲁斌寇继光王燕霞
- 关键词:食管扩张术食管癌吻合口狭窄
- 15例胃内异位脾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总结归纳国内外胃内异位脾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孝感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位异位脾患者,并以“胃”、“脾”、“异位”和“异位脾”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相关文献,以“stomach”、“gastric”、“spleen”、“ectopic spleen”和“splenosis”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Pubmed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数据库,并对病例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就诊原因、内镜特点、确诊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献43篇,其中13篇有经病理确诊的胃内异位脾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13篇文献共计报道14例患者,结合本文报道1例,共发现15例胃内异位脾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男∶女=1.5∶1.0。患者年龄分布为26~68岁。15例患者均有因脾破裂而行脾切除术史。14例患者异位脾病灶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术前均被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瘤。5例经内镜切除或内镜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1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结论胃内异位脾是一种罕见疾病,患者没有特异性症状,但均有脾切除手术史,易被误诊为胃底黏膜下肿瘤,多行手术切除后组织学确诊。
- 王苏皖钟碧波许艳东官瑜戴一菲邓全成袁岸龙
- 关键词:异位脾
- 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 引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胆胰疾病极为重要的诊治方法,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等介入治疗,ERCP已从...
- 陶进勇赵运志官瑜袁岸龙尹小伍鲁斌寇继光黄晓宇
-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双氯芬酸钠并发症急性胰腺炎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PPI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表达水平影响被引量:29
- 2016年
-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PPI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同期选择80名于我院体检中心各项检查均正常,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均予PPI三联疗法(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观察组在PPI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统计两组治疗后H.pylori根除率,疾病转归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H.pylori根除率为92.5%,对照组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治疗前,入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PPI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可以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促进疾病愈合,改善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在H.pylori阳性慢性胃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 陶进勇赵运志官瑜袁岸龙鲁斌寇继光李光曙王燕霞尹小伍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IL-6PPI三联疗法
- 大肠癌演化过程中PAK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PAK5在大肠癌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K5基因分别在正常肠黏膜组织98例、增生性息肉40例、PJS息肉9例、腺瘤38例、大肠癌原发灶106例和转移灶25例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PAK5在正常肠黏膜、息肉、腺瘤、大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中表达依次增强(P<0.0001);在Dukes A-D期的大肠癌组织中,PAK5的表达水平也逐渐增强(P<0.01);在由高至低分化的大肠癌组织中,PAK5的表达也逐渐增强(P<0.01)。结论 PAK5参与大肠癌的演化过程,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与转移机制有关。
- 陶进勇袁岸龙许艳东赵运志官瑜王燕霞鲁斌寇继光龚伟
- 关键词: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