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荣

作品数:13 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退耕
  • 8篇退耕还林
  • 4篇生态
  • 4篇水分
  • 3篇林地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叶面积指数
  • 2篇生态功能
  • 2篇生态效益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水分生产
  • 2篇水分生产潜力
  • 2篇土壤
  • 2篇退耕地
  • 2篇退耕还林地
  • 2篇退耕还林工程
  • 2篇评价指标
  • 2篇人工林

机构

  • 1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北京市水土保...
  • 1篇北京市水务局

作者

  • 13篇李世荣
  • 7篇贺康宁
  • 6篇周心澄
  • 4篇常国梁
  • 4篇史常青
  • 3篇刘胜
  • 2篇王正宁
  • 2篇张卫强
  • 2篇李文忠
  • 1篇王冬梅
  • 1篇高国雄

传媒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海峡两岸环境...

年份

  • 1篇2008
  • 8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被引量:16
2006年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李世荣李文忠李福源赵万启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林分水分生产力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为了解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寒区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的水分生产力水平,2001~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的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蒸散测算、标准地生物量调查和解析木分析。并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11种林分类型退耕还林人工林的林木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林分是该区较为适宜的造林密度标准;2)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2100~3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成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水:分生产效率居所有林分之首,其水分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水分生产力标准;3)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水分生产潜力基本达到了目前当地林木的最大生产能力。表明上述林分类型的造林模式可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刘胜贺康宁常国梁李世荣史常青
关键词:退耕还林水分生产效率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潜力
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被引量:39
2003年
通过对1998—1999年5—10月2个生长季不同密度刺槐林的连续观测,研究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不同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较小,并有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林分密度越小土壤深层储水量越高。不同密度的刺槐植树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隐现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成林的土壤干化现象,而且随着降水的减少和林木个体水分消耗的递增,林分内水分供需矛盾越来越显著。对于自然集水斜坡面积在8m^2以上的刺槐植树带内,深层土壤水分能得到较好的补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逐步由中生植物向旱生植物过渡,其生物总量、盖度、长势和植物体含水量也随之降低,反映出林地土壤的水分环境容量随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
李世荣张卫强贺康宁
关键词:栽植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水分动态
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林地蒸散和水量平衡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2004年5~10月.通过测定青海大通一块退耕地上17年生的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树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月变化动态规律以及树木蒸腾总面积来确定混交林的蒸腾量,根据植物的蒸腾量估算树木在生长季的耗水量,进而推算出林地蒸散和水量平衡。研究表明.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生长季林地总蒸散量为251.80mm,以林木的蒸发散为主,占总蒸散量的80%,占同期降雨量的58%;灌草蒸散占总蒸散的13%;而土壤蒸发仅为25.71mm,占总蒸散的7%。
李世荣周心澄李福源孙永红
关键词:蒸发水量平衡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状演变研究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与土壤密不可分,研究土壤的变化对于整个生态修复过程意义重大。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科学依据。在标准地内典型地段挖取剖面,并用环刀每隔10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土...
李世荣李永贵段淑怀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理化性状
文献传递
青海大通地区退耕地人工林分的消光特性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的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5种林分日内不同时刻消光系数、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典型天的日均消光系数和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及其对应的消光能力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消光系数与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并拟合出相应的关系表达式;各林分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累积分布变化曲线均呈“S”型;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冠2/3以上的中上部冠层消光能力明显高于下层,而白桦林和青杨林垂直消光能力各层差异不明显。
刘胜贺康宁王正宁常国梁李世荣
关键词:人工林净辐射林冠结构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
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初探被引量:9
2003年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是改善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着手,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划分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河流、城市生态环境用水4个方面。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用水用林地实际蒸散量表示,全省林地耗水大致为346~477mm;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采用治理前后小流域对比分析方法,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减少流域径流深约为17.62mm(黄河流域)、27.34mm(海河流域);通过对山西省各大河流多年平均最小月径流量和最大月含沙量、输沙量统计分析,计算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从城市湖泊环境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地下水超采恢复用水、城区道路洒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张卫强李世荣贺康宁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资源森林面积潜在蒸散量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被引量:16
2006年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李世荣李文忠李福源赵万启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青海大通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研究
退耕还林还草是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提高生态环境效应是退耕还林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虽有一定的研究,但多是单因素的简单分析,没有进行系统的综合...
李世荣
关键词:生态效应退耕还林水分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恢复植被建设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树种生产潜力被引量:11
2004年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获得的实际产量 ;分析了目前林业的现实生产潜力、实际生产潜力分别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预示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前景 ;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角度 ,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优选的树种及其原则 ;指出了不同树种在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解决建议。
王冬梅周心澄贺康宁李世荣史常青常国梁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地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