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贤贵

作品数:434 被引量:681H指数:1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7篇期刊文章
  • 168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1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27篇细胞
  • 160篇干细胞
  • 143篇白血
  • 140篇白血病
  • 133篇干细胞移植
  • 122篇骨髓
  • 115篇造血
  • 110篇基质
  • 99篇基质细胞
  • 94篇急性
  • 90篇造血干细胞
  • 87篇造血干
  • 85篇外周
  • 84篇外周血
  • 74篇造血干细胞移...
  • 70篇外周血干细胞
  • 62篇骨髓基质
  • 61篇体外
  • 61篇外周血干细胞...
  • 59篇细胞移植治疗

机构

  • 421篇第三军医大学...
  • 22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创伤烧伤与复...
  • 1篇宜宾市第二人...
  • 1篇合川区人民医...

作者

  • 434篇彭贤贵
  • 341篇陈幸华
  • 326篇张曦
  • 230篇高蕾
  • 221篇王庆余
  • 221篇刘红
  • 185篇孔佩艳
  • 144篇高力
  • 132篇张诚
  • 115篇刘林
  • 106篇曾东风
  • 94篇刘耀
  • 69篇孙爱华
  • 53篇刘思恒
  • 46篇王平
  • 45篇张怡
  • 39篇司英健
  • 35篇王武
  • 34篇梁雪
  • 32篇邓小娟

传媒

  • 80篇重庆医学
  • 3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9篇中国实用内科...
  • 26篇第11次中国...
  • 14篇中国输血杂志
  • 13篇中华医学会第...
  • 1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1篇西部医学
  • 11篇第10届全国...
  • 10篇临床血液学杂...
  • 8篇中华血液学杂...
  • 8篇国际检验医学...
  • 8篇第13届全国...
  • 7篇解放军医学杂...
  • 7篇中华医学会第...
  • 6篇免疫学杂志
  • 5篇检验医学与临...
  • 5篇第12届全国...
  • 4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8
  • 18篇2017
  • 6篇2016
  • 13篇2015
  • 18篇2014
  • 12篇2013
  • 23篇2012
  • 43篇2011
  • 15篇2010
  • 27篇2009
  • 15篇2008
  • 100篇2007
  • 5篇2006
  • 53篇2005
  • 25篇2004
  • 29篇2003
  • 1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4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烧复合伤骨髓基质细胞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粘附能力及GM┐CFU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观察放烧复合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的粘附能力及对GM-CFU(粒单系造血组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粘附阻断实验方法。检测5Gyγ线全身照射、15%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和放烧复合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的功能。结果:单烧组伤后第3~7天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单放组伤后第3~7天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0.01);复合伤组伤后第3天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正常组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分别加入VCAM-1、Fn、Ln、ColⅣ等单抗或VCAM-1单抗分别联合Fn、Ln和ColⅣ等单抗处理后,GM-CFU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陈幸华罗成基郭朝华王苹王庆余刘林彭贤贵曹正怀邓学才
关键词:放烧复合伤骨髓基质细胞GM-CFU
分级式采血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分级式采血装置,包括:本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一端的定级机构和另一端的触发机构,及设置在所述本体内壁的至少两级分级卡片;当所述卡接部与第一级分级卡片卡接时,所述刺血针刺出第一长度;当所述卡接部与第二级分级...
刘思恒张曦彭贤贵孔佩艳高蕾
文献传递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受体CXCR4在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和恶性淋巴瘤(ML)患者外周血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表面特异性受体CXCR4的表达,并进行对照研究。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SDF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MNC表面CXCR4的表达。结果26例AL患者包含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1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其SDF1、CXCR4表达分别为(7115.8±946.5)ng/L、(77.2±9.7)%和(4642.2±1146.8)ng/L、(38.9±11.0)%;18例ML患者包含5例霍奇金淋巴瘤和1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SDF1、CXCR4表达分别为(3728.9±690.9)ng/L、(9.2±2.7)%和(4442.1±1073.0)ng/L、(8.5±2.4)%,上述各组SDF1/CXCR4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水平(2369.3±966.5)ng/L、(2.7±1.5)%(P<0.01)。有髓外浸润的AL患者其SDF1/CXCR4的表达水平高于同组其他患者,有广泛浸润的ML患者其SDF1的表达水平高于同组其他患者。结论CXCR4/SDF1的高表达与AL和ML的发病及其浸润特性存在一定联系,为上述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曾东风孔佩艳陈幸华魏立常诚彭贤贵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ML间质细胞
阻抑正常骨髓基质SDF-1作用对HL-60细胞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抗CXCR4 单克隆抗体 12G5抑制趋化因子SDF 1的生物活性 ,观察HL 60细胞生物学性质的变化 ,探讨SDF 1在维持HL 60细胞生存、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HL 60细胞并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 ,采用 12G5阻断SDF 1生物作用 ,孵育 2h后观察对照组及单抗组HL 60细胞在骨髓基质层上的粘附情况 ,2 4h后测定细胞粘附率 ;2、4、6、8h应用台盼蓝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MTT法检测HL 60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术观察HL 60细胞增殖周期变化。结果 ① 12G5孵育后 2 4h ,骨髓基质对HL 60的粘附率为 (19 1± 8 6) % ,显著低于对照组。②单抗孵育后HL 60细胞存活率下降 ,且随单抗孵育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③细胞活性下降。④ 12G5孵育 2、6h后 ,处于增殖周期中G0 G1 期的细胞分别为 (5 4 7± 6 3 7) % ,(5 5 1± 7 0 4) % ,而S期的细胞分别为 (3 8 4± 4 5 1) % ,(3 7 1± 4 0 8) %。结论  12G5可改变HL 60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影响细胞生存。
魏立孔佩艳陈幸华彭贤贵常城曾东风刘红刘林王庆余张怡
关键词:SDF-1/CXCR4生物学性质
大剂量甲氨蝶呤在非何杰金淋巴瘤淋巴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单中心12年经验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在非何杰金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方法 2001年至2012年67个非何杰金淋巴瘤拟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动员方案随机分为含大剂量甲氨蝶呤(n=33)和不含大剂量甲氨蝶呤的...
张诚陈幸华高力高蕾刘耀孔佩艳曾东风彭贤贵孙爱华张曦
文献传递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转染Ad-VCAM-1-GFP重组腺病毒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为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 1)修饰的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CBSCs)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 DNA 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 VCAM-1克隆至含有报告基因 GFP 的穿梭质粒;在...
张曦司英健陈幸华刘耀高蕾高力彭贤贵王庆余
文献传递
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正>目的确保重庆市首例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RD—PB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方法对接受URD-PBSCT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造血重建迅速,中性粒细胞>0.5×1...
陈幸华刘林孔佩艳张曦张怡彭贤贵刘红孙爱华王武曾东风龚奕王庆余
文献传递
血液病患者/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恶性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及健康供者经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动员后,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动员方案、疾病、年龄、性别及供者的动员采集。结果所有患者和健康供者均成功动员和采集到了PBSC(MNC>5×108/kg,CD34+>2×106/kg);健康供者的动员效果为MNC(8.25±3.07)×109/L;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集所获得的MNC最多,为(7.48±2.62)×108/kg,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差,为(5.06±1.50)×108/kg;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集所获得的CD34+最多,为(5.36±2.64)×106/kg,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少,为(3.45±0.76)×106/kg。化疗联合G-CSF和IL-11为最好的动员方案;18—60岁患者采集效果最好,60—65岁患者最差;男性较女性好。结论健康供者较恶性血液病患者动员效果好,健康供者中性别对采集效果无影响;无论是健康供者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动员、采集过程副作用小。
张曦李忠俊陈幸华张诚高蕾高力龚奕孔佩艳刘红彭贤贵
关键词:血液病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双份脐血移植后并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患儿,女,3岁。2010年3月初患儿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2★109/L,血红蛋白116.4 g/L,血小板计数1436★109/L,于2010年4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左下颌可触及一黄豆大...
李佳丽曾东风孔佩艳李杰平朱丽丹孔祥敬刘红王庆余彭贤贵陈幸华张曦
文献传递
人脐血贴壁细胞生物学特点的观察被引量:8
2005年
为了探讨人脐血贴壁细胞分离培养的可行性 ,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进行Dexter培养 ,观察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 :Dexter培养 9- 14天 (平均 11.2天 )时贴壁细胞集落开始形成 ,15 - 2 2天 (平均 19.6天 )时集落数量最多 ,培养 2 8天贴壁细胞铺满培养皿底。细胞类型以成纤维样细胞、巨噬样细胞、“小圆”类细胞为主。细胞化学染色显示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NSE)、糖原染色 (PAS) 10 0 %为阳性 ,过氧化物酶染色 (POX)为阴性 ,碱性磷酸酶 (ALP) 2 8%为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CD10 6阳性达 96 % ,CD2 9阳性为 93% ,CD4 4阳性为 98% ,CD4 5为阴性 ,CD5 0 %阳性为 6 2 %。纤维粘连蛋白 (Fn) :92 %阳性 ;层粘连蛋白 (Ln) :74 %阳性 ;胶原Ⅳ :83%阳性。结论 :人脐血CD34+ 细胞群中存在造血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人脐血贴壁细胞具有造血基质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点。
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王庆余
关键词:CD34^+细胞脐血体外培养生物学特点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