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肾移植术后常规免疫抑制方案下发生他克莫司肾毒性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下和正常血药浓度范围内肾移植受者发生他克莫司(Tac)肾毒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2例肾移植术后2年内按照Tac常规剂量(O.15~0.3mg·kg^-1·d^-1)和血Tac浓度维持在8~11μg/L,并坚持随访的首次肾移植受者的资料。Tac肾毒性经移植肾活检和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根据是否发生Tac肾毒性,分为肾毒性组和对照组。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受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发生遗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药物暴露量、用药时间、肝功能异常、血清白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以及多药耐药基因(MDRl)和细胞色素P450酶3A5(CYP3A5)基因等共10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在常规免疫抑制剂方案下和正常血药浓度范围内,Tac肾毒性发生率为18.9%(25/132)。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肝功能异常(RR=3.05,95%可信区间为0.879~11.533,P=0.024)、血清白蛋白水平(RR=0.966,95%可信区间为0.9941.006,P=0.018)、红细胞比容(RR=0.999,95%可信区间为0.998~1.000,P=0.032)、CYP3A5基因多态性(RR=0.777,95%可信区间为0.023-6.798,P=0.032)及MDRl基因多态性(RR=0.654,95%可信区间为0.053-7.109,P=0.017)是导致Tac肾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后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下及正常血药浓度内,肝功能异常是导致Tac肾毒性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低下、红细胞比容降低也是导致Tac肾毒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受者CYP3A5及MDRl的基因多态性,以实现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
- 苗芸于立新邓文锋付绍杰徐健杜传福王亦斌叶桂荣张新科周敏捷
- 关键词:肾移植他克莫司药物毒性
- 肾移植受者新发恶性肿瘤后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总结肾移植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调整经验。方法分析197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279例肾移植受者中67例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中,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最为常见(56.7%)。予以外科手术与免疫抑制剂减至半量或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雷帕霉素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5年患者存活率为30%。结论对于移植后新发肿瘤患者,宜采取外科手术与免疫抑制剂减量或换药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苗芸于立新邓文锋付绍杰徐健杜传福王亦斌叶桂荣张新科周敏捷
- 关键词:肾移植恶性肿瘤免疫抑制个体化治疗
- 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抗体对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中139例在术后有39例发生早期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 于立新张新科罗敏肖露露徐健杜传福刘如敏
- 关键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抗体
- 抗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抗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链A(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等待肾移植者157例,采用Luminex200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抗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并采集临床资料,分析抗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免疫球蛋白类型,进而探讨IgM型抗MICA抗体与IgM和IgG复合型抗MICA抗体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57例中,既往有输血、妊娠、移植史者68例,移植前抗MICA抗体阳性者19例(27.9%);既往没有致敏经历者89例,移植前抗MICA抗体阳性者26例(29.2%),二者间抗MIC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抗MICA抗体阳性者45例,其中26例(57.8%)既往无致敏经历,其抗MICA抗体类型为IgM;另19例(42.2%)有已知的一种或多种致敏经历,其抗MICA抗体类型为IgG和IgM复合型。抗MICA抗体阳性的45例,有38例接受了肾移植,其中22例IgM型抗MICA抗体者,有7例(31.8%)发生AR,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均获得逆转,另16例IgM和IgG复合型抗MICA抗体者亦有7例(43.8%)发生AR,经甲泼尼龙等治疗,3例(42.9%)逆转,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两种免疫球蛋白类型抗MICA抗体阳性者间肾移植后AR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逆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致敏史者其抗MICA抗体的产生可能存在经典的“天然抗体”的产生途径,其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M,肾移植后若发生AR,治疗转归较好;而对于移植前预存IgG和IgM复合型抗MICA抗体者,因其AR治疗的转归不佳,需予以足够重视。
- 于立新刘如敏罗敏肖露露付绍杰王亦斌张新科
- 关键词:肾移植移植物排斥
- 环孢素A短期替代他克莫司对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改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初步探讨环孢素A(CsA)短期替代他克莫司(Tac)对移植后新发糖尿病(NODAT)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19例以Tac为基础免疫抑制剂的NODAT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NODAT诊断明确后将Tac转换为CsA,6个月后再次转换回Tac(转换组);12例诊断为NODAT后继续应用Tac(对照组)。结果转换组空腹血糖(FPG)由入组时的(8.3±3.9)mmol/L降至转换12个月时的(5.6±1.8)mmol/L(P〈0.01),对照组入组时和12个月时的FPG分别为(8.1±3.5)mmol/L和(8.0±3.0)mmol/L(P〉0.05),组间12个月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换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由入组时的(6.8±0.8)%降至12个月时的(6.1±0.4)%(P〈0.05),对照组入组时和12个月时的HbAlc分别为(6.9±0.7)%和(6.8±1.5)%(P〉0.05),两组间12个月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转换组中4例(57.1%,4/7)NODAT完全缓解,而对照组中无NODAT缓解病例(P〈0.01)。转换组血压和血脂水平在转换之后维持稳定。两组间移植物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结束时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均为100%。结论发生NODAT的肾移植受者将Tac短期(6个月)转换为CsA,可明显改善糖代谢异常。
- 苗芸于立新邓文锋付绍杰徐健杜传福王亦斌叶桂荣张新科周敏捷
- 关键词:肾移植糖尿病他克莫司环孢菌素
- ARB药物在肾移植后单纯蛋白尿治疗中的作用初步研究
- 目的:研究ARB类药物在肾移植后单纯蛋白尿治疗中的独特作用.方法:选择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出现蛋白尿的患者,根据以下两个标准入选:1、尿蛋白量0.3~1g/24h;2、血肌酐正常水平,尿中无红、白细胞.入选患者共21例,随机...
- 杜传福于立新徐健张新科
- 关键词: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