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雅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8篇历史地理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遗址
  • 5篇古DNA
  • 5篇出土
  • 4篇人骨
  • 3篇遗址出土
  • 2篇种族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墓地
  • 2篇黄牛
  • 2篇家马
  • 2篇家养
  • 2篇DNA
  • 2篇DNA研究
  • 1篇牙齿磨耗
  • 1篇牙周
  • 1篇牙周病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期
  • 1篇食物

机构

  • 1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西蒙菲莎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青海省文物考...

作者

  • 13篇张雅军
  • 7篇赵欣
  • 3篇仝涛
  • 3篇杨东亚
  • 3篇张旭
  • 2篇陈相龙
  • 2篇吕鹏
  • 2篇袁靖
  • 2篇何驽
  • 1篇唐锦琼
  • 1篇赵丛苍
  • 1篇李志鹏
  • 1篇何利群
  • 1篇王明辉
  • 1篇尹兴喆
  • 1篇张帆
  • 1篇袁靖
  • 1篇沈丽华
  • 1篇周慧
  • 1篇朱岩石

传媒

  • 5篇人类学学报
  • 5篇南方文物
  • 1篇考古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世界历史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探究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被引量:10
202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体(7例男性,9例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故如甲木古代居民与四川卡莎湖古代居民最接近,相比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古代居民的关系,故如甲木居民与新疆多岗和察吾乎四号墓地的古代居民更为接近。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张雅军张旭赵欣仝涛李林辉
关键词:人骨古DNA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人骨的病理和创伤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部分墓葬和灰坑中出土的人骨的牙齿病理和头骨创伤进行了观察。病理观察项目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三个指标,还对稳定同位素15N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研究结果指出,牙齿的龋齿率处于较低水平,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相当低;二是与陶寺人群的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肉食量有关。这一认识得到陶寺早期人群牙齿磨耗速率的研究和对稳定同位素δ15N数据的再分析的支持。另外,牙周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墓葬和灰坑人骨半数以上个体都有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陶寺人群在其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体代谢压力的影响,如常患感染性疾病、发烧或营养失调等。灰坑再现的乱骨现象以及头骨片上多见的创缘和裂缝反映出人群之间的暴力色彩,折射出陶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动荡。
张雅军何驽尹兴喆
关键词:人骨龋齿牙周病
河北省磁县北朝墓群M003墓主人元祜的线粒体DNA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对出土于河北省磁县北朝墓群M003号墓墓主人元祜的人骨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从元祜个体的线粒体DNA高可变Ⅰ区的突变位点及共享序列分布情况来看,推测元祜个体可能是东胡的后裔,并且该单倍型在东胡人群及其后裔中有一定的基因连续性。东魏王朝皇族元祜身份明确,族属为拓跋鲜卑。元祜人骨的线粒体DNA研究,对于判断拓跋鲜卑人群的遗传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赵欣张雅军李红杰何利群朱岩石周慧朱泓
关键词:线粒体DNA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汉代马骨的DNA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运用古DNA技术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汉代灰坑中出土的8匹马的骨骼进行了遗传学分析,通过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全部样本都获得了线粒体12S r RNA基因的部分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这8例汉代马骨均属于家马的范畴。其中6个个体还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在这6个序列中共检测出5个不同的单倍型,归属3个不同的谱系A、D和F。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汉代家马的毛色有枣色(bay)、栗色(chestnut)和黑色(black),都是常见的属于纯色的马匹毛色。本文的家马毛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家马毛色多样性是从西向东逐渐递减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新疆、甘青入中原地区是古代家马进入中国的一条主要路线。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喇家所在的甘青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之间,是家马从新疆到中原的经由之路。本文的马骨DNA研究为进一步深化甘青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赵欣吕鹏东晓玲刘铭袁靖张雅军杜玮马骞于孟洲杜战伟杨东亚
关键词:喇家遗址家马古DNA汉代
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出土家养黄牛的DNA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运用古DNA技术对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2016年发掘出土的家养黄牛骨骼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获得8例古代家养黄牛的DNA样本,选择套叠引物对线粒体DNA控制区(285bp)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这8例个体都属于家养普通牛(Bos taurus),共检测出5个不同的单倍型,归属于2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T3和T4,以T3为主占87.5%,T4次之占12.5%。与其他中国古代家养黄牛的DNA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沙塘北塬遗址古代家养黄牛与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黄牛的母系亲缘关系非常接近。本文为了解和认识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境内的早期家养黄牛的遗传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
赵欣东晓玲刘铭张桦侯富任杨剑王晓阳陈相龙张雅军杨东亚
关键词:古DNA线粒体DNA
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与区域互动:来自故如甲木与曲踏的证据
2023年
对故如甲木与曲踏两处墓地人与动物骨骼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并据此重建两地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两地主要以牦牛、羊等畜产品为生计,青稞等谷物所占比例较低。经济结构的不足使该地区人群更易于与周邻接触,而外来的物品、技术等的传入推动了本地社会的发展。
陈相龙张雅军仝涛张旭王明辉李林辉赤列次仁
关键词:文化互动
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家养黄牛的DNA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作为晚商的都城和当时最大都市的殷墟(1300~1046 BCE),家养黄牛是最重要的大型家养动物之一.殷墟的家养黄牛可以肉食、可以役用,骨料可做骨器,是最主要的祭牲,其肩胛骨还可以用于占卜、可以记载甲骨文.本文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普通灰坑和祭祀坑出土的15例牛骨线粒体DNA控制区285 bp的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有13例获取了所需的DNA序列.DNA分析表明12例属于家养普通牛(Bos taurus),1例属于野生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殷墟孝民屯家养普通牛的单倍型类群分布频率为以T3为主约占58.3%,T4次之约占33.3%,T2最少约占8.3%,该遗传多样性在当时已经达到或保持在可能的最高水平了.推测作为都城和大都市的殷墟聚集了中国早期各个地区的黄牛.孝民屯祭祀坑和普通灰坑出土牛骨线粒体DNA单倍型类群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孝民屯用于祭祀的黄牛没有经过特殊的"母系"筛选,但不排除有对核DNA控制的特殊体质、生理或行为等性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以示祭祀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本文有限的DNA数据显示普通灰坑出土牛骨的DNA保存相对较差,暗示着普通灰坑的牛骨作为食余废弃物可能经历了更多炊煮活动中的高温处理,坑内埋藏环境不同也可能使普通灰坑的牛骨保存状况不如祭祀坑内的牛骨,普通灰坑牛骨样本DNA降解和破坏得更厉害.
赵欣李志鹏东晓玲刘铭唐锦琼张雅军袁靖袁靖
关键词:古DNA
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墓葬和灰坑中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的鉴定和种族类型的分析,并报告了人骨古DNA的分析结果。DNA的分析结果表明墓葬中的人骨和灰坑中的人骨在单倍型的分类上没有差别,属于中国北方人群的常见单倍群。头骨测量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出灰坑的人骨与二十世纪发掘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形态距离较远。这个结果可能暗示着陶寺早期人群和中晚期的人群可能有不一样的来源,期望未来对这两个人群的直接的DNA对比结果会有助于来源问题的解决。
张雅军何驽张帆
关键词:人骨墓葬灰坑
东魏皇族元祜的种族探寻
2017年
元祜墓是河北省磁县北朝墓群中的其中一个墓葬。墓室中有一棺一椁朽痕,棺内有一具人骨。墓葬中还发现了有碑文的墓志石,从墓志记载获知,墓主人是徐州刺史元祜,他也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重孙子,葬于公元537年,死时56岁。人骨的保存状况不好,收集到一些头骨片、完整下颌和小部分体骨。骨骼上的一些特征显示出男性特点,关节面普遍存在关节炎症状,胸椎和腰椎上都有小型骨赘,为骨性关节炎的表现。牙齿磨耗严重,有牙周病及根尖脓肿现象。由于头骨破损严重,无法从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来判断元祜的种族形态类型。元祜骨骼的线粒体DNA结果显示,元祜归属于单倍型类群C,而且与元祜线粒体DNA的单倍型有共享序列的人群基本都在亚洲,特别是北亚地区,结合元祜的单倍型类群的归属,推测元祜应该属于北亚人群。对中国古代鲜卑人群的人骨形态学研究指出,其形态特征更近似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东亚类型特征。从鲜卑的发展历史看,鲜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种族,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混合体",除了与匈奴不可避免地发生基因交流外,与东亚类型人群,主要是汉族也应该发生过基因交流。但DNA的分析显示,鲜卑人群受到汉族的基因影响有限,并没有改变鲜卑人群为北亚类型的主体特征。另一方面,虽然鲜卑族不断的南迁、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族主体中,但是在遗传学上并未显示出拓跋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较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民族主体庞大,来源复杂,鲜卑人群的混入并没有对汉民族产生较大影响。
张雅军赵欣沈丽华
关键词:拓跋鲜卑
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被引量:5
2008年
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体质特征和比其早的绳文时代人群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可能不具有继承关系。本文主要根据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日本不同时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此外,还从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源乡。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但因古代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地点和时代有限,而且可能与日本弥生时代人起源有关的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结果也非常少;因此,从目前对中国大陆和日本弥生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的对比分析结果看,关于弥生人源乡在哪里还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肯定地说出中国大陆的哪些古代人群对现代日本人种族形成有过重要的基因贡献。
张雅军
关键词:种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