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屈会娟

作品数:139 被引量:1,003H指数:16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30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7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4篇甘薯
  • 40篇马铃薯
  • 30篇小麦
  • 23篇冬小麦
  • 20篇栽培
  • 17篇紫色
  • 13篇玉米
  • 10篇栽培技术
  • 9篇播期
  • 8篇紫色马铃薯
  • 8篇秸秆
  • 8篇还田
  • 8篇旱地
  • 7篇紫色甘薯
  • 7篇作物
  • 6篇氮素
  • 6篇性状
  • 6篇种植密度
  • 6篇紫薯
  • 6篇基因

机构

  • 103篇四川省农业科...
  • 36篇安徽农业大学
  • 27篇河南农业大学
  • 11篇成都大学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绵阳市农业科...
  • 3篇南充市农业科...
  • 3篇四川省南充市...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凉山州农业局
  • 2篇凉山州西昌农...
  • 2篇四川农业机械...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成都市农林科...
  • 1篇蒙城县农业技...
  • 1篇四川旅游学院

作者

  • 139篇屈会娟
  • 89篇沈学善
  • 36篇李金才
  • 29篇蒲志刚
  • 26篇黄钢
  • 26篇王平
  • 25篇魏凤珍
  • 24篇张聪
  • 23篇李明
  • 22篇冯俊彦
  • 15篇王晓黎
  • 15篇王成雨
  • 14篇陈尚洪
  • 13篇阎文昭
  • 13篇谭文芳
  • 11篇王宏
  • 10篇王昌桃
  • 10篇杨松涛
  • 10篇陈红琳
  • 9篇刘定辉

传媒

  • 13篇四川农业科技
  • 1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0篇西南农业学报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农业科技管理
  • 4篇四川农业与农...
  • 3篇山西农业科学
  • 3篇耕作与栽培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粮油学报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Agricu...

年份

  • 2篇2024
  • 10篇2023
  • 7篇2022
  • 1篇2021
  • 12篇2020
  • 16篇2019
  • 10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8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被引量:63
2009年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李如意魏凤珍张一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密度穗型粒位
催芽天数、GA和BR互作对秋作紫马铃薯萌芽、出苗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催芽天数(D)、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互作对秋作紫马铃薯种薯萌芽、田间出苗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黑美人’品种的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设计,对秋播马铃薯种薯进行催芽处理。【结果】催芽温天数、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及三因素的交互效应对马铃薯种薯的发芽率、单薯发芽数、芽粗、芽长、田间出苗率、单株主茎数、公顷主茎数和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播种前25℃催芽天数越长,单个种薯的发芽数和单株主茎数越大,产量越高。使用赤霉素催芽的种薯发芽数、单株主茎数和产量显著高于不使用赤霉素催芽处理。BR100水平的种薯发芽数、单株主茎数和产量显著高于BR500水平。不同催芽处理组合中,D2+GA60+BR100处理的单薯发芽数最高,单株主茎数和鲜薯产量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对产量贡献率较高的因子依次为出苗率、单株主茎数、株高和单株结薯数。产量与单株主茎数、公顷主茎数、单株结薯数都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理论最适单株主茎数为2.35个。
黄涛屈会娟屈会娟沈学善余丽萍王西瑶
关键词:催芽油菜素内酯
甘薯及其近缘属植物细胞中期分裂相标本快速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薯及其近缘属植物细胞中期分裂相标本快速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根尖2毫米;(2)解离:将根尖放入新配置的1.2mol/L的盐酸中,在55℃水浴锅中,得到解离后的根尖;(3)漂洗和后低渗:将解离后...
冯俊彦蒲志刚张洁李明张聪屈会娟阎文昭谭文芳杨松涛王大一
文献传递
六倍体I.trifida基因组特异SNP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倍体I.trifida基因组特异SNP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引物有四对,分别为命名为SHS6tr‑6‑1、SHS6tr‑6‑2、SHS6tr‑6‑3和SHS6tr‑6‑4。本发明提供的六倍体I.trifi...
冯俊彦蒲志刚李明张聪刘家榜赵珊屈会娟黎青
文献传递
块根特异启动子SpoA-p
本发明公开了一个块根特异启动子SpoA-p,其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此启动子克服了组成型启动子启动外源基因在受体植物中非特异性持续、高效表达所造成浪费的特点,从而避免了在需要该基因大量表达的特定组织...
张聪郑雪莲蒲志刚张婷屈会娟李明吴洁谭文芳杨松涛王大一阎文昭
文献传递
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7
2005年
研究结果表明 ,施氮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籽粒产量的临界施氮量小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临界施氮量 ,0~ 2 33.1kg/hm2 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同步增长区 ,2 33.1~ 2 71.4kg/hm2 为异步徘徊区 ,2 71.4kg/hm2 以上为同步下降区。增施氮肥能提高籽粒麦谷蛋白、醇溶蛋白的含量及籽粒麦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 ,同时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团拉伸度。氮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 ,以基施、拔节和孕穗期 3次施肥效果最佳。适当加大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 ,对提高小麦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
关键词:小麦氮素运筹
灌水时期对川中丘陵区旱地紫色马铃薯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以‘蓉紫芋5号’为材料,在川中丘陵区旱地灌水1次条件下,设不灌水、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灌水等5个处理,研究灌水时期对紫色马铃薯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水处理相比,灌水处理提高了紫色马铃薯叶面积系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块茎干重及鲜薯产量。其中,现蕾期灌水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2.68%~37.50%,开花期灌水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6.82%~38.79%,且开花期灌水处理块茎质量分级中<30 g的比例较低,>75 g的比例较高。块茎花青素含量表现为随生育期的推进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年际间,均以出苗期灌水处理块茎花青素含量最高。因此,在仅灌水1次条件下,现蕾期或开花期灌水可获得较高鲜薯产量,而出苗期灌水块茎花青素含量较高。
王平沈学善屈会娟王晓黎黄钢王宏
关键词:紫色马铃薯川中丘陵区灌水时期花青素
关于加强油菜、马铃薯田间管理及应对极端天气的对策建议被引量:1
2022年
油菜、马铃薯是四川重要的粮油作物。近年来,农业气象灾害频发,2021年秋季出现破纪录的持续阴雨,严重影响了油菜和马铃薯播栽进程。另据气象部门预测,2021年冬季至2022年春季冷空气将活动频繁,势力偏强,发生极端寒潮天气的可能性增加,为最大限度避免持续阴雨、低温冻害和冬春季干旱天气对油菜、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保障"天府菜油""成都平原菜用冬马铃薯"原料产能,本文就当前田间管理工作及发生低温冻害、干旱后的补救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陈红琳屈会娟郑盛华陈尚洪杨泽鹏刘定辉刘小谭邱云桥沈学善
关键词:油菜马铃薯
不同光照地区对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地区对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统一繁育种薯,并在盆周山地、平坝浅丘、盆地平原设3个不同光照试验点,种植‘黑美人’、‘川芋彩1号’和‘蓉芋紫5号’等3个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品种,测定其花青素含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结果】小金县(海拔3000 m)繁育的紫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生产种薯,在金堂县(海拔452 m)种植后,商品薯的花青素含量降低11.62%~33.66%;而马铃薯品种‘川芋彩1号’同一批原种分别在小金县和新都区(海拔472 m)种植,所繁育的生产种薯块颜色差异极显著。不同生产季节影响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春马铃薯季收获的‘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原种,在光照条件较差的秋马铃薯季播种,收获的生产种花青素含量分别降低34.24%和30.48%。【结论】不同光照地区影响秋作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盆周山地强光照区(北川试点)收获的‘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生产种,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成都平原弱光照区(游仙试点和温江试点)。
沈学善王平吴翠平屈会娟黄钢宋霞陈尚洪陈红琳
关键词:光照海拔基因型马铃薯花青素
紫肉食用型甘薯品种川紫薯2号优化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探明紫肉食用型甘薯品种川紫薯2号的优化栽培技术,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移栽密度、氮施用量、磷施用量、钾施用量与川紫薯2号块根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质率、淀粉率、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4个栽培因素对鲜薯产量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氮施用量>磷施用量>钾施用量,对商品薯率、淀粉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磷施用量>钾施用量>氮施用量,而对干物率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氮施用量>钾施用量>磷施用量。川紫薯2号获得400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的移栽密度为7.24万~7.54万株/hm^2;获得96.00%以上的商品薯率的移栽密度为4.99万~5.60万株/hm^2,共同的施肥量区间为氮施用量79.63~92.47 kg/hm^2,磷施用量90.60~97.86 kg/hm^2。获得26.30%以上干物率及16.56%以上淀粉率的移栽密度为6.54万~7.06万株/hm^2,氮施用量108.71~115.25 kg/hm^2,磷施用量107.29~120.28 kg/hm^2,钾施用量88.16~90.04 kg/hm^2。获得41.00%以上的可溶性糖含量的移栽密度为6.39万~6.90万株/hm^2,氮施用量为62.24~78.79 kg/hm^2,磷施用量为89.09~101.28 kg/hm^2,钾施用量为149.7~175.88 kg/hm^2。
吴洁沈学善屈会娟朱玲谭文芳蒲志刚
关键词:甘薯优化栽培技术移栽密度施肥量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