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静

作品数:29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内镜
  • 5篇幽门螺
  • 5篇幽门螺杆菌
  • 5篇螺杆菌
  • 4篇黏膜
  • 4篇结肠
  • 3篇血清
  • 3篇三联疗法
  • 3篇胃癌
  • 3篇胃肠
  • 3篇消化道
  • 3篇消化道出血
  • 3篇溃疡
  • 3篇奥美拉唑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炎症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 2篇三联活菌

机构

  • 22篇九江市第一人...
  • 8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28篇易静
  • 10篇赵静
  • 6篇李弼民
  • 3篇孙辉
  • 3篇谢勇
  • 3篇吕农华
  • 3篇黄健
  • 3篇朱萱
  • 3篇吕婧
  • 2篇李美霞
  • 2篇王缨
  • 2篇陈江
  • 2篇刘琴
  • 2篇李翠红
  • 1篇王联群
  • 1篇丁斌
  • 1篇魏桂花
  • 1篇张莉
  • 1篇彭春艳
  • 1篇赵可

传媒

  • 6篇中国医学创新
  • 5篇江西医药
  • 3篇抗感染药学
  • 3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波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疣状胃炎11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胃镜下对所有疣状病变进行高频电凝疗法,术后予HP药物根除治疗;对照组只予HP药物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疣状病变治疗效果,12周时疣状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HP根治率无明显差异,4周和12周疣状病变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内镜下微波结合抗HP治疗疣状胃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是治疗疣状胃炎理想的方法。
易静李美霞赵静孙辉刘琴
关键词:内镜微波抗幽门螺杆菌疣状胃炎
某院2016年——2018年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2016年-2018年医院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用其趋势,为促进医院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6年-2018年间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和分析其药物的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2016年-2018年间医院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使用频数居首位的药物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因其抑制胃酸分泌效果佳且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医院临床医生的青睐;其次是使用频数较高的为胃肠动力药。结论:医院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但仍有待进一步的规范,需完善及加强对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管理。
赵静易静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使用
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分级及GAS、MOT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分级及血浆胃动素(MOT)、血清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5月-2019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雷贝拉唑治疗,试验组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内镜分级、MOT和GAS水平、用药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试验组治疗后内镜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MOT、GAS水平分别为(335.38±41.18)pg/mL、(173.30±21.48)ng/L,均高于对照组的(290.48±33.45)pg/mL、(130.24±20.0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使用康复新液、雷贝拉唑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内镜分级,提高MOT、GAS水平,安全性较高。
赵静易静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雷贝拉唑康复新液内镜分级
10例青年大肠癌误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电子结肠镜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大肠癌,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右下腹痛的6例误诊为阑尾炎,1例误诊为慢性胃炎,1例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误诊为痔疮。结论青年人大肠癌误诊率高,临床上对不典型腹痛及大便习惯或形状改变者需高度排外此病。
喻枝红邓凤珍易静全小梅付影婷
关键词:青年大肠癌误诊
核转录因子NF-κB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易静李弼民
关键词:胃癌细胞凋亡
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术联合奥美拉唑、血凝酶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术联合奥美拉唑、血凝酶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本院消化科符合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且无内镜禁忌证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血凝酶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术联合奥美拉唑、血凝酶治疗。比较两组48 h内即刻止血情况、72 h内再出血情况、外科手术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远期复发率(6个月)。结果:观察组48 h内即刻止血情况、72 h内再出血情况、外科手术率、远期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术联合奥美拉唑、血凝酶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能显著止血且降低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易静吕婧段志刚詹云凯伍沁芳龚锦文
关键词:内镜奥美拉唑血凝酶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EUS联合ESD治疗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并发出血、穿孔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EUS对于胃肠道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并发出血、穿孔风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EUS检查诊断为胃肠道隆起性病变行ESD的患者180例。根据并发症情况分为术中出血及未出血组;术后穿孔及未穿孔组;比较各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病理类型等,得出相关风险因素,同时统计病变完整切除率及追加外科手术等。结果⑴EUS诊断胃肠道隆起性病变的符合率为72.2%(130/180)。⑵EUS联合ESD治疗胃肠道隆起性病变的完整切除率为91.1%(164/180)。⑶术中出血率为4.4%(8/180),均为少量渗血,内镜干预后成功止血。⑷术后穿孔率为1.1%(2/180),外科手术后穿孔成功闭合。结论⑴EUS诊断胃肠道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较高。⑵ESD术中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是病变浸润深度(非固有肌层)及病理类型(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但均非独立危险因素。⑶ESD术后穿孔的风险因素是病变部位(结肠)。
易静胡友文黄健龚锦文詹云凯
关键词:EUSESD出血穿孔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对患者血清hs-CRP、ESR、PLT、D-二聚体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和D-二聚体(D-dimer,D-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本院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炎性指标(hs-CRP、ESR)及血液流变学指标(PLT、D-D)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肠黏膜炎症反应,改善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赵静易静
关键词: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炎性指标高凝状态
NF-κB p65反义寡核苷酸对TNBS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炎症和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核因子(NF)-κBp65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实验性结肠炎裸鼠(BALB/c)结肠炎症、外周血T细胞及其T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造模,并将造模型成功的40只BALB/c小鼠均分为模型对照组(UC组)和NF-κBp65反义寡核苷酸组(ASODN组)、错义寡核苷酸组(MSODN组);另设正常对照组(NC组)。于造模后24h对ASODN组、MSODN组小鼠分别进行ASODN、MSODN灌肠治疗。灌肠后第7天处死小鼠,收集结肠组织进行病理评分,收集外周血于流式细胞仪进行T细胞及其亚群测定。结果ASODN组小鼠的结肠炎症评分较UC组和MSODN组明显改善[(5.26±0.88)vs.(10.32±1.25)和(10.40±1.28)](P<0.05),但仍高于NC组的(1.95±0.50)(P<0.05)。(2)ASODN组小鼠T淋巴细胞、Th细胞百分比值、Th/Ts比值较UC组、MSODN组明显升高(P<0.01),Ts细胞百分比则有降低(P<0.05)。结论TNBS能损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NF-κBp65 ASODN能修复并建立新的免疫平衡,改善结肠炎症。
王缨李弼民易静张莉
关键词:P65结肠炎三硝基苯磺酸
miR-71通过IL-23/Th17信号通路对人胃早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mi R⁃71表达通过IL⁃23/Th17信号通路对人胃早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抽取我院胃早癌患者的血清作为胃癌组和健康者的血清作为对照组组,采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测定血清中miR⁃71的mRNA表达;采用HE染色法检测人胃早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并依据浸润情况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人胃早癌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和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miR⁃71表达对IL⁃23/Th17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胃癌组TEMⅠ期和TEMⅡ期患者血清miR⁃71的mRNA表达相较对照组组极显著下调(P<0.01)。在癌巢中央、癌巢周边和远离癌巢处均可见肿瘤免疫细胞分布,根据免疫细胞不同浸润深度分为T1⁃T4级,发现胃癌患者的miR⁃71血清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分级呈负相关趋势。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分布于癌内、癌周和远处,且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数目:癌周>远处>癌内。TEMⅠ期组和TEMⅡ期组JAK⁃2和IL⁃23R蛋白表达水平相较对照组组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miR⁃71血清表达水平与人胃早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深度呈负相关,而其机制与激活IL⁃23/Th17信号通路有关,有望作为胃早癌的生物分子诊断标志物。
易静龚锦文赵静詹云凯段志刚吕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