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额肌瓣悬吊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儿童额肌瓣悬吊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行额肌瓣悬吊术的122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并发症19只眼,发生率为13.67%,其中矫正不足5只眼(3.6%),倒睫5只眼(3.6%),角膜上皮脱落2只眼(1.44%),缝线滑脱1只眼(0.72%),矫正过度1只眼(0.72%),眉额区血肿3只眼(2.15%),上穹窿结膜脱出1只眼(0.72%),角膜溃疡1只眼(0.72%).结论 儿童额肌瓣悬吊术受手术者临床经验及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影响手术效果,但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精心的操作、术后细心地观察和处理,并发症是能够预防和避免的. 张莉 吕秀芳 方旺 李雯霖 吴进关键词:额肌瓣悬吊术 并发症 新型泪道探通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疗效观察 张莉 刘喜花 何莉 吕秀芳 方旺 陈凌燕普拉洛芬联合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联合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总共收集过敏性结膜炎儿童患者168例,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均为84例。对照组应用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学炎症指标(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组胺和免疫球蛋白E)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组胺和免疫球蛋白E等血清学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采用普拉洛芬联合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能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方旺 吕秀芳 陈凌燕关键词:普拉洛芬 疗效 儿童白内障手术及术后视力康复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疗效及术后视力康复.方法 观察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手术的45例(76只眼)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33例(64只眼),双眼白内障患儿同时手术,其中28例(58只眼)2岁以后再次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例(9只眼);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例(3只眼).对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远期视力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4~55个月,平均34.5月.结果 33例矫正视力在0.3以上,手术脱残率73.3%,5例矫正视力在0.05~0.3,手术脱肓率84.4%,2例矫正视力在0.05以下.5例患儿因年龄小不能合作检查视力,但能追随光亮或注视目标.后发障发生率为6.58%,双眼同时手术与同期单眼手术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措施,儿童白内障双眼同时手术是安全的.坚持弱视训练是儿童白内障术后获得良好视力,重建视功能的关键. 李雯霖 张莉 肖诗艺 吕秀芳 张越骊 钟晖 王莉 吴进 陈凌燕 方旺关键词:儿童白内障 手术 视功能 儿童近视与IGF1及IGFBP-3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及近视儿童血清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结合蛋白-3(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的浓度,研究它们对儿童眼球发育的调控及该调控作用对儿童近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近视组:随机选择我院眼科门诊的5~14岁近视眼儿童60例120眼;对照组: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60例120眼。通过常规眼部检查及散瞳检影验光。按近视程度分为轻度近视,-3.00D以下;中度近视,-3.00~-6.00D;高度近视,-6.00D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IGFBP-3的浓度。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近视组和对照组的特征差异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近视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两组资料特征差异(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近视组眼轴长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视组血清IGF1,IGFBP-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近视程度越高,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也越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IGF1,IGFBP-3浓度与近视程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呈正相关(P<0.01),而与身高、体质量、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血清IGF1,IGFBP-3浓度对儿童眼球发育起着调控作用,而该调控与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IGF1的生物活性受IGFBP-3的调节。 吕秀芳 张莉 杨浩江 李雯霖 王莉 方旺 陈凌燕 钟晖 吴进关键词: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结合蛋白-3 儿童 近视 少年儿童近视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环境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近视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环境因素研究,为制订预防近视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眼科就诊或体检的少年儿童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和散瞳验光,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同时通过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近视的相关环境因素。结果构成情况:3 771例学生中,女性1 793人(47.55%),男性1 978人(52.45)%;幼儿园学生占9.33%,小学生占27.82%,初中学生占45.35%,高中学生占17.50%。近视发病情况:3 771例学生中,经散瞳验光确诊近视患者2 232例(近视率为59.19%),其中女性为1 041人(58.06%),男性为1 191人(60.21%),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χ2=10.58,P=0.479)。各学习阶段近视人数和近视率分别为:幼儿园学生93名(26.42%);小学生445名(42.42%);初中生1 179名(68.95%);高中生515名(78.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平均每天近距用眼时间过长,平均每天看电脑时间长,看书不能保持一尺距离是导致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而室外活动时间长是学生视力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随着年龄增加,近视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度也在逐渐增加。全社会要提高对儿童及青少年学生眼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大防治近视眼的宣传力度。要把减少学生近距用眼和看电脑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注意读写姿势等作为预防近视的重点工作。 方旺 杨贤增 张莉 李雯霖 钟晖 陈凌燕关键词:儿童 青少年 近视 环境因素 FK506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钟晖 方旺 陈凌燕儿童重症眼眶蜂窝织炎病因分析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眶蜂窝组织炎的致病因素。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53例(53只眼)儿童重症眼眶蜂窝织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儿童重症眼眶蜂窝织炎好发于5月及11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9.2±3.9)×109/L和(54.2±6.1)mg/L;血培养、脓液或分泌物均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致病菌;鼻窦炎(52.8%)和上呼吸道感染(26.4%)是儿童重症眼眶蜂窝织炎的最主要致病原因。结论了解儿童重症眼眶蜂窝织炎的常见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该病的疗效及预后。 钟晖 陈凌燕 方旺 张莉 王莉 肖诗艺关键词:儿童 眼眶蜂窝织炎 准分子激光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分析(英文) 2011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术后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选取准分子激光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10例(11眼),着重分析11眼的视网膜脱离特点,处理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视网膜脱离以多发裂孔(73%)和巨大裂孔(27%)为显著特征。所有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其中3例联合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术。术后1mo取出硅油。9例患者视网膜均在首次手术中复位。术后发生LASIK角膜瓣脱离1例和角膜上皮下混浊1例。结论: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在随访中应密切观察,必要时散瞳检查,准分子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中,巩膜扣带术是必要的,术中要注意保护角膜组织。 陈凌燕 吕林 李永浩 李石毅 钟辉 方旺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儿童近视眼脉络膜厚度中的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儿童近视眼与正常眼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探讨脉络膜厚度与儿童近视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该院眼科就诊的160例近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高度近视组26例、中度近视组76例和轻度近视组58例。采用频域OCT技术EDI模式测量黄斑区不同位置的脉络膜厚度值,比较不同部位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影响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儿童各近视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厚度,其中高度近视组(183.7±25.1)μm与中度近视组(234.5±19.2)μm、轻度近视组(316.2±10.8)μm、正常组(347.7±1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脉络膜以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000μm(T1)处最厚,分别为(280.3±14.6)μm和(228.5±18.2)μm,其次是黄斑中心凹(F)处,分别为(234.5±19.2)μm和(183.7±25.1)μm,距黄斑中心凹鼻侧3000μm(N3)处最薄,分别为(145.6±21.9)μm和(105.8±16.1)μm,T1处与N3处脉络膜厚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近视组,脉络膜以黄斑中心凹(F)处最厚,分别为(347.7±12.3)μm和(316.2±10.8)μm,其次是T1处,分别为(310.3±18.8)μm和(300.3±9.8)μm,N3处最薄,分别为(181.2±24.6)μm和(164.3±29.5)μm,F处与N3处脉络膜厚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绝对值呈负相关(r=-0.430,P<0.001)。结论儿童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儿童近视眼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解剖位置差异。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的厚度与屈光度绝对值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眼压无明确相关性。 方旺 钟晖 何莉关键词:儿童 近视 脉络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