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正平

作品数:25 被引量:90H指数:3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手术
  • 5篇血管
  • 5篇脑出血
  • 5篇高血压
  • 5篇出血
  • 4篇血肿
  • 4篇手术治疗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高血压脑出血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硬膜外血肿
  • 3篇入路
  • 3篇骑跨
  • 3篇外科
  • 3篇显微手术
  • 3篇颅脑
  • 3篇骨瓣
  • 3篇横窦

机构

  • 23篇青海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23篇张正平
  • 16篇李坤正
  • 8篇张晓路
  • 7篇肖宗宇
  • 7篇袁岗
  • 5篇许常林
  • 4篇汪涛
  • 4篇裴杰
  • 3篇贺瑛福
  • 3篇张广华
  • 3篇李文辉
  • 3篇杨生龙
  • 2篇陈晓娟
  • 2篇张原香
  • 2篇曹立新
  • 2篇马进海
  • 1篇吕祝武
  • 1篇李千红
  • 1篇程超
  • 1篇张美敏

传媒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脑肿瘤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出血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颅脑肿瘤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颅脑肿瘤手术并发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进行再手术,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再手术的疗效与保守治疗疗效相比,使用在手术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针对颅脑肿瘤术后并发出血的患者要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可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张正平
成人颅后窝脑膜瘤术后并发小脑性缄默综合征1例
2020年
55岁女性,因间断性头痛1年入院。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右侧指鼻试验阳性、右侧跟膝胫试验阳性。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右侧小脑半球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推挤,呈T1等-低信号、T2等-低信号,均一强化,内部信号欠均一(图1A、1B)。经右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中见肿瘤基底位于右侧横窦下硬脑膜,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质地略韧、血供一般,肿瘤侵蚀硬膜及颅骨。先瘤内分块切除肿瘤,然后切除瘤壁及受浸润的硬膜,予以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
肖宗宇张正平李坤正
关键词:脑膜瘤成人颅后窝显微手术
高原地区产后并发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1例
2021年
1病例资料17岁女性,足月顺产分娩一健康婴儿后9 d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麻木,进行性加重,随后出现肢体抽搐,约2 min后自行缓解,期间间断发作。入院头颅CT示左侧顶叶低密度影并脑沟混杂高密度影,矢状窦高密度影。体格检查:神志浅昏迷,GCS评分11分;双侧瞳孔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肌力0级,其余肢体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郭彦俊肖宗宇刘凯张正平李坤正
关键词: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产褥期
横窦上马蹄形皮骨瓣入路清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研究
李坤正李文辉贺瑛福汪涛张正平许长林裴杰马洁张原香李千红李红梅张美敏
该课题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改良枕部横窦上马蹄形皮骨瓣术式治疗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应用研究,采用该改良术式清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26例,结果显示该手术入路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骨瓣复位,保持了颅骨解剖结构的完整...
关键词: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手术操作技术
超早期CT引导下钻孔抽吸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
2015年
目的探讨超早期CT引导下钻孔抽吸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合理选择的27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CT引导下钻孔抽吸治疗。结果血肿清除率62.5%-91.4%,平均(76.6±11.5)%。2例血肿量≥70mL的患者,术后原血肿部位发生再出血,血肿量均〈10mL。术后死亡1例。术后6个月,26例患者预后按ADL分级:Ⅱ级9例,Ⅲ级12例,Ⅳ级4例,Ⅴ级1例。结论超早期CT引导下钻孔抽吸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手术创伤小,血肿清除快,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张正平李坤正汪涛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丘脑
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对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临床因素与预后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GCS 5-7分20例、8-10分79例、11-13分21例;血肿20-30 ml28例、30-40ml 44例、40-50 ml 35例、≥50 ml 13例;起病至手术〈6h 68例、6-12 h 23例、12-24 h 22例、≥24h 7例;19例破入脑室;预后良好率60.83%(73/120),预后不良率39.12%(47/120),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9.17%(11/120)。比较分析示:性别、年龄、GCS评分、手术时间、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性别、年龄、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了解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预后相关因素对于临床治疗和决策有着导向作用。
张正平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
CTA在破裂脑前循环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2009年
对21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CTA指导下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21例术前CTA诊断的前循环动脉瘤与术中所见一致,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载瘤动脉与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21例动脉瘤中行单纯夹闭术20例,包裹加固术1例。认为头颅CTA是一种可靠、简单、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可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指导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
李坤正张晓路张正平袁岗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脑前循环动脉瘤
端端吻合技术建立SD-Wistar大鼠肾移植模型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采用端端吻合技术建立稳定的SD-Wistar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及Wistar大鼠各60只,供体采用SD大鼠,受体采用Wistar大鼠,取左肾作为供肾,受体切除左肾进行原位肾移植,并保留自身右肾,供体肾动脉、肾静脉及输尿管均与受体Wistar大鼠进行端端吻合,管腔均采用间断缝合。结果本实验每例SD-Wistar肾移植模型总手术时间约为105.54±20.63min,血管吻合时间约为20.42±5.81min,输尿管吻合时间约为5.21±2.42min。移植肾的热缺血时间约为11.24±3.52s,冷缺血时间约为40.35±8.52min。本组共进行SD-Wistar肾移植模型60例,术中发现肾动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24h内死亡1例,成功率达95.00%。结论采用端端吻合技术可成功建立SD-Wistar大鼠肾移植模型。
肖宗宇陈晓娟余鹏程袁岗张广华张正平
关键词:肾移植端端吻合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措施及其预后。方法回顾2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DVT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女性、合并基础病、手术、术后脱水治疗,术后偏瘫及长期卧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下肢长期深静脉置管等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经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扩容和扩血管等内科综合治疗,临床治愈21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存在并发下肢DVT的诸多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李坤正张晓路张正平
关键词: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高血压
桑黄多糖调控MICB/NKG2D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2023年
目的:探讨桑黄多糖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监视的增强作用及其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B(MICB)/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2D(NKG2D)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60只和GL261细胞株培养传代,随机取其中的50只小鼠建立脑胶质瘤模型,其余10只小鼠记为对照组,另将建模成功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榄香烯组予以100 mg/kg榄香烯与1 ml/100 g生理盐水混匀灌胃,桑黄多糖各剂量组分别予以50、100、200 mg/kg桑黄多糖溶于1 ml/100 g生理盐水中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共4周。干预后处死小鼠,比较各组瘤重和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变化;以CD57抗体标记检测瘤组织中NK细胞浸润;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瘤组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MICA)、MICB、UL16结合蛋白1(ULBP1)、UL16结合蛋白2(ULBP2)、UL16结合蛋白3(ULBP3)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MICA、MICB、ULBP1、ULBP2、ULBP3蛋白表达;采用磁珠亲和细胞分选法分离各组组织中N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NKG2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榄香烯组和桑黄多糖各剂量组瘤重下降,抑瘤率升高,瘤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增多,NK细胞浸润增多,MICA、ULBP2、ULBP3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MICB、ULBP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且NK细胞表面NKG2D活性增强,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桑黄多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桑黄多糖低剂量组和榄香烯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黄多糖可抑制脑胶质瘤增长,促进瘤细胞变性、坏死,增加NK细胞浸润,推测d与调控MICB/NKG2D信号通路,增加MICB、ULBP1表达和NK细胞表面NKG2D活性,下调MICA、ULBP2、ULBP3表达,增强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有关。
张正平李坤正巨虎刘熹
关键词:脑胶质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