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键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4H指数:5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丛枝菌根真菌特性及其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3年
- 丛枝菌根(AM)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互惠共生体。文章总结概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以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 宋培玲郝丽芬李欣州张键云晓鹏包玉英李子钦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生物多样性抗病性
- ISSR标记揭示我国向日葵列当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 2019年
- 向日葵列当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向日葵生产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地区向日葵列当的亲缘关系,本试验利用ISSR标记对采自我国不同省份的96份向日葵列当样本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分析;以供试的列当DNA为模板,利用上述筛选到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47条带,其中90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的百分率为61.2%。不同地区采集的列当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多样性指数均随着群体样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向日葵列当的多态性相对较高,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5560和0.5067。遗传聚类结果表明6个不同省区的向日葵列当可被聚成两个亚组,其中山西、河北和陕西聚成一个亚组,吉林、新疆和内蒙古聚成另外一个亚组;河北和陕西来源的列当样本亲缘关系最近,而新疆与河北两地的列当样本亲缘关系最远。
- 石必显张键顾元国赖成霞雷中华沙红高燕玛依拉·玉素音赵君
- 关键词:ISSR标记
- 推迟播期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向日葵黄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造成向日葵减产的主要病害(曹丽霞等,2009)。向日葵黄萎病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曹雄等(2014)发现品种抗病性的强弱是影响黄萎病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播期调整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生程度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0—201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多个样地设置向日葵不同的播期试验,研究推迟播期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 张贵曹雄东保柱张键周洪友赵君
- 关键词:播期调整发病程度向日葵黄萎病真菌性病害大丽轮枝菌
- 向日葵黄萎病菌突变体库的建立及其阳性转化子的鉴定被引量:2
- 2017年
- 为揭示向日葵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致病机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转入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中并获得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随机挑取的阳性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800株阳性转化子,随机选取的40株阳性转化子中有2株的菌落只产生白色气生菌丝,不能形成黑色微菌核。与对照相比,40株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转化子A1生长速度降低最显著,菌落直径仅为3.28 cm,比对照下降了38.92%。40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产孢量高于对照,其中转化子A9的产孢量最高,为3.50×10~7个/mL,比对照提高1.10倍;转化子A1的产孢量最低,仅为1.35×10~7个/mL,比对照下降了19.16%。40株转化子中有4株的粗毒素分泌量较对照显著升高,占测定菌株的10%,有24株较对照显著降低,占60%,其余12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0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致病力较对照显著增强,占测定菌株的7.5%;有7株的致病力较对照显著降低,占17.5%;其余30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 张键张贵张园园禄栓柱赵君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突变体库
- 马铃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型及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 马铃薯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孢菌侵染引起的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严重的为害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马铃薯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型和致病力分化,笔者对从不同地点的马铃薯地块中采集了29株大丽轮枝菌进行了营养亲和性,生理小种,交配...
- 赵晓军东保住张贵张键张园园周洪友赵君
- 关键词:VCG生理小种交配型致病力分化
- 文献传递
-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 2018年
-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_(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_(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宋培玲燕孟娇张键皇甫海燕皇甫海燕郝丽芬郝丽芬皇甫九茹贾晓清李子钦
- 关键词:LEPTOSPHAERIA杀菌剂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
- 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2018年
- 向日葵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我国向日葵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而向日葵黄萎病是继菌核病外又一向日葵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0年以来,向日葵黄萎病在我国向日葵主产区持续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制约着向日葵产业的发展。由于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目前世界上对其仍没有较好的防治措施。因此,本项目针对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有效地防控措施。
- 赵君白全江周洪友白全江周洪友徐利敏张键云晓鹏景岚张园园
- 关键词:综合防控技术向日葵黄萎病发生流行规律土传病害菌核病
- 不同抗性油菜品种接种黑胫病菌防御酶活性变化研究被引量:28
- 2015年
- 通过研究油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黑胫病侵染过程、品种抗病性的关系,揭示不同油菜品种对黑胫病菌的抗病机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并比较分析抗、感品种接种前后,各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PPO、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PAL、SOD活性则与感病品种相近。接种后抗病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5种防御酶活性均迅速升高而达到峰值,且其酶活性增加量显著大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防御酶的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抗病品种滞后。黑胫病菌可以诱导油菜体内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POD、PPO、CAT、PAL、SOD的酶活性与油菜的抗病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些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的高低与早晚,可作为早期鉴定油菜抗黑胫病的生理指标。
- 宋培玲张键郝丽芬皇甫海燕袁喜丽包玉英李子钦
- 关键词:油菜防御酶黑胫病菌
- GFP标记的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含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株阳性转化子中有3株微菌核产生的数量明显高于野生型,1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量低于野生型菌株;各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和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阳性转化子的产孢量与对照相比,有2株差异不显著。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保湿培养8 h,所有阳性转化子的平均萌发率低于野生型菌株。相比对照,粗毒素的含量表现为升高趋势的转化子有7株,1株表现为下降趋势。致病力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力增强的转化子有1株,2株转化子的致病力呈现降低的趋势。
- 王凯东保住张贵张键张园园周洪友赵君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
-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8
- 2016年
- 为明确向日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调查来自不同地区2014-2015年田间向日葵枯萎病株(50份),经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将分离获得的31株分离物鉴定为镰刀属下的7个不同的种,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oides)、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um)。以每个种随机选取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轮枝镰刀菌BC012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砖红镰刀菌BC03生长速度最慢;产孢量以轮枝镰刀菌BC012最多,而木贼镰刀菌NMG1的产孢量最少。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除锐顶镰刀菌TBB212可在5℃低温下生长外,其余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30℃。所有供试的菌株在p H 4~11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不同种的镰刀菌株产毒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BC102的产毒能力最强,粗毒素含量为0.651 mg/m L;砖红镰刀菌BC03的产毒能力最弱,粗毒素含量仅为0.075 6mg/m L。不同种的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21d后,轮枝镰刀BC012、芬芳镰刀菌WLJ1和锐顶镰刀菌TBB21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0、55.0、55.0,症状表现为侵染快、发病早、病叶边缘变黄变褐且叶面上出现斑驳状病斑;木贼镰刀菌NMG1、层出镰刀菌T5、尖孢镰刀菌BC102和砖红镰刀菌BC03病情指数在30.0至40.0;症状表现为发病较晚,病叶少且症状轻。而对照菌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大丽轮枝菌的病情指数仅为25.0。
- 高婧张园园王凯张键张贵赵君
-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