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琳

作品数:17 被引量:21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土壤
  • 4篇气候变化
  • 3篇土壤侵蚀
  • 3篇温带
  • 3篇物候
  • 3篇花期
  • 3篇旱柳
  • 3篇沉积物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物候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象
  • 2篇温带地区
  • 2篇温度
  • 2篇敏感性
  • 2篇华北平原
  • 2篇降水
  • 2篇光周期
  • 2篇变暖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北京市气候中...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风气象传媒...
  • 1篇成都锦天联华...

作者

  • 17篇徐琳
  • 5篇陈效逑
  • 5篇潘学标
  • 4篇胡琦
  • 3篇王红亚
  • 3篇魏培
  • 2篇张晴华
  • 2篇蔡运龙
  • 2篇邵长秀
  • 2篇王靖
  • 2篇尹紫薇
  • 2篇胡莉婷
  • 1篇杜星
  • 1篇尉杨平
  • 1篇杨士雄
  • 1篇阿杉
  • 1篇黄彬香
  • 1篇李扬
  • 1篇王淼
  • 1篇潘志华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atlab在气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气象要素的M-K检验突变分析被引量:23
2019年
Mann-Kendall检验法(M-K法)是用于提取序列变化趋势的有效工具,也是“应用气候学实习”课程中重要的授课内容。由于M-K检验法计算过程较为繁琐,本文介绍了应用Matlab软件实现M-K法中统计量的自动计算,并基于Matlab-GUI实现了界面操作和自动制图,提高了处理数据和教学的效率。M-K法突变检验计算的难点在于秩序列s k的计算,可以通过双重for循环来实现,图片保存的位置、格式和名称可以通过对话框自主选择,图片可以保存为:.jpg、.bmp、.png、.gif等格式。
胡琦马雪晴胡莉婷王雅婧徐琳潘学标
关键词:MANN-KENDALL检验突变
生态保育型农业内涵、实施途径与研究趋势被引量:1
2022年
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导致农田土壤变瘦、变薄、变酸、变干,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文章论述了生态保育型农业产生的背景,综述了农田生态保育的研究进展,明确了生态保育型农业的内涵及实施的技术途径,并提出了当前生态保育型农业亟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文章认为,生态保育型农业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源增进、环境改善、生产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制度与技术体系;以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为根本特征,重点关注环境资源要素之间的平衡、适度投入与合理利用、生产能力与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平衡与生态改善等4个方面的关系。实施生态保育型农业的途径包括水分保育、养分保育、固沙保育、适度投入、综合保育等,具体技术体系包括:合理选择作物及品种,合理布局;实施轮作、休耕、免耕、少耕等耕作措施,蓄水保墒,保土保肥;科学施肥,增加地表覆盖等等。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农业生产能力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同提升、生态保育机制及其区域化途径等是当前生态保育型农业亟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黄彬香潘志华潘志华胡琦王靖潘学标
关键词:生态系统平衡土壤养分土壤水分
黔中喀斯特丘原区小河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被引量:13
2007年
对贵州中部小河水库的沉积物柱芯XS-1进行矿物磁性分析(χlf,ARM,IRM20mT,SIRM和IRM-300mT)并计算了HIRM,χARM和χARM/SIRM。主要根据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将这一岩芯的主要部分划分为11个小段。通过解译这些矿物磁性参数,结合完成的137Cs、粒度、TOC和C/N比值分析结果,定性地推测了过去45年(1960~2005年)小河水库所在汇水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阶段平均磁性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得到各阶段土壤侵蚀的相对强度变化的定量信息,并结合人类活动和降水资料初步探讨了影响土壤侵蚀的相对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68年、1973~1974年和1998~2000年是小河流域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3个阶段。1960~1968年人类砍伐树木是造成该阶段土壤侵蚀强烈的主要原因,而1973~1974年和1998~2000年流域内土壤侵蚀强烈则是由于降水的偏多造成的。1968年以来,夏季降水是影响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因素。
徐琳王红亚蔡运龙
关键词:水库沉积物土壤侵蚀
中国温带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被引量:31
2015年
为了揭示中国温带植物物候随时间变化和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机制,利用52个站点1986—2005年的旱柳展叶始期、开花始期、果实成熟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物候数据,分析其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并通过建立基于最佳期间日均温的物候时间模型,确定物候发生日期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响应。在研究的时段内,区域平均旱柳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发生日期分别以-4.2 d/10 a、-3.8 d/10 a和-3.3 d/10 a的平均速率显著提前,而区域平均旱柳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发生日期则分别呈不显著推迟和以2.4 d/10 a的平均速率显著推迟的趋势。单站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发生日期的线性趋势以提前为主,显著提前的站点分别占40%、41%和29%;叶变色始期发生日期呈显著提前和显著推迟趋势的站点数相当,分别占17%和19%;落叶末期发生日期的线性趋势以推迟为主,显著推迟的站点占23%。各站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发生日期的线性趋势空间序列与相应的最佳期间日均温的线性趋势空间序列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一个站点前期气温升高的速率越快,该站这些物候期发生日期提前的速率就越快。在物候期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响应方面,区域平均春季最佳期间日均温每升高1℃,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发生日期分别提前3.08 d、2.83 d和3.54 d;区域平均秋季最佳期间日均温每升高1℃,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发生日期分别推迟1.69 d和2.28 d。单站展叶始期和落叶末期发生日期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响应表现出在温暖地区的站点比在寒冷地区的站点更为敏感的特点。总体上看,基于日均温的物候时间模型对春、夏季物候期的模拟精度明显高于对秋季物候期的模拟精度。建立了基于最佳期间日均温和日累积降水量的改进秋季物�
陈效逑庞程徐琳李静张晴华尉杨平
关键词:植物物候旱柳敏感性气候变化
中国温带地区不同界限温度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被引量:25
2017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对农业生态环境、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温带地区及外延200km范围内840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空间插值,基于偏差法计算了格点尺度稳定通过不同界限温度(≥0℃、5℃、10℃、15℃和20℃)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格局及不同时段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带地区均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积温增加的趋势,≥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不同界限温度初日自南向北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和积温逐渐减小。起止日期和积温年代距平从1990年开始正负转变,1960—1980年与2000年以后差异显著;寒温带持续日数和积温低值区域减少、中温带和暖温带高值范围增大。时段Ⅱ(1990—2015年)温带地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相比时段Ⅰ(1960—1989年)存在不同程度北扩。
张煦庭潘学标徐琳魏培胡琦尹紫薇邵长秀
关键词:温带地区界限温度气候变化
基于降水蒸发指数的1960-2015年内蒙古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51
2017年
内蒙古地区农业以草原畜牧业和旱作农业为主,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该地区干旱时空格局特征,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内蒙古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选取1960-2015年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观测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分解、干旱评价指标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56 a来干旱时空格局特征,讨论了干旱特征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内蒙古地区干旱逐渐减轻,1976年发生突变;四季均呈变湿趋势,春季显著;全区干旱强度基本为轻旱和中旱,主要为局域性干旱和全域性干旱。从空间分布来看,内蒙古地区整体上呈西部干旱缓解、东部干旱加剧的趋势;夏季整体干旱显著加重,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以减轻为主。按照干旱区域敏感性强弱可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西部区(I区)、中部区(II区)、东北部北区(III区)和东北部南区(IV区),其中I、II区干旱逐渐减轻,III、IV区呈偏干趋势。56 a来SPEI与PDO指数存在同相位关系,PDO指数冷相位时,内蒙古地区全区偏干,反之则偏湿。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水热状况的科学评估及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张煦庭潘学标徐琳魏培尹紫薇邵长秀
关键词:干旱气候变化降水PENMAN-MONTEITH公式
华北区域杨柳科树木春季物候期模拟
2023年
杨柳科树木是我国华北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但春季的杨柳飞絮问题既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准确预报杨柳科树木的春季物候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网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物候观测网提供的华北区域1963—2018年59个站点的4种杨柳科树木(垂柳、旱柳、加拿大杨、毛白杨)的4个春季物候期(开花始期、盛期、末期和果实或种子成熟期)观测数据,对3种基于逐日气温序列构建的春季物候过程模型(简单积温模型、温度三基点模型和冷激-三基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优选,分别对这16个基于物种-物候期的最优春季物候模型进行了外部检验。内部模拟结果表明,各模型对同一物种-物候期模拟效果相差不大,均方根误差(RMSE)介于5.5—11.6d,各模型对同一物种发生较早的物候期模拟效果相对更好。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IC)判定,上述16个基于物种-物候期的最优春季物候模型中,有11个选择简单积温模型,有5个选择冷激-三基点模型,其中,垂柳和旱柳的最优春季物候模型都选择了简单积温模型,加拿大杨的各春季物候期对2种物候模型均有选择,毛白杨的各春季物候期则全部选择了冷激-三基点模型,表明对于大多数柳属树木的春季物候期的模拟只考虑春季气温即可,而对于杨属树木的春季物候期则需考虑冷激过程的影响。研究可为华北区域乃至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的杨柳飞絮预报业务化奠定基础。
林楠徐琳卢凡青王姝纯王淼李秋月
关键词:杨柳科积温
中国温带榆树生长季节的空间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揭示植物物候空间格局形成的生态机制和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敏感性,我们利用中国温带46个站点1986~2005年的榆树展叶始期和落叶末期观测数据,通过建立基于气温的空间物候模型,模拟多年平均和逐年榆树生长季节开始和结束日期的空间格局,并对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空间外推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及逐年2~4月和9~11月平均气温的空间格局控制着多年平均及逐年榆树生长季节开始和结束日期的空间格局.各地多年平均榆树生长季节开始日期与2~4月气温的空间序列呈显著负相关,多年平均气温-物候空间模型对榆树生长季节开始日期的方差解释量为90%(p〈0.001),模拟的均方根误差为4.7 d;而生长季节结束日期与9~11月气温的空间序列呈显著正相关,模型对榆树生长季节结束日期的方差解释量为79%(p〈0.001),均方根误差为6 d.同样,各地逐年榆树生长季节开始日期与2~4月平均气温的空间序列均呈显著负相关,逐年气温-物候空间模型对榆树生长季节开始日期的方差解释量介于72%~87%之间(p〈0.001);而生长季节结束日期与9~11月平均气温的空间序列均呈显著正相关,模型对榆树生长季节结束日期的方差解释量介于48%~76%之间(p〈0.001).总体来看,逐年模型对全部建模站点生长季节开始和结束日期模拟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7.3和9 d.基于多年平均和逐年模型的生长季节开始和结束日期的空间预测精度与模型的空间模拟精度相近,说明这些模型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推能力.进一步分析显示,榆树生长季节开始日期对气温的空间响应速率在区域平均2~4月气温较高的暖年大于区域平均2~4月气温较低的冷年.这一发现表明,冬、春季的气候变暖可以提高榆树生长季节开始日期对气温空间响应的敏感性.
徐琳陈效逑
关键词:植物物候气温敏感性
我国东部北亚热带植物群落季相的时空变化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我国东部亚热带植物群落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于揭示东部季风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对盐城、武汉、合肥、屯溪1982—1996年的植物群落季相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季相阶段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1)各站多年平均变绿期、旺盛光合期和休眠期初日均有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的倾向,而多年平均季相阶段长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休眠期初日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的事实表明,树木秋季叶变色和落叶除受到气温的影响外,还可能与光照和霜等其它环境因素有关,从而使得海拔升高对秋季物候期提早的影响有所削弱,其生态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各站变绿期初日以提前为主,长度以延长为主;旺盛光合期和凋落期初日均以提前为主,长度延长与缩短参半;休眠期初日提前与推迟参半,长度以缩短为主。(3)各站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与前期平均气温多呈显著负相关,而凋落期和休眠期初日与前期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利用最佳时段气温-物候回归模型重建的1982—2006年季相阶段初日的时间序列显示,盐城、武汉和屯溪的变绿期初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盐城、合肥和武汉旺盛光合期初日也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在2002—2006年期间,各站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均表现出明显推迟的倾向,与各地该时段前期平均气温呈下降的倾向一致。(4)从北亚热带各站到温带北部的哈尔滨,平均每向北1个纬度,多年平均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分别显著推迟2.7—4.0 d和1.8—2.8 d,而长度则多呈不显著缩短的趋势;凋落期初日提前不显著,但长度显著缩短1.8—2.6 d;休眠期初日显著提前2.9—3.3 d,且长度显著延长5.8—7.0 d。总体上看,上述观测事实符合植物物候空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在生长�
陈效逑亓孝然阿杉徐琳
广东惠州黄洞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反映的近50年土壤侵蚀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在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的黄洞水库中取得沉积物柱芯,对其样品做了210Pb和137Cs比活度分析、粒度分析和孢粉及炭屑分析,并收集了这一水库邻近气象站的降水数据,计算了1960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夏季(6-9月)降水量和24小时暴雨量。利用上述210Pb和137Cs比活度分析结果建立了沉积物剖面的年代框架,结合孢粉浓度、炭屑浓度与降水量计算结果,对沉积剖面的粒度变化做出了解译,并初步推测1960-2009年间水库所在流域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研究表明,在该亚热带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的自然条件下,侵蚀作用对降水量波动和植被(尤其是乔木、灌木等木本植物)覆盖度变化的响应十分灵敏,水库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流域内土壤侵蚀相对强度的变化。
张晴华王红亚徐琳郑卓杨士雄陈效逑
关键词:沉积物土壤侵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