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佑迁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肿
  • 1篇对冲性
  • 1篇对冲性颅脑损...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血肿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血肿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方法
  • 1篇手术方式
  • 1篇手术方式选择
  • 1篇内血肿
  • 1篇内压
  • 1篇裂伤
  • 1篇颅脑
  • 1篇颅脑损伤
  • 1篇颅内压
  • 1篇颅内压监测
  • 1篇膜下

机构

  • 2篇沈阳军区总医...

作者

  • 2篇许峰
  • 2篇闻亮
  • 2篇李智勇
  • 2篇蒋为
  • 2篇陶英群
  • 2篇张佑迁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作为A组,平均时间(5.4±1.5)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1 mm Hg=0.133 kPa),甚至>25 mm Hg,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中残4例,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陶英群李智勇许峰闻亮张佑迁蒋为
关键词:高龄脑内血肿
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与效果对比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3月一2013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对冲式颅脑损伤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首次手术采用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B组(31例)采用双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C组(33例)行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根据各组患者血肿及挫伤的具体情况,决定对侧血肿清除的时机(即刻或稍后),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7d对侧血肿厚度、Glasgow评分、中线位移程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3d三组患者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Glasgow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三组Glasgow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患者Glasgow评分[(10.07±0.89)、(10.39±1.00)分]高于B组[(8.8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B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1.85±0.37)cm]及血肿厚度[(3.67±0.68)cm]最大,A组次之[(1.63±0.25)、(3.25±0.52)cm],A、B两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及血肿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O.78±0.19)、(1.04±0.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原发部位硬膜外血肿的变化显著,对脑组织造成二次压迫,及早处理明显呈进展趋势的硬膜外血肿。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陶英群李智勇许峰闻亮张佑迁蒋为
关键词: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手术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