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席光康

作品数:1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微电子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1篇分子束
  • 4篇动力学
  • 3篇散射
  • 3篇表面散射
  • 2篇动力学研究
  • 2篇物理技术
  • 2篇金刚石
  • 2篇化学动力学
  • 2篇甲烷
  • 2篇刚石
  • 2篇
  • 2篇
  • 2篇
  • 2篇催化
  • 2篇PD
  • 1篇电子谱
  • 1篇镀膜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一氧化碳

机构

  • 17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汉堡大学

作者

  • 17篇席光康
  • 7篇李胜林
  • 5篇邵淑敏
  • 5篇周志强
  • 3篇王君容
  • 2篇杨学柱
  • 1篇宝建中
  • 1篇文世骐
  • 1篇王奕
  • 1篇吕向英
  • 1篇张国华
  • 1篇张猛
  • 1篇彭华军
  • 1篇王倩
  • 1篇邵军
  • 1篇于剑

传媒

  • 4篇真空科学与技...
  • 3篇Chines...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真空
  • 2篇石油化工
  • 1篇真空与低温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第七届全国化...
  • 1篇中国真空学会...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 2篇1990
  • 3篇198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光电子谱与分子束技术研究Ni/C的加氢反应被引量:2
1990年
运用光电子谱就地分析Ni/C样品表面在9D-575K温度范围的加氢反应.Ni/C样品的制备是通过分子束技术将CO在Ni表面化学吸附解离出C与Ni结合形成的.Ni/C样品形成后通H_2分子束观察表面加氢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随温度的变化. 实验表明。加氢反应生成CH_4诸过程中.由CH生成CH_2是最慢步骤,而生成CH则是最快步骤.C_2H_x及C_nH_x(n>2)等长链碳氢化合物也都是以CH为基础生成的.C在加氢过程中不仅作为反应物之一,而且也是很好的助催剂.有C存在的Ni/C样品能在远高于纯Ni表面的脱附温度下对氢进行化学吸附与转移.
席光康F.SteinbachW.Fohl
关键词:加氢反应光电子谱分子束
甲烷在Ni表面及La薄膜上激活解离化学吸附
1992年
利用分子束技术改变甲烷的平动能E_k来研究E_k及其法向分量E_n对甲烷在Ni表面及La薄膜上激活解离吸附的影响。对CH_4/Ni及CH_4/La系统,当甲烷的平动能E_k分别低于58.5kJ·mol^(-1)及52.3kJ·mol^(-1)时,没观察到甲烷的解离吸附。当甲烷的平动能超过此阈值时,即对CH_4/Ni系统,当Ek=58.5增至63.8kJ·mol^(-1)时,初始沾着几率s_0由0至0.54线性增加;对CH_4/La系统,当E_k=52.3增至63.8kJ·mol^(-1)时,S_0由0至0.49线性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两个系统的化学吸附是不经过前趋态的直接化学吸附。最后求出CH_4/Ni,CH_4/La系统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6.8kJ·mol^(-1)和38.1kJ·mol^(-1)。
邵淑敏席光康王君容李胜林杨学柱王金合周志强贺添喜于宝霞
关键词:甲烷化学吸附
NO在Pd表面吸附与脱附动力学的研究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用热脱附谱(TDS)与分子束张弛谱(MBRS)方法对NO在Pd(poly)表面上吸附与脱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对不同表面温度及不同调制频率下分子束张弛谱的实验结果需用三种不同的模型(简单的、粘着系数与复盖度有关的及分支过程的吸脱附模型)来解释.与实验数据拟合所得表征两种不同吸附态的动力学参数为: E_(1d)=104.2±2.7kmol^(-1),v_(1d)=10^(13.5±0.9)S^(-1) E_2d=74.4±0.8kJ mol^(-1),v^(2d)=10^(10.3±0.2)S^(-1)最后对非常态(第二吸附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讨论,研究表明NO部分分解产生的氧吸附在表面是引起非常态的原因。
席光康宝建中邵淑敏李胜林
关键词:一氧化氮脱附动力学
分子束研究气体分子在表面吸脱附动力学
2004年
分子束技术与表面电子谱、气体质谱分析技术相结合 ,形成分子束 -表面散射谱 ,它是研究气体 -表面相互作用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它的主要突破在于从分子 (原子 )量度来揭示诸如表面吸附、脱附、催化、腐蚀和能量适应等气体 -表面作用过程。本文首先概述了表面吸附、脱附过程及类型 ,接着叙述了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分子束 -表面散射装置的总体设计及用来研究表面吸脱附的实验技术。
席光康
分子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被引量:1
1989年
论述了随着真空技术的发展分子束技术发展的概况.近20年来,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通常分子束源有三种不同结构.即泻流源、多腔毛细管列源和超声喷射源.对上述源的特性作了简要说明,介绍了分子束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域的许多应用情况.
席光康
关键词:分子束真空技术
分子束——表面散射装置被引量:2
1992年
分子束—表面散射技术是研究气体—表面相互作用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它的主要突破在于从分子(原子)量度来揭示诸如催化、腐蚀、吸附,脱附和能量适应等宏观的气体—表面作用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表面分析的工具. 本文概述了本实验室研制的一台分子束—表面散射装置的总体设计(包括分子束源、调制室、分析室、真空系统及测试系统等的设计),接着评述已建成的该装置的性能及实验技术(包括束强度、束速度及束截面的测量,分子束张弛谱、束平动能的改变、沾着几率的测量及表面吸附物的化学态分析等),最后举例说明本装置的应用.
席光康邵淑敏贺添喜李胜林王君容王敬武周志强
关键词:分子束表面散射
镧薄膜表面的激活化学吸附研究
1995年
用俄歇谱及分子束技术就地与非就地研究了蒸发稀土金属镧薄膜的表面特性。一种情况是在镀膜机内制作镧薄膜,从镀膜机中取出,暴露在大气中,然后放入超高真空室内进行研究。另一种情况是La薄膜在超高真空室内制备并就地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获得的两样品的俄歇谱图不同。样品1的俄歇谐相当于表面组分主要为La(OH)3,它是由空气中的氧和水汽与表面作用形成的。样品2的俄歇谱相当于表面主要组分为La。少量的La(OH)3是La和超高真空室内的残余H2O作用的结果。用分子束技术对CH4在两样品表面的激活化学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初始粘着几率S0强烈地依赖于入射分子束的平动能,并以En=Ecos2θi表征。在两种情况下都有初始粘着几率随平动能增大而线性增加。当样品表面温度由500K升至700K时,两样品的阈值能和活化能都不随表面温度变化,在相同气体作用下,阈值能和活化能仅由样品本身的结构和性质决定。
邵淑敏王倩宋健平李胜林周志强席光康
影响金刚石薄膜生长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本文用HFCVD法对在硬质合金衬底上生长金刚石薄膜的诸多影响因素,如衬底的预处理、碳源浓度和热丝及衬底温度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最终找出在该衬底上生长金刚石薄膜的最佳生长条件。
邵淑敏吕向英于剑丁乐礼席光康张猛周志强李胜林彭华军邵牟舟
关键词:金刚石薄膜生长HFCVD
显示器上防眩防静电膜的研制
1999年
为实现显示屏的防眩、防静电的要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上镀膜。防眩膜为双经由低折射率的SiO2镀在高折射率的SiO2和TiO2混合内层上。实现防静电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双层膜的内层加入一些吸潮性金属盐如SnCl4;二是在双层膜的底层镀导电材料如Sb掺杂的SnO2等以增加导电性。实验结果表明,带有涂层的玻璃屏的可见光反射比为1%。
席光康张国华
关键词:溶胶-凝胶镀膜显示屏
高强度、超声速分子束束斑测量
1992年
提出了一种检测分子束束斑直径的方法,研制了一套用以测量分子束斑直径的全玻璃分子束系统,并对H_2、N_2、Ar等气体的分子束进行了测量;通过与理论计算值、光学测量法比较,讨论了误差,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最后提出了以束强在束斑截面上的分布来定义束斑直径(称为有效直径)的概念,并给出了作法和结果。
李胜林周志强贺裕华于宝霞袁晓东席光康
关键词:分子束分子物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