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波

作品数:187 被引量:1,016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6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6篇肿瘤
  • 82篇前列腺
  • 68篇腺癌
  • 67篇前列腺癌
  • 34篇预后
  • 33篇细胞
  • 31篇切除
  • 29篇阴茎
  • 25篇前列腺肿瘤
  • 25篇腺肿瘤
  • 25篇淋巴
  • 24篇切除术
  • 21篇阴茎肿瘤
  • 21篇淋巴结
  • 21篇膀胱
  • 19篇肾癌
  • 17篇细胞癌
  • 17篇激素
  • 15篇阴茎癌
  • 15篇肾细胞

机构

  • 182篇复旦大学附属...
  • 22篇复旦大学上海...
  • 7篇复旦大学
  • 3篇斯坦福大学
  • 1篇大连市友谊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上海市预防医...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阿斯利康投资...

作者

  • 187篇戴波
  • 166篇叶定伟
  • 131篇朱耀
  • 128篇张海梁
  • 96篇姚旭东
  • 96篇沈益君
  • 89篇张世林
  • 73篇朱一平
  • 61篇施国海
  • 45篇秦晓健
  • 41篇马春光
  • 34篇肖文军
  • 32篇林国文
  • 27篇瞿元元
  • 18篇常坤
  • 14篇孔蕴毅
  • 12篇王朝夫
  • 11篇顾成元
  • 11篇万方宁
  • 10篇曹达龙

传媒

  • 37篇中华泌尿外科...
  • 23篇中国癌症杂志
  • 16篇临床泌尿外科...
  • 13篇中华外科杂志
  • 13篇现代泌尿外科...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现代泌尿生殖...
  • 4篇中国男科学杂...
  • 3篇中华男科学杂...
  • 3篇国外医学(泌...
  • 2篇康复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肿瘤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抗癌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8篇2016
  • 16篇2015
  • 16篇2014
  • 20篇2013
  • 16篇2012
  • 16篇2011
  • 17篇2010
  • 12篇2009
  • 8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1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ecoy核酸在前列腺癌LNCaP细胞株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0年
目的 观察雄激素受体反应元件陷阱核酸(ARE decoy DNA)在LNCaP细胞中的致凋亡作用及下游信号通路.方法 根据ARE-Ⅰ、ARE-Ⅱ人工合成decoy核酸,进行部分和完全硫代修饰,应用凝胶阻抑分析方法检测4种decoy核酸与雄激素受体(AR)特异性结合.选择特异性结合最强decoy核酸通过LipofectinTM 2000转染细胞,MTS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结果 ARE-Ⅱdecoy转染后MTS检测细胞A值0.500±0.013(48 h),与对照decoy转染组0.750±0.055(4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核皱缩,核染色质分块,DNA电泳出现阶梯状ladder,证明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细胞内p-Akt表达明显降低(P<0.05),Akt信号通路被抑制,促进了细胞凋亡.结论 ARE-Ⅱdecoy核酸明显抑制前列腺癌LNCaP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内信号通路.
杨立峰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
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LNCAP
低剂量酮康唑治疗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 观察低剂量酮康唑治疗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关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71例CRPC患者采用低剂量酮康唑治疗的资料.酮康唑口服200 mg/次,3次/d,同时口服泼尼松5 mg/次,2次/d.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下降超过基线水平50%定义为治疗有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有效治疗的预测因子及其准确性.结果 22例(31.0%) CRPC患者低剂量酮康唑治疗有效,PSA倍增时间和基线血清睾酮与疗效正相关.PSA倍增时间≥3个月和<3个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3%和22.8%,风险比(HR)=0.149 (95% CI 0.029~0.766),P=0.023,曲线下面积(AUC)=0.707;基线血清睾酮≥0.1和<0.1 μg/L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5.6%和5.7%,HR=0.068(95% CI 0.012~0.380),P=0.002,AUC=0.749.低剂量酮康唑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12例(17.9%)、肾功能异常11例(16.4%)、乏力8例(11.9%)等.结论 低剂量酮康唑是CRPC患者一种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的内分泌治疗选项,PSA倍增时间≥3个月和基线睾酮水平≥0.1μg/L是患者取得理想疗效的预测因子.
林国文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耀朱一平施国海马春光肖文军秦晓健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酮康唑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被引量:22
2014年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6.04%,中位年龄为55岁(22~78岁),54.7%的患者为无症状性肾癌。Ⅰ型肿瘤22例(34.4%),Ⅱ型肿瘤42例(65.6%),组织学亚型与肿瘤的TNM分期、Fuhrman分级和手术方式显著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46.0个月(19~133个月),共14例(21.9%)患者死亡,其中Ⅰ型1例(4.5%),Ⅱ型13例(31.0%, P=0.018),总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5.8%。单因素分析显示,伴有临床症状、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 Ⅲ~Ⅳ级、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和肾周脂肪侵犯是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4.78,P=0.004)。结论:与国外数据相比,我国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癌的比重低,Ⅱ型肿瘤相对较常见。确诊时发生转移是影响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高明珠王进有张海梁王宏恺叶定伟张世林戴波朱耀秦晓健王朝夫
关键词:肾肿瘤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
T1 a期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与部分肾切除术后肾功能的变化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T1a期肾癌患者在根治性肾切除术( RN)和部分切除术( PN)后肾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可能造成术后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间429例T1a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N组(146例)和RN组(283例),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评估术后肾功能的变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eGFR<60 ml·min-1·1.73 m-2的因素,并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RN组的eGFR分别为(51.4±12.6)ml·min-1·1.73 m-2、(52.1±17.8)ml·min-1·1.73 m-2、(53.2±19.5)ml·min-1·1.73 m-2、(54.6±20.2)ml·min-1·1.73 m-2、(53.8±16.6)ml·min-1·1.73 m-2、(52.7±22.3)ml·min-1·1.73 m-2和(51.5±18.4)ml·min-1·1.73 m-2,PN组分别为(69.6±18.3)ml·min-1·1.73 m-2、(70.3±19.5)ml·min-1·1.73 m-2、(71.5±21.4)ml·min-1·1.73 m-2、(76.2±22.8)ml·min-1·1.73 m-2、(75.4±19.7)ml·min-1·1.73 m-2、(74.3±16.3)ml·min-1·1.73 m-2和(73.1±23.2)ml·min-1·1.73 m-2,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手术方式和年龄是T1a期肾癌患者术后出现eGFR<60 ml·min-1·1.73 m-2的主要影响因素。随访期间,PN 组复发2例(1.4%),RN 组复发4例(1.4%)。 PN 组死亡3例(2.1%),RN组死亡5例(1.8%),均为非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 T1a期肾癌患者术后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术后2~3个月内恢复至稳定水平。手术方式和年龄是术后出现 eGFR<60 ml · min-1·1.73 m-2的主要影响因素。 PN与RN的疗效相当,且能更好地保留肾功能,降低发生术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风�
顾成元张海梁戴波朱耀施国海沈益君瞿元元万方宁张桂铭叶定伟
关键词:肾肿瘤肾切除术肾小球滤过率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对淋巴结阳性阴茎癌预后评估的价值
2011年
目的探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在淋巴结阳性阴茎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Kaplan-Meier法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加以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18例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3年无复发生存率(26.7%)显著低于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P=0.001)。经多因素生存分析,阳性淋巴结数目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均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均P〈0.05)。生存曲线比较显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且阳性淋巴结数〉2个的患者预后差。结论在考虑了淋巴结阳性阴茎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影响后,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仍是其重要预后指标。
朱耀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
关键词:阴茎肿瘤淋巴结切除术淋巴转移
“偏爱”老年人的疾病——前列腺癌
2015年
载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泌尿外科学会青年委员。
戴波
关键词:前列腺癌老年人疾病偏爱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经腰部切口锐性分离根治肾癌
2007年
目的:探讨改进经腰肾癌根治术的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治愈率。方法:对310例肾癌患者选择经腰入路(11肋、12肋或11肋间)切口,显露肾区后,沿腰方肌外缘纵行切开侧锥筋膜与腰方肌筋膜的延续部,在肾周筋膜外按肾后、上、前顺序,解剖性锐性分离肾周筋膜后间隙和前间隙,分离肾上极,游离肾血管,分别结扎肾动脉和肾静脉,在肾周筋膜外将肾脏及肿瘤完整切除。结果:310例手术经过均顺利。手术时间为60~145min,平均90min;出血量30~300ml,平均50ml。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为胸膜损伤,1例为腔静脉损伤出血,2例术后4~6h肾窝慢性出血休克,均经修补和再手术好转;281例(91%)患者得到随访1~36个月,无一例肾窝复发。结论:经腰切口,在肾癌根治术中,按解剖层次锐性分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术式。
姚旭东叶定伟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耀施国海朱一平
关键词:肾肿瘤肾癌根治术
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或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一线治疗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和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一线治疗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共入组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62例,按照1:1随机平行分配人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组(A组)和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组(B组)。A组化疗方案:米托蒽醌12mg/m2,静脉滴注30min,第1天;泼尼松5mg,第1天开始每天2次口服。B组化疗方案: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60min,第1天;泼尼松5mg,第1天开始每天2次口服。两组均以21d为1个周期,最多10个周期。使用t检验、X2检验Fisher检验及Log—rank比较A、B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反应率和反应维持时间,肿瘤病灶缓解率(ORR)以及所有用药患者的安全性。结果除1例入组后未用药外,实际治疗61例,其中A组31例,中位接受化疗4个疗程(1—10个疗程);B组30例,中位接受化疗7个疗程(2—10个疗程)。2组患者PSA反应率分别为45.2%、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PSA反应维持时间分别为121d(20~323d)和168d(42~4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ORR分别为15.0%(3/20)和10.3(3/2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A组死亡2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11d(95%CI:357~665d),B组死亡1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33d(95%CI:634~1032d),2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P=0.040)。A组患者血小板降低发生率高于B组(x2=5.60,P=0.018),B组患者恶心呕吐(X2=4.32,P=0.038)、腹泻(Fisher精确检验,P=0.024)、乏力(x2=5.90,P=0.015)和脱发(x2=5.42,P=0.020)发生率均高于A组。结论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较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能显著延长中国人群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总生存时间,提高PSA的反应率。
沈益君卞晓洁谢湖阳朱耀张海梁戴波张世林姚旭东叶定伟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紫杉烷类泼尼松米托蒽醌幸存
初诊前列腺癌骨扫描的必要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建立用于预测中国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风险的回归树模型,以减少不必要的骨扫描。方法在2005至201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的501例初诊前列腺癌中采用分类及回归树(CART)分析建立Fudan回归树模型,同时验证Briganti回归树模型,并比较两个模型在曲线下面积(AUC)及临床应用价值上的优劣性。结果本组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5%(138/501)。Fudan回归树模型、Briganti回归树模型及单以骨转移相关症状(SRE)为标准预测骨转移的准确度分别为0.813、0.691及0.645,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决策阈值概率取值范围为(24.2%,36.8%)时,Fudan回归树模型具有更低的漏诊率及骨扫描过度检查率。结论Fudan回归树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同时能减少中国初诊前列腺癌不必要的骨扫描。
周家权朱耀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叶定伟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转移统计学放射性核素显像
影响多西他赛化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背景与目的:影响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多西他赛化疗预后的因素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多西他赛化疗的mCRP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11年9月在本院接受多西他赛化疗的115例mCRPC患者资料。115例患者均有骨和(或)内脏转移,接受多西他赛化疗1~16个疗程,平均6个疗程,中位随访时间45(2~74)个月。对可能影响OS的因素:确诊年龄、PSA值、Gleason评分,化疗时年龄、基线PSA值、基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基线白蛋白浓度、基线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基线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骨和(或)内脏转移情况、ECOG评分、化疗周期数及激素敏感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函数分析运用Kapian-Meier法,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至随访截止日期,115例患者中87例死亡,28例生存。全组患者中位OS为(17.0±1.9)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中,化疗前基线PSA值、基线Hb浓度、ECOG评分、化疗周期数及激素敏感时间与mCRPC患者多西他赛化疗后OS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Hb<110 g/L和Hb≥110 g/L的患者OS分别为(12.0±2.2)个月和(20.0±2.3)个月,化疗周期数<6和化疗周期数≥6的患者OS分别为(12.0±1.2)个月和(24.0±5.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多西他赛化疗的mCRPC患者,化疗前基线Hb浓度及化疗周期数是影响化疗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瞿元元戴波孔蕴毅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张海梁马春光
关键词:预后多西他赛血红蛋白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