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 作品数:64 被引量:29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被引量:10
- 2006年
- 甘阳邓正来汪晖杨立华舒炜罗岗耿传明赵晓力彭国翔谢茂松张志强毛丹武
-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当代语境道德评价
- 加快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 2021年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体定位,对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功能进行了全面刻画,对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设定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了更高任务。五年来,哲学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张志强
- 关键词:《讲话》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哲学体系
-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性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区分了“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并对“第二个结合”进行重点阐述,深刻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二个结合”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根本性标志。
- 张志强
-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提出的首创性意义
- 2023年
-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充满理论的深度和学术的厚度。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充分把握“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原理和根本标志的重要意义,将“第二个结合”真正贯彻落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 张志强
- 关键词:现代文明
- 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进入21世纪的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逐渐兴起一股草根性和民间性的传统复兴热潮。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波传统复兴热潮的社会文化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时代问题?我们是否可能透过这波所谓的传统复兴热潮来进一步把捉当代精神文化的走向?本文从当代虚无主义发生的脉络出发,尝试将传统复兴现象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症候性反应,其所对治的时代问题是在经历了革命与发展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基层生活共同体,如何重建一种可能贯通古今且面向未来的社会体制。为此,文章与当代几种关于传统的理解展开了论辩,强调了从中国现代问题出发理解传统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在儒教与儒学之间进行辩证的区分,探索儒学传统是否仍然可能作为一种批判导引的力量继续发挥其引领中国历史的作用,以重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社会体制。
- 张志强
- 关键词:儒学儒教文化政治
- 再造“中国”
- 2014年
- 我把那种站在所谓更高的文明价值的立场上批评中国的模式,称之为自暴自弃的模式。
- 张志强
- 关键词:文明价值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
- 2024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28日视察殷墟时首次公开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 张志强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使命现代文明
-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被引量:18
- 2009年
- 张志强
- 关键词:儒学现代学术史传统学术史学经学
- “经典时代”还是“子学时代”?——“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开端与“中国文明的主体性”问题被引量:1
- 2014年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n)的思想方式,它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排除任何立场和先验性假设,在回复性思考的过程,重新决定事物的秩序与因果关系,并以此建构整个意义的内容。”
- 张志强
- 关键词:中国文明主体性学时知识体系
- 何谓“中国哲学的机遇”——试论叶秀山先生的哲学观被引量:7
- 2020年
- 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想对历史的重视,史学发达并承担了哲学的功能等等。叶秀山先生提出的“朝阳”和“落日”的隐喻,指出当面对正午时刻的西方哲学时,才出现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而在当今西方哲学的落日时刻,中国哲学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希望,落日也意味着玄思和重生,至暗时刻背后蕴含着未来的曙光。
- 张志强
- 关键词:混沌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