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
- 作品数:24 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湖北省艾滋病流行地理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索湖北省艾滋病流行地理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特点,为识别艾滋病防控重点地区,开展"一地一策"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2011—2015年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当年年底存活病例数据库,分析存活病例的地理分布特征,利用空间扫描统计量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在市州、县区水平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间,湖北省艾滋病存活病例报告数逐年上升,地理分布上差异很大,病例呈现向中东部及大中城市集中趋势。空间扫描统计量法显示,报告存活病例在市州空间分布的聚集区发生明显改变,一类聚集区从2011年的襄阳市、荆门市和随州市(RR=1.68,LLR=118.43,P<0.001)转至2015年的咸宁市、武汉市、鄂州市和黄石市(RR=1.84,LLR=492.96,P<0.0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在县区水平,同性传播及静脉吸毒传播的报告存活病例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2011年及2015年全局Moran's I系数均大于0.40(同性传播病例分别为0.542和0.548;静脉吸毒传播病例分别为0.401和0.640)。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值-高值聚集区同性传播病例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县区,静脉吸毒传播病例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结论湖北省艾滋病报告存活病例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聚集性,应根据报告存活病例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在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控及资源配置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 汤恒张艺申幸福蒋洪林
- 关键词:空间聚集性
- 湖北省艾滋病传播模式改变情况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分析湖北省艾滋病主要传播模式的变化情况,为调整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分析1988-2008年湖北省艾滋病病例报告,国家血清学哨点及综合监测点资料、全省主动监测资料等。结果1988-2008年,湖北省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明显上升,最近5年保持在600-800之间。从2002年开始感染途径构成发生明显改变,经性途径感染逐年上升,由2002年9.24%升至2008年63.67%,而同期经血途径感染由79.62%下降为22.41%,每年发现的静脉吸毒感染者数及该人群HIV感染率变化不大。HIV感染者主要聚集在该省西北部和东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结论湖北省艾滋病经血传播逐渐下降,经性传播已经成为主导模式,异性性途径感染和同性性途径感染同时增加。
- 占发先姚璇张艺
- 关键词:艾滋病
- 2005—2014年湖北省梅毒发病趋势分析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了解湖北省梅毒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4年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湖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21.29%。年均发病率在15/10万以上的高发地区为武汉市、十堰市、荆州市和恩施州。男女性别比平均为0.83:1。各年龄组梅毒报告发病率均在增长,以65岁及以上年龄组增幅最大。职业分布以农民所占构成比最高。各期梅毒报告发病数构成比均呈增长趋势,但以隐性梅毒增幅最大。结论湖北省梅毒报告病例数继续增加,应加强预防控制措施实施。
- 陈辉周翔蒋洪林官旭华戴涌姚璇李玲张艺张薇申幸福李旺华
-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
- 湖北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比较2010年与2011年湖北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高危行为情况,探讨其行为学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场所和网络招募等方法,对所得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10年和2011年湖北省MSM艾滋病哨点分别调查2275和2644人;2011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6.63%、接受干预服务比例为97.84%;行为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干预措施、年龄和婚姻情况;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干预措施和文化程度。结论:湖北省MSM人群干预措施对安全性行为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 杨芳王备姚璇李玲张薇张艺
-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行为影响因素男男性行为
- 基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方法的湖北省荆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的比较分析
- 2012年
- 目的:对湖北省荆州市市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基数进行估计并对方法学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乘数法和捕获再捕获方法,对活动场所和网络的MSM开展调查。结果:乘数法记录数为哨点监测的400人,获取乘数时调查276人,44人参加了2011年哨点监测,估计荆州市市区MSM约为2508人,占成年男性的0.70%;捕获再捕获方法标记81人,再捕获59人,其中24人被标记,场所外MSM为场所内的10.47倍,估计荆州市市区MSM约为2294人,占成年男性的0.61%。结论:乘数法更适合荆州市MSM人群基数估计,应加大对隐蔽性MSM的艾滋病防治干预。
- 杨芳王备姚璇李玲张薇张艺
-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人群男男性行为
- 湖北省HIV感染者/AIDS病人现况分析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人的发病和存活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湖北省671例HIV/AIDS病人进行随访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等。结果湖北省HIV/AIDS病人的男女性别比为137∶1;治疗前的AIDS病人病死率为2981%;HIV感染者中发病是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可明显影响HIV/AIDS病人的生存。结论HIV/AIDS病人急待社会医疗、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救助;维持HIV/AIDS病人的家庭稳定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 姚璇彭国平詹发先李旺华张艺李玲
- 关键词:LOGISTIC回归分析
- 湖北省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病学与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从性别视角定量反映艾滋病对湖北省女性的影响及女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方法:利用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数据分析系统,从性别视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女性艾滋病疫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征,目前湖北省女性艾滋病感染总体呈低流行水平。结论:暗娼和女性吸毒者等高危人群数量多、高危行为仍保持一定水平、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女性性伴受到潜在威胁,是艾滋病影响湖北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2005年之后,随着流行模式的转变,性途径已成为女性感染艾滋病的首要途径,婚内和固定性伴传播成为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方式;对艾滋病的防治应纳入社会性别视角。
- 蒋洪林杨芳姚璇张艺张薇李旺华阳凯郑武
- 关键词:艾滋病女性流行病学风险分析
- 2010—2020年湖北省新报告15-24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湖北省新报告15-24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青年人群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20年新报告现住址为湖北省的15-24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数据来源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9. 0.0软件进行时间趋势的回归分析。结果 2010—2020年湖北省15-24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共新报告4 183例,新报告率全区间呈增长趋势(averageannualpercentchange, AAPC=10.44);男女比例接近10∶1,男性呈增长趋势(AAPC=12.12),女性呈下降趋势(AAPC=-15.77);确诊时年龄主要集中在18-<23岁;48.62%的文化程度是大专以下学历;男性病例中,82.11%为同性传播,17.13%为异性传播。同性传播呈增长趋势(AAPC=13.25),异性传播呈下降趋势(AAPC=-1.14)。样本来源主要以医疗机构为主,其次是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nsulting testing,VCT);医疗机构新报告病例数呈增长趋势(AAPC=10.02),与VCT的增长趋势(AAPC=11.10)基本一致。72.20%为非学生病例,学生病例数的增长趋势(AAPC=16.16)高于非学生病例数的增长趋势(AAPC=5.45)。结论 2010—2020年湖北省新报告病例呈增长趋势,流行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青年男性,年龄在18-<23岁、文化程度低、非学生人群是未来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扩大青年人群的检测,拓宽青年自我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开展联合防控,提高艾滋病防护意识。
- 郑武张薇张艺汤恒蒋洪林
- 关键词:青年
- 湖北省≥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了解湖北省≥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特征。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湖北省艾滋病网络直报数据库,选择终审日期在2016年12月31日前且现住址为湖北省的≥50岁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累计报告≥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5 054例,其中AIDS占56.7%,死亡病例占34.2%(其中AIDS占64.7%)。该年龄组病例数占当年新报告HIV/AIDS比例由2005年13.6%(66/485)上升到2016年的35.6%(1 166/3 273),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8.0岁,男女比为2.8∶1,以小学及文盲(48.6%)、农民(46.9%)、已婚者(55.5%)为主。全省各地区均有报告,不同地区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性传播占73.1%,构成比从2005年的27.3%增长至2016年的79.8%,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湖北省≥50岁HIV/AIDS病例增长迅速,主要传播途径是异性传播。应根据中老年人特点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经性传播高危行为干预和早期检测。
- 张薇张艺申幸福李玲汤恒彭国平郑武
- 关键词:艾滋病网络直报年龄
- 湖北省2003年HIV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及时掌握湖北省 AIDS的流行动态。方法 对监测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0 0 3年全省检测血清标本 5 4 5 10 2份 ,共检出 5 6 2例 HIV感染者 ,检出率为 1.0 3%。其中哨点监测 3893人 ,检出 6例 HIV感染者 ,VCT检测 2 6 5人 ,检出 9例 HIV感染者。检出率分别为 0 .15 %、3.4 0 %。HIV感染者中 ,以湖北省籍为主 ,占 94 .6 6 % ,外省籍的占 5 .34% ;男性多于女性 ,其比例为 1.36∶ 1。年龄在 16~ 4 5岁的占 75 .98% ;职业以农民、无业人员为主 ,占 87.19% ,70 .82 %通过血途径传播 ,其中有偿献血的占 81.4 1%。结论 湖北省的 AIDS的流行速度明显加快 ,必须加大防治力度。
- 张艺詹发先陈慧萍蒋洪林
- 关键词: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