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宣朴

作品数:93 被引量:300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8篇小麦
  • 18篇育种
  • 12篇染色
  • 12篇染色体
  • 9篇诱变
  • 8篇籽油
  • 8篇菜籽
  • 7篇菜籽油
  • 6篇诱变育种
  • 5篇性状
  • 5篇锈病
  • 5篇选育
  • 5篇杂交
  • 5篇倍体
  • 4篇蛋白亚基
  • 4篇多酚
  • 4篇亚基
  • 4篇油脂
  • 4篇愈伤
  • 4篇愈伤组织

机构

  • 88篇四川省农业科...
  • 9篇四川大学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内江市农业科...
  • 2篇攀枝花学院
  • 2篇成都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西藏自治区农...
  • 2篇攀枝花市农林...
  • 2篇四川省植物工...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宜宾学院
  • 1篇四川省种子管...
  • 1篇成都市新兴粮...

作者

  • 90篇宣朴
  • 38篇郭元林
  • 35篇蒋云
  • 32篇张洁
  • 26篇姚英政
  • 25篇梁强
  • 24篇尹春蓉
  • 17篇王颖
  • 10篇岳春芳
  • 9篇瞿世洪
  • 8篇徐利远
  • 6篇董玲
  • 5篇曾晓丹
  • 5篇陈谦
  • 4篇李浦
  • 4篇谢江
  • 4篇黎剑
  • 4篇陈新
  • 4篇徐杰
  • 3篇余泽良

传媒

  • 13篇西南农业学报
  • 10篇四川农业科技
  • 6篇核农学报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第六届全国小...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中国草地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核技术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国油脂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草药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粮食与油脂

年份

  • 7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9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间环境诱导小麦变异及ISSR多态性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为探讨空间环境诱变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试验对实践八号返回式育种卫星搭载的3份普通小麦品种(系)干种子的SP1农艺性状变异和SP4、SP5选系的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环境诱变后小麦SP1农艺性状与野生型差异明显,不同小麦基因型对空间环境诱变的敏感性不同。突变系与野生型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226~0.8777之间,与野生型相比,突变系在多个位点发生了DNA水平上的改变。突变系与野生型之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各品种对空间环境诱变的敏感性结果不一致,其可能原因是人工选择增大了突变后代中有利变异的频率。综上,空间环境诱变引起了小麦分子水平的变异,这为我国小麦的空间育种提供了一批优异的育种材料。
蒋云张洁郭元林尹春蓉宣朴
关键词:小麦农艺性状ISSR标记
一种适于高原地区的藜麦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高原地区的藜麦种植方法,本发明中的方法包括整地、播种、苗期管理和田间管理等步骤;其中,整地后要在种植地块上覆膜;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藜麦种子按8~12粒/孔的播种量播种到种植区上的栽植孔中,栽植孔之间的...
蒋云张洁郭元林宣朴王颖
文献传递
一种小麦2A染色体特异细胞学探针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分子遗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麦2A染色体特异细胞学探针及其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探针,所述探针的核酸序列如SEQ IN NO.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麦2A染色体特异探针DNA,针对性和特异性极强,...
张洁郎涛蒋云王颖郭元林宣朴
60Co-γ射线慢照射诱变遗传机理研究及射线综合应用
杨平华陈佑良李品芳刘虹宣朴刘加勋赵强魏敏谢玉康李世川龚怀宇
本项研究是利用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钻圃为全国唯一的钴圃,探讨Y射线慢照射活体植株其诱变遗传机理和钴圃利用的特殊用途。农业部、省科委国家育种攻关项目和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分别予以立项资助,为了拓宽射线应用领域,该项目改扩原科研...
关键词:
薯类贮藏的方法
本发明薯类贮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的采收:晴天收获,选择没有伤的薯块;2)预贮:通风摊晾预处理;3)选薯:剔除伤薯、烂薯;4)包装与堆码:采用网袋或塑料箱包装,放于堆码墩之上;5)入库贮藏;在通风保温贮藏库或多...
谢江宣朴田世龙李守强梁强姚英政徐杰董玲谢开云李文娟宋飞鸿莫建超葛中卫罗李飞
文献传递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蒋云张洁郑建敏王相权刘登才宣朴王颖郭元林
关键词:育种进程区试
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小麦并储藏的辐照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为研究小麦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后的辐照效应,本文研究了运用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小麦,以半致矮剂量67和83 Gy对普通小麦品种川辐6号和八倍体小黑麦ZSJ11的干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并干-20℃储藏9个月;以200 Gy^(60)Co-γ射线辐照和未辐照的干种子为对照,调查各处理下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经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后,均表现出一定的辐照生物学效应,且八倍体小黑麦的辐照敏感性低于普通小麦。67 Gy的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对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均大于2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83 Gy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已达到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的致死剂量,致死剂量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辐照之后的"储藏效应"影响了辐照的损伤程度。本文可为以小麦高能混合粒子场模拟空间诱变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蒋云张洁郭元林尹春蓉宣朴
关键词:高能混合粒子场小麦小黑麦诱变育种储藏
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被引量:19
2000年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 γ射线诱变处理杂交当代干种子,以 MW14 和改良 MS 为基本培养基;从MF1 或MF2 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供体进行花药培养。针对辐射诱变剂量、低温预处理供体幼穗、变温诱导培养和低温预处理愈伤组织与花培出愈率、绿苗分化率的关系以及越夏控苗和花粉植株移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获得遗传稳定的可育性加倍单体—纯合二倍体花粉植株的频率,通过大田系谱法可快速选育出新的小麦突变体品种( 系) 及育种材料。这种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途径不仅保留了辐射诱变育种固有的特点,同时可将育种周期缩短3 ~4 个世代,提高了小麦辐射诱变育种的效率。
宣朴徐利远瞿世洪余桂容尹春蓉岳春芳
关键词:小麦辐射诱变单倍体诱变育种花药培养
一种RGB精准测定菜籽油色泽的装置及模型建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GB精准测定菜籽油色泽的装置及模型建立方法,包括采集箱,采集箱内部设置可调节式载物台、光源、样品池和微型摄像头;可调节式载物台上依次设置光源、样品池和微型摄像头;微型摄像头通过连接线连接微型计算机处理器...
姚英政熊伟梁强贺红宇宣朴曾晓丹
普通小麦川麦60-簇毛麦3V(3D)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被引量:1
2022年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本,以CD-3为母本,在回交自交系BC,F2群体中筛选到一个高抗条锈病的株系,命名为1901-245,并进一步对该株系进行分子标记、焚光原位杂交(FISH)及田间条绣病抗性鉴定。分子标记和熒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1901-245携带一对簇毛麦3V染色体,丢失了一对小麦3D染色体;1901-245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正常,单价体出现频率较低,且3V染色体未出现单价体。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901-245及其亲本CD-3均表现为高抗小麦条锈病,而亲本川麦60则表现为高感小麦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簇毛麦3V染色体上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在1901-245的遗传背景下能正常表达;1901-245为普通小麦-簇毛麦3V(3D)代换系材料,高抗小麦条锈病且遗传稳定,可进一步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加以应用。另外,FISH鉴定及植株形态观察结果显示,1901-245仍含有较多亲本CD-3(CS背景)的遗传背景,因此后期可继续将1901-245与川麦60进行回交,并在后代中加大簇毛麦3V染色体的追踪力度。
张洁蒋云蒋云郭元林王颖邓光兵宣朴
关键词:抗条锈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