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男

作品数:12 被引量:134H指数:5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脂肪
  • 4篇脂肪肝
  • 3篇蛋白
  • 3篇预后
  • 3篇溃疡
  • 2篇代谢
  • 2篇代谢综合
  • 2篇代谢综合征
  • 2篇豆状核
  • 2篇豆状核变性
  • 2篇血清
  • 2篇铜蓝
  • 2篇铜蓝蛋白
  • 2篇综合征
  • 2篇误诊
  • 2篇相关危险因素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机构

  • 7篇辽宁省人民医...
  • 6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曹男
  • 5篇林连捷
  • 5篇郑长青
  • 5篇王东旭
  • 4篇林艳
  • 4篇李昶
  • 2篇丁楠楠
  • 1篇金玉
  • 1篇李红菊
  • 1篇金一鸣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烧伤创疡...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 5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醋酸奥曲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胃溃疡合并失血性休克疗效对比
2023年
目的 对比分析醋酸奥曲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胃溃疡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胃溃疡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给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予以静脉滴注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联合皮下注射注射用醋酸奥曲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静脉滴注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联合持续静脉泵注注射用醋酸奥曲肽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胃液pH值、止血时间、输血量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胃液pH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037、14.956,P均<0.001)。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及输血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0.445、0.373,P=0.657、0.710)。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无明显差异(χ^(2)=0.549,P=0.459)。结论 皮下注射与持续静脉泵注注射用醋酸奥曲肽治疗胃溃疡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止血效果虽相当,但皮下注射更有利于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与胃液pH值。
马智李昶曹男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醋酸奥曲肽胃溃疡失血性休克
丹皮酚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丹皮酚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组、丹皮酚低剂量组和丹皮酚高剂量组,每组10只。测量结肠长度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及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TUNEL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 4,PDE4)和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蛋白表达。结果丹皮酚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缩短,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改善结肠组织形态,降低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抑制结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结肠组织PDE4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结肠组织cAMP含量和PKA蛋白表达水平。结论丹皮酚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DE4/cAMP/PKA通路有关。
曹男马智李昶林连捷
关键词:丹皮酚溃疡性结肠炎磷酸二酯酶4环腺苷酸蛋白激酶A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132例作为UC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UC组肠黏膜内NF-κB、TNF-α、ICAM-1的表达水平,评估治疗1个月后的肠黏膜愈合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UC组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组中重度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轻度及中度患者,肠黏膜内NF-κB、TNF-α、ICAM-1的表达水平高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0.05);UC组中维生素D缺乏患者肠黏膜内NF-κB、TNF-α、ICAM-1的表达水平高于维生素D正常及不足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肠黏膜愈合率低于维生素D正常及不足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维生素D对UC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结论 UC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肠黏膜内炎症基因表达升高及治疗预后不佳有关。
曹男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D炎症反应
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鉴别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生化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检出的脂肪肝430例,对53例酒精性脂肪肝和37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功能、血常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异常率及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甘油三酯异常率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对于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及血小板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酸、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鉴别诊断意义。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
关键词:脂肪肝
血清miR-122、miR-33a水平在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意义及其对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miR-122、miR-33a水平在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意义,并分析二者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接受TACE治疗的80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2个周期后至少随访1个月,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统计两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治疗前血清miR-122、miR-33a水平对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结果80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不良35例,预后不良率为43.7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血清甲胎蛋白(AFP)、miR-122、miR-33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血清miR-122、miR-33a水平过表达可能是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预后不良的保护因子(OR=0.023、0.494,P<0.05),血清AFP过表达可能是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045,P<0.05);治疗前血清miR-122、miR-33a水平预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预后不良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80,预测价值均较为理想,且以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结论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血清miR-122、miR-33a水平异常低表达对TACE治疗预后不良具有一定影响。
马智曹男李昶
关键词:MIR-122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预后
老年食管癌患者血清miR-451、miR-21表达水平及其对新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
2023年
目的分析血清miR-451、miR-21与老年食管癌(EC)患者新辅助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7例老年E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的TP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预后,其中病灶稳定和进展者为预后不良组,病灶全部缓解和部分缓解者为预后良好组。新辅助化疗前检测血清miR-451、miR-21水平,采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预后情况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451、miR-21对老年EC患者新辅助化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17例老年EC患者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43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TNM分期Ⅲ期比例、淋巴结转移比例及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miR-451、miR-2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高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血清CEA、SCC、miR-451、miR-21是老年EC患者新辅助化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miR-451、miR-2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老年EC患者新辅助化疗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老年EC患者新辅助化疗预后不良可能受miR-451、miR-21升高影响。
李昶李红菊曹男马智何瑛珊
关键词:食管癌新辅助化疗预后MIR-21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0年4月收治的44例首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病程、首发症状、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15.4±12.4)岁,平均病程为18.4个月;肝病型占70%(31/44),神经型占18%(8/44),其他型占11%(5/44);角膜色素环(K-F)检查阳性率为91%(20/22),血清铜蓝蛋白异常率为93%(40/43),尿铜异常率为85%(23/27),肝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腹部超声及颅脑MRI可提示肝功能损伤及脑损伤;本病误诊率为66%(29/44)。结论对可疑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应及时行K-F环、血清铜蓝蛋白、腹部超声及颅脑MRI等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王东旭林连捷郑长青林艳曹男丁楠楠金一鸣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K-F环铜蓝蛋白误诊
沈阳市成年居民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了解沈阳市成年居民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08/2011-11于我院体检的人员1100例,内容涉及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采用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规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统计被纳入对象的脂肪肝患病情况,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沈阳市居民脂肪肝的患病率41.64%,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5.15%vs37.45%,x2=6.557,P<0.05),研究发现41-50岁仍然是此病发病的高峰年龄段(47.92%),但21-30岁、31-40岁脂肪肝的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分别占33.33%,46.25%.对比市内5区与大东区、于洪区、浑南新区及苏家屯区等地区的脂肪肝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x2=0.336,P>0.05).分析研究对象职业分布显示工人、公务员、普通职员脂肪肝发病率较高(x2=72.38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尿酸(uric acid,U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肝脏酶学指标,包括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 ltranspeptidase,γ-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均P<0.001).研究脂肪肝与BMI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脂肪肝所占的比例呈明显增高趋势(x2=285.521,P<0.00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男)、BMI、SBP、DBP、UA、ApoB、LDL-C、TG、FPG等9项指标与脂肪肝发病明显相关.结论:沈阳市居民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其中以中年人居多,并与性别、超体质量、肥胖、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密切相关.
林连捷曹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金玉
关键词:脂肪肝流行病学
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99
2013年
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具有完整资料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 067例,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067例体检者中,超声诊断出脂肪肝430例(40.30%),其中男274例(47.65%),女156例(31.71%),二者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18,P<0.01);月收入≥3 000元者检出脂肪肝263例(47.05%,263/559),<3 000元检出脂肪肝167例(32.87%,167/508),二者检出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5,P<0.01)。不同职业者脂肪肝的检出率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0,P<0.05)。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在喜肥食、吸烟、慢性饮酒、经常锻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超重、肥胖、糖代谢紊乱、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脂肪肝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等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则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男性)、体质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尿酸、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12项指标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结论吸烟、饮酒、喜肥食、缺少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超重、肥胖、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都增加了脂肪肝的患病风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
关键词: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93例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导本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01/2010-04于我院首诊的93例以肝病为首发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4-49岁;确诊前平均病程17.48mo;首发症状依次为黄疸(47.31%),乏力(39.78%),恶心呕吐(37.63%);临床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角膜K-F环阳性率91.67%,尿铜异常率84.48%,血清铜蓝蛋白异常率81.40%,肝功及凝血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肝胆脾超声异常率97.37%;首诊误诊率达61.29%.结论:对可疑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病患者应及时行K-F环、血清铜蓝蛋白、24h尿铜、肝胆脾超声等检查,早期进行诊治,减少误诊,改善预后.
林连捷王东旭郑长青曹男丁楠楠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K-F环铜蓝蛋白误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