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琳

作品数:2 被引量:23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锈菌
  • 2篇条锈菌
  • 2篇小麦
  • 2篇小麦条锈菌
  • 1篇酶系
  • 1篇克隆
  • 1篇活性
  • 1篇活性氧
  • 1篇基因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表达分析
  • 1篇基因克隆
  • 1篇几丁质
  • 1篇几丁质合成酶
  • 1篇合成酶
  • 1篇保护酶
  • 1篇保护酶系

机构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陕西省农业分...

作者

  • 2篇康振生
  • 2篇黄丽丽
  • 2篇朱琳
  • 1篇梁晓飞
  • 1篇张晓羽
  • 1篇王晓杰
  • 1篇冯浩
  • 1篇王晨芳
  • 1篇韩青梅
  • 1篇刘博
  • 1篇张宏昌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麦-条锈菌互作过程中活性氧及保护酶系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对条锈菌与小麦不同互作体系中组织学特征、活性氧产生及其相关酶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组织学观察表明:非亲和组合相对于亲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减少,寄主细胞在接种后18h左右出现过敏性坏死。生化测定结果表明:在非亲和组合中,O2-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均高于亲和组合,且O2-产生速率在接种后12h达到一个峰值,H2O2的含量在接种后20和72h出现2个高峰。而在亲和组合中,O2-产生速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相似,H2O2的含量虽然高于对照,但却普遍低于非亲和组合;SOD在亲和组合中的活性总体上要高于非亲和组合;接种24h后,CAT在2种组合中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在接种后36和48h时,亲和组合中的CAT活性高于非亲和组合,而在接种60h后又开始低于非亲和组合;POD活性在接种24h后均明显升高,但亲和组合中POD活性增幅大;MDA在非亲和组合中于接种后72h含量明显上升。结果表明,亲和与非亲和组合中条锈菌扩展、活性氧的产生及相关酶活变化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小麦抗锈性的表达可能有密切联系。
王晨芳黄丽丽张宏昌韩青梅朱琳冯浩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小麦条锈菌活性氧保护酶
小麦条锈菌Ⅱ类几丁质合成酶基因PstChsⅡ的克隆及表达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克隆小麦条锈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PstChsⅡ,分析其在小麦条锈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PstChsⅡ的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利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基因在孢子、芽管以及不同侵染时间的表达水平。【结果】PstChsⅡ基因(GenBank登录号GQ329851)编码区存在15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长2727bp,编码908个氨基酸。PstChsⅡ蛋白C端含有7个跨膜螺旋区,N端含多个保守结构域和"QXRRW"、"GXGPL"、"DXD"等motifs,蛋白序列与小麦杆锈菌的PgtChsⅡ相似性达9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stChsⅡ属于Ⅱ类Chs蛋白亚家族,与担子菌亚门真菌同源序列的相似度高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基因在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时期明显上调(约10倍),而在其他发育阶段表达基本恒定。【结论】PstChsⅡ可能参与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时芽管细胞壁的合成;PstChsⅡ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专性寄生生活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梁晓飞刘博朱琳张晓羽王晓杰黄丽丽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