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岑洪

作品数:89 被引量:33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6篇细胞
  • 37篇淋巴
  • 32篇淋巴瘤
  • 21篇肿瘤
  • 21篇细胞淋巴瘤
  • 18篇弥漫
  • 17篇预后
  • 16篇基因
  • 13篇弥漫大B细胞...
  • 10篇干细胞
  • 7篇造血
  • 7篇免疫
  • 7篇金淋巴瘤
  • 7篇霍奇金
  • 7篇霍奇金淋巴瘤
  • 7篇非霍奇金
  • 7篇非霍奇金淋巴...
  • 5篇信号
  • 5篇信号通路
  • 5篇血管

机构

  • 79篇广西医科大学...
  • 10篇浙江大学医学...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梧州市红十字...
  • 2篇广西科技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南宁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玉林市第一人...
  • 1篇柳州市人民医...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钦州市第一人...

作者

  • 87篇岑洪
  • 42篇谭晓虹
  • 21篇胡晓桦
  • 18篇陆永奎
  • 17篇刘志辉
  • 16篇周文献
  • 14篇李永强
  • 14篇柯晴
  • 12篇郭宝平
  • 11篇谢伟敏
  • 11篇廖小莉
  • 10篇孙洁
  • 10篇林茂芳
  • 8篇王明月
  • 8篇李喆
  • 7篇黄河
  • 6篇何莎
  • 5篇蔡真
  • 4篇周达
  • 4篇黄鼎智

传媒

  • 14篇中国癌症防治...
  • 11篇广西医学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 7篇中华肿瘤防治...
  • 6篇中华血液学杂...
  • 5篇重庆医学
  • 4篇医学综述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肿瘤
  • 2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阐明中国人群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U)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治PTCL-U患者16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与完全缓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PTCL-U患者的中位年龄39岁;男女比例为2.4:1;74.85%的患者有结外侵犯,最常见的结外侵犯部位是咽淋巴环(鼻咽、扁桃体和软腭);完全缓解率43.56%;Ⅲ~Ⅳ期、乳酸脱氢酶高、出现结外侵犯、体能状况差、巨大包块者完全缓解率低;性别、年龄、B症状及是否放疗与完全缓解率无显著性相关;国际预后指数(IPI)不同的患者,其完全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人群中PTCL-U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大部分患者伴有结外侵犯,完全缓解率低,可以利用IPI指数预测其疗效与预后。
岑洪胡晓桦周文献谭晓虹陆永奎
关键词: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起源和表达谱被引量:1
2009年
在肿瘤所导致的死亡中,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该病难以早期发现且预后不佳。随着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预测肺癌发生风险、判断预后、选择个体化的最佳预防和治疗模式成为可能。本文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子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王洪学岑洪胡晓桦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0年
随着对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地西他滨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柯晴岑洪胡晓桦
关键词:地西他滨去甲基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
高能聚束微波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评价高能聚束微波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病理或组织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高能聚束微波全身热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策略。热疗采用UHR-2000高能聚束微波全身热疗机,在每周期化疗的第1、4天进行,要求体温升至39~40.8℃维持60~90min,在体温升高至38℃以上时给予化疗药;一线化疗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二线化疗则以多西紫杉醇为主,每21d重复。完成至少2周期热化疗者可评估疗效,每周期评估毒性。结果共30例病人进入研究,其中一线热化疗20例,二线热化疗治疗10例。共进行热疗165次,每例患者均完成至少两周期热化疗。一线热化疗有效率(CR+PR)40.0%,稳定(SD)30.0%,中位进展时间6.7个月;二线热化疗有效率(CR+PR)30.0%,稳定(SD)40.0%,中位进展时间4.9个月。所有病例耐受性良好,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6.7%,合并感染性发热1例。非血液毒性轻,仅3例出现Ⅲ度腹泻。无热疗相关的皮肤损伤。结论高能聚束微波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可喜的疗效,而且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志辉陆永奎岑绍芳劳永聪李永强周文献廖小莉岑洪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学治疗
^(18)F-FDGPET评价淋巴瘤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18F-FDG PE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可靠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18 F-FDG PET评价淋巴瘤疗效的研究。使用Meta-Disc version 1.4数据分析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局指标包括敏感性、特异性和比值比等。结果:共纳入37个研究,2 2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使用PET评价淋巴瘤疗效,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敏感性为0.78,95%CI:0.74~0.81,特异性为0.91,95%CI:0.89~0.92。2)以病灶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敏感性为0.98,95%CI:0.96~0.99,特异性为0.98,95%CI:0.97~0.99。3)亚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组的敏感性为0.73,95%CI:0.66~0.80,特异性为0.96,95%CI:0.93~0.98;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组的敏感性为0.76,95%CI:0.69~0.81,特异性为0.89,95%CI:0.87~0.91。4)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OR值为40.09,95%CI:25.08~64.08,P=0.031;以病灶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OR值为667.61,95%CI:132.99~3 351.37,P=0.03;NHL亚组OR值为56.28,95%CI:24.36~130.01,P=0.574;HL亚组OR值为34.24,95%CI为16.16~72.54,P=0.004。结论:18F-FDG PET对于淋巴瘤化疗后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NHL亚组和HL亚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NHL还是HL组,18F-FDG PET检查的准确性基本一致。
何莎岑洪谭晓虹
关键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淋巴瘤疗效META分析
外周血炎症指标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部分患者复发风险高。研究表明,外周血炎症因子及其相关炎症复合指数对早期识别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评估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本文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常见的外周血炎症指标及相关炎症复合指数与弥漫大B淋巴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黄鑫岑洪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
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下调TLR4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小鼠来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培养体系中同时应用GM-CSF和TGF-β1培养的TGFβ-DC,用脂多糖(LPS)观察其对外源刺激的反应,流式细胞仪(FCM)检...
牟海波林茂芳岑洪黄河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分离策略
2002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治愈效果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有关。当今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没有选择性的,会削弱GVL效应。如何在预防GVHD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GVL效应是当今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该领域的新进展。
岑洪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被引量:3
2005年
岑洪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淋巴瘤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IL-18、IL-1β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初治DLBCL患者设为DLBCL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IL-18、IL-1β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IL-18、IL-1β预测患者死亡或存活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DLBCL患者随访至2024年6月30日,记录其3年总生存期(OS),并分析IL-18和IL-1β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组的IL-18、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18的最佳截断值为19.15 pg/mL,IL-1β的最佳截断值为4.95 pg/mL。IL-18、IL-1β高水平组的临床分期Ⅲ/Ⅳ期占比高于低水平组(P<0.05)。Log-rank检验显示,IL-18、IL-1β高水平组DLBCL患者的3年OS显著低于低水平组(P<0.001)。结论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IL-18和IL-1β在DLBC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王明月段莹黄鑫岑洪钟大妮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