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
- 关键词:黄土高原
- 黄土地层突涌破坏机理物理模拟被引量:2
- 2010年
- 首次通过物理模拟手段对黄土地层中的突涌破坏现象进行了研究,深刻揭示了突涌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指出突涌变形破坏特征主要取决于黄土试样的均质性、初始密度、初始含水量、水压及边界条件及其变化变化。试验结果同时表明,黄土试样的均质性、初始密度、初始含水量、水压及边界条件对初始流网形态起着控制性作用,这不仅是突涌变形破坏特征有所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决定突涌变形破坏后续侵蚀特征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了突涌的发生机理,其结论为黄土潜蚀机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借鉴。
- 李喜安郑惠芳康景辉邓亚虹李亮陈文军
- 关键词:黄土突涌物理模拟
- 暗穴环境下非饱和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黄土暗穴在水土流失方面作为一种独特的侵蚀方式,往往会威胁到建设在非饱和黄土层之上的公路边坡稳定性。基于考虑基质吸力的强度折减有限元程序,本文通过开展不同位置暗穴、单双暗穴和基质吸力赋存与丧失等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的对比研究,着重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暗穴、基质吸力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暗穴接近地表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减载效应而利于坡体的稳定,而当暗穴接近边坡坡脚时则成为黄土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因素,在边坡底部存在的双暗穴明显削弱了边坡的稳定性;基质吸力使得非饱和黄土边坡安全系数增大,潜在滑动面变深,反之则使安全系数减小,潜在滑动面上移;基质吸力的丧失或减小以及暗穴的削弱作用使得潜在滑动面位置变化较大。
- 李喜安黄润秋李荣建李亮
- 关键词:黄土边坡稳定性基质吸力
- 渭北东部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分被引量:2
- 2005年
- 本文通过对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对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占补给水源的74.3%。西部岩溶裸露区为岩溶水的直接补给区,其周边浅埋区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东南部的岩溶中—深埋区为岩溶水的径流排泄区。
- 何渊李亮黄金廷范基姣
- 关键词: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同位素组成
- 黄土洞穴危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被引量:10
- 2009年
- 指出黄土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与地表水的集中入渗有关,而黄土洞穴则往往是地表水在黄土地层中通过各种黄土节理、裂隙集中入渗最为直观的体现。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并将其对公路工程的破坏归纳为以径流冲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以渗流潜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以湿陷潜蚀作用为主的破坏类型、复合作用破坏类型;对每种类型的破坏机理及其各自特点分别进行了概括,认为公路工程对原始地形地貌、汇水条件、土质条件和地层条件的改变是其发生洞穴破坏的根本原因;以黄土洞穴对公路工程的破坏机理为启迪,对黄土洞穴的发展演化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其成果不仅可深入揭示黄土洞穴的成因,而且对集中渗流作用下黄土地质体稳定性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李喜安彭建兵马润勇乔晓英康景辉李亮
- 关键词:公路工程
-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128kPa,极限荷载320kPa;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1019.2kPa,极限荷载不小于3312.4kPa;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18kPa,极限荷载1590kPa;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35kPa,极限荷载不小于2072kPa;除此之外,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8m左右,但上部荷载则主要由4m以上桩体承担。本文的有关结论为该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 宋焱勋王治军李喜安何军李亮贾丽娜陈文军宋继文马崇田安家王锦霞
-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风积砂振冲碎石桩载荷试验
- 振冲砂桩复合地基单桩最优桩间距的确定被引量:3
- 2011年
-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时,对于桩径为1m的砂桩,其设计桩间距至少应控制在1.6m以下。同时指出,由于振冲砂桩的制桩成本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尽量采用小间距以获得更好的挤密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沙漠地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王治军王继华何军李喜安宋焱勋宋继文马崇王锦霞李亮陈文军贾丽娜
-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风积砂桩间距
- 渗流潜蚀作用临界发生条件的推导被引量:16
- 2010年
-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渗流潜蚀作用的发生条件及其机理,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等几种最为常见的渗流潜蚀作用的概念模型进行了严格界定,将流土及突涌发生时的渗流方向扩展到任意方向。其次,通过受力分析,利用解析方法推导了"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等渗流潜蚀作用发生的临界条件,并对其他地下径流作用下发生的潜蚀作用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由于渗流潜蚀作用发生环境的多样性,对其发生临界条件的判断应就其具体受力情况来具体分析。根据渗流潜蚀作用临界发生条件推导得出的相关结果,为潜蚀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李喜安陈文军邓亚虹李亮贾丽娜
- 关键词:管涌流土突涌
- 微地震初至自动拾取方法分析
- 2015年
- 微地震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领域较广,主要应用于油田开发和矿井安全防治等领域。
- 李亮
- 关键词:极值法
- 毛乌沙漠桩体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 李亮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