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竹

作品数:15 被引量:317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盆地
  • 6篇四川盆地
  • 5篇地质
  • 4篇滑脱层
  • 3篇背斜
  • 3篇冲断带
  • 2篇大油气田
  • 2篇地层
  • 2篇地质结构
  • 2篇油气
  • 2篇油气田
  • 2篇运动学
  • 2篇生长地层
  • 2篇年代学
  • 2篇气田
  • 2篇陆内
  • 2篇几何学
  • 2篇构造楔
  • 2篇白垩系
  • 2篇不整合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15篇文竹
  • 13篇何登发
  • 6篇李英强
  • 4篇梅庆华
  • 3篇樊春
  • 2篇李涤
  • 1篇李德生
  • 1篇孙衍鹏
  • 1篇张国伟
  • 1篇王兆明
  • 1篇鲁人齐
  • 1篇孟征
  • 1篇赵路子
  • 1篇高金尉
  • 1篇何金有
  • 1篇何娟
  • 1篇李皎
  • 1篇贺鸿冰
  • 1篇杜鹏
  • 1篇马德龙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对大油气田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蒸发岩广泛发育于全球各含油气盆地之中,其发育分布特征与世界大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全球气候条件、海平面相对变化以及各类型盆地进行研究,分析了蒸发岩的发育特征,盆地内部的限制性洼地、相对停滞的水体以及干旱炎热的气候等共同制约着蒸发岩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对蒸发岩封盖能力、热导率以及非能干性的研究,结合东西伯利亚、坎波斯以及扎格罗斯等盆地中大油气田实例,分析了蒸发岩层对大油气田形成的影响。蒸发岩的致密性作为盖层有效地封盖了下伏油气,其热导率又有利于保持温度均衡,使得有机质能够更为彻底地转化;蒸发岩的非能干性使其易于发生滑脱变形,导致上覆储集层裂缝系统发育,极大地改善了其储集性能;蒸发岩强烈变形还可以形成盐构造,为油气聚集形成新的圈闭;蒸发岩的发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制约着全球大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与蒸发岩有关的大油气田。
文竹何登发童晓光
关键词:蒸发岩油气田
四川盆地大巴山冲断带西段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文竹何登发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大两会背斜构造几何学与成因机制的研究
米仓山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米仓山北部邻近东西向的秦岭构造带,东侧紧邻大巴山弧形推覆构造带,西侧紧邻松潘-甘孜造山带和北东向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米仓山构造系统受三大构造系统的共同控制。米仓山所处构造位置独特性与其本身地...
文竹
关键词:滑脱层磁性地层学不整合面生长地层
文献传递
米苍山东河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上扬子北部陆内俯冲机制的约束被引量:6
2013年
米苍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受秦岭造山带由北向南挤压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复杂,深入研究米苍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对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米苍山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对地表产状进行详细观测,建立了米苍山地区东河地表地质大剖面,并且利用等倾角区划与轴面分析,对东河剖面进行构造解析,建立了米苍山造山带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构造楔模型分析了米苍山扇形隆升机制,通过不整合面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米苍山构造变形时间进行了研究。米苍山南缘基底发育4个构造楔,是影响米苍山南部地层抬升的主要原因,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底部滑脱层为元古界变质岩,前缘单斜带由嘉陵江—雷口坡组膏岩层作为滑脱层产生的反冲断层控制,寒武系滑脱层与震旦系滑脱层共同影响了大两会背斜的形成,而米苍山北缘则发育单个构造楔,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元古界变质岩为底部滑脱层;通过对米苍山地区不整合面研究,米苍山造山带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两次大规模的隆升。因此,米苍山前表现为多期次多层滑脱的构造特征。
文竹何登发樊春李英强孙衍鹏贺鸿冰
关键词:滑脱层构造楔不整合面
温宿北—野云沟断裂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塔北隆起的成因机制被引量:20
2011年
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构造变形是探究板块内部变形行为与大陆流变构造学的理想场所,断裂研究则是其主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新的地球物理与钻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其北部边界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开展研究。分析表明,温宿北—野云沟断裂系在重磁场与反射地震剖面上具有清楚的反映,为塔北隆起的北部边界断裂,长达600 km,自西向东由温宿北断裂、温巴什断裂和野云沟断裂三段构成。该断裂系是在早奥陶世末沿基底软弱带自南向北逆冲形成的大型断层相关褶皱带基础上在前翼发生突破而形成的,加里东末期形成雏形,二叠纪末期,受南天山洋关闭的影响由北向南的强烈挤压形成自北而南的逆冲构造系统。该逆冲系统迁就原加里东期的滑脱面发育,并对原来的逆冲系统进行叠加、改造,形成一系列小断块叠加的大型背冲断裂系统,使得该断裂带基本定型。喜马拉雅期塔北隆起轴部发育张扭性断裂构造系统,该断裂系遭受左旋压扭,断裂的活动时序自东向西趋晚,具有长期演化、多期发育、继承、叠加与复合的特征。活动强度呈古生代强烈、中生代—新生代早期弱化、新生代晚期趋强的"强-弱-强"的演化趋势,在横向上呈西段强烈、东段略弱的特征。其成因主要与早奥陶世末期北昆仑洋关闭、二叠纪末期南天山洋关闭、古近纪新特提斯洋关闭引起的周缘地体与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相关,表现出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对板内变形的强烈影响。该断裂系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研究其成因与演化有助于该带油气勘探的拓展,例如西秋断裂带的油气发现。
何登发孙方原何金有文竹何娟宋正云
关键词:运动学塔北隆起塔里木盆地
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与构造模型被引量:2
2016年
通南巴背斜发育于四川盆地东北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构造叠合部位,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米仓山与大巴山的联合影响,然而目前其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认识尚且不清楚,精细研究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对于揭示背斜成因机制以及认识陆内构造变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覆盖通南巴背斜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复原等方法,精细刻画出通南巴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并建立构造模型,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通南巴背斜总体具有“东西分段、上下分层、早晚期构造叠加”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受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以及前震旦系滑脱层,通南巴背斜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表现为多层滑脱变形特征,其中,中部构造层变形强度最大;2)深部(前震旦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通南巴背斜,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以及分段性背斜高点差异;3)位移沿楔端点向前传递过程中,受到川中刚性基底的阻挡,背斜前翼旋转,形成次级褶皱调节断层;4)通南巴背斜晚期受大巴山向西南推覆挤压的叠加作用,表现为中部构造层在东北段发育一系列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并导致嘉陵江组以上地层被动变形褶皱。
陈龙博何登发文竹梅庆华李英强
关键词:几何学运动学构造楔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14年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高金尉何登发童晓光王兆明文竹杜鹏李涤刘政马德龙
关键词:大油气田白垩系侏罗系
四川盆地东部-鄂西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邻区的差异性:以普光-涟源构造地质大剖面为例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最大以及气田发现数最多的盆地,迄今为止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为35个,其中包括:威远气田,普光气田,元坝气田等,而且对于四川盆地中页岩气勘探的前景也非常可观,但是由于四川盆地复杂...
文竹何登发
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54
2013年
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编制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图,并探讨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整体来看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向东至台地边缘—斜坡沉积泥质岩,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各相带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上震旦统灯影组一段 ( 简称灯一段) 沉积时期—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 灯二段沉积时期末—灯三段沉积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 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灯二、灯四段沉积时期末受桐湾运动两期抬升的影响,川中部分地区形成岩溶不整合面,盆地西部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及邻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李英强何登发文竹
关键词:古地理灯影组晚震旦世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7年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束米仓山中三叠世以来陆内变形时间,亦对区域构造变形时序以及米仓山基底冲断变形特征有指示意义。本文以两条地质剖面为基础,刻画出背斜南翼中-上侏罗统旋转生长地层特征,表明地层发生褶皱的启动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并且通过长剖面解释,认为米仓山基底发育楔入冲断构造,楔端点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扩展传递导致了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的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显示,通南巴背斜分别于晚白垩世早期(95~90 Ma)和新生代中晚期(~24 Ma)开始快速隆升剥蚀,隆升速率分别为0.06~0.085 mm/a和0.133 mm/a左右。通过汇总区域低温热年代学样品点,分区建立构造变形时空序列,得出川东北地区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以及始新世-中新世分别发生一次米仓山由北向南的构造扩展以及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构造叠加作用。
陈龙博何登发王贝李英强梅庆华文竹
关键词:生长地层低温热年代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