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生江
- 作品数:20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对比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观察比较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和肺结核的相关病理特征检出情况。结果使用低剂量螺旋CT技术确诊肺结核患者98例,检出率为98.0%,显著高于使用X线胸片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螺旋CT技术查出病理特征的概率显著高于使用X线胸片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检查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使用X线胸片检查,还能够准确检出患者肺部的一系列病理特征,值得临床推广。
- 金凤彬尹生江刘由军
- 关键词:低剂量螺旋CT胸部X线肺结核
-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伴壁内血肿64排CT病例报告被引量:5
- 2010年
-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aortic ulcer,PAU)是1934年Stanson[1]首先提出的。1984年,Stanson等首次将PAU定义为是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溃疡,并将其作为一种临床和病理上的独立病变。PAU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溃疡,溃疡穿透内弹力层并可在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血肿往往局限,或者是延伸数厘米,但不形成假腔。临床上常与典型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和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均可表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 李静刘由军尹生江范子晟
- 关键词:壁内血肿CTA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其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其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诊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3个动脉瘤)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64-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结果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体短轴、瘤体长轴、瘤颈宽度与瘤体定位质量评分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三维关系、瘤体形态质量评分高于DSA[(2.34±0.21)分vs.(2.01±0.12)分、(2.23±0.31)分vs.(1.96±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SCTA平扫病灶为高密度影且呈类圆形,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均匀高密度影,对比剂填充;容积再现(VR)重建动脉瘤瘤体与周围结构关系、三维关系和瘤体形态显示清晰;最大密度投影(MIP)可准确定位动脉瘤,但图像清晰度较VR欠佳;多平面重建(MPR)重建可准确定位动脉瘤,瘤体光滑度优良且形态清晰,三维空间关系显示欠佳。结论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配合强大后处理技术,能准确定位瘤体,清晰显示瘤体大小、形态与空间关系,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 金凤彬刘由军尹生江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脑颜面部血管瘤病的影像诊断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CT及MRI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收集的5例经CT及MRI证实脑颜面血管瘤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常规扫描及增强检查,1例行CTA检查。结果 5例脑颜面血管瘤病患者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额、颞、顶部脑回样钙化、脑萎缩及发育不全等影像表现。结论脑回状钙化及脑萎缩是脑颜面血管瘤病特征性改变,CT对此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为首选的检查方法。MRI与CT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诊断此病。
- 李静尹生江刘妍姝闫智杰刘由军
- 关键词:CTMRI
- 膀胱血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膀胱内血肿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5例膀胱内血肿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位病人分别通过CT平扫、CT增强检查,检查时应用变换体位的方法进行扫描,观察血肿在膀胱内活动情况,个别病例延长了扫描时间,观察血肿强化与否。结果 5例病例均通过CT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通过膀胱镜检查得以证实。结论膀胱内血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CT能够明确进行术前诊断。
- 李静闫智杰尹生江刘妍姝刘由军
- 关键词:CT
-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运用冠脉CTA和冠脉造影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冠脉CTA、冠脉造影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接收的5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观察,均先后接受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冠脉CTA、冠脉造影检出病变血管各152、150支;以静脉造影检出结果为对照,冠脉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7.40%、特异度为96.00%、准确度为97.0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CTA检出不同部位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病变程度与静脉造影检出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造影检查相比,冠脉CTA可有效显示冠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具有较显著的诊断价值。
- 徐敏刘由军尹生江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CTA冠脉造影
-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对早期脑梗死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 刘由军尹生江范子晟黄华福楼小亮尹敬璧
- 关键词:灌注血管成像脑梗死
- 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访的患者50例,均为单侧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且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2(40~75)岁,C_(4/5)节段14例,C_(5/6)节段25例,C_(6/7)节段11例。患者分为两组,术中常规C臂X线机下定位“V”点为A组(26例),术前通过3D-CT技术确定“V”点为B组(24例),比较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20±2.56)月(3~13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防评分、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稳定性,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V”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 简伟徐聪艾雯尹生江毕振宇吴泽斌
- 关键词:颈椎后路CT三维成像技术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给予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RI与CT诊断,分析两组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采用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两种突出征象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RI,而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等征象的检查中MRI则优于CT,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予MRI和CT诊断,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更好,但是它们各有其独立的优势,应合理使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可以进行互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
- 尹生江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
- 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腰痛(low back pain,LBP)在骨科门诊中是非常常见的症状,并已成为引起劳动力丧失的一个主要因素,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1、2]。由于导致腰痛的原因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而小关节病变引起腰痛的机制研究却很少报道。随着CT和MRI等检查方法的进步及各种微创技术的发展,小关节源性腰痛(lumbar facet joint pain)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 徐庆平徐聪吴炳华尹生江
- 关键词:关节源性腰痛骨科门诊关节病变微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