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君

作品数:5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颈椎
  • 3篇颈椎病
  • 2篇症状
  • 2篇韧带
  • 2篇神经症
  • 2篇神经症状
  • 2篇手术
  • 2篇纵韧带
  • 2篇疗效
  • 2篇后纵韧带
  • 2篇交感
  • 2篇交感神经
  • 2篇交感神经症状
  • 1篇选择性
  • 1篇压迫脊髓
  • 1篇早期疗效
  • 1篇置换术
  • 1篇韧带骨化
  • 1篇融合术
  • 1篇融合术治疗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王新伟
  • 5篇袁文
  • 5篇李君
  • 4篇王占超
  • 3篇梁磊
  • 3篇陈德玉
  • 3篇姜东杰
  • 2篇陈宇
  • 1篇陈华江
  • 1篇祁敏

传媒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5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使用Prestige或Discover人工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术中彻底去除减压节段后纵韧带。全部病例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15.1个月。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健康调查简易量表(The Short Form-36,SF-36)评分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交感神经症状采用“20分评分法”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前为(8.5±2.5)分,术后1周为(1.6±1.4)分,末次随访时为(2.3±1.1)分。患者主观满意度:优15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85.2%。JOA评分:术前为(10.8+2.4)分,术后1周为(11.1±2.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1.4)分;SF-36评分:术前为(102.7±8.7)分,末次随访时为(129.8±5.5)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检查提示:手术节段颈椎活动度得到保留(术前活动度为7.3°±2.7°,术后为7.7°±3.2°)。全部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结论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早期效果良好,术中彻底去除致压节段的后纵韧带可能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
梁磊王新伟袁文李君陈华江祁敏王占超
关键词:颈椎病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颈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比较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curvatureindex,CO),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李君王新伟袁文陈德玉陈宇梁磊王占超姜东杰
关键词:颈椎病椎板切除术神经根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38—76岁,平均56.2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3.2年。按照骨化物矢状面及横断面分型、骨化物范围及颈椎生理曲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记录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颈痛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行前路手术35例,术前JOA评分(9.8±2.3)分,末次随访时为(11.7±2.1)分(t=3.28,P〈0.05);术前VAS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5)。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2例,术前JOA评分为(10.4±2.7)分,末次随访时为(12.5±2.3)分(t=3.81,P〈0.05);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14例,术前JOA评分为(9.7±2.5)分,末次随访时为(11.6±2.6)分(t=3.56,P〈0.05)。行后路手术的患者术前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本组行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1例,脑脊液漏2例;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2例。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骨化物类型、范围及患者生理曲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只要手术方式选择得当,均能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
王新伟袁文陈德玉陈宇李君姜东杰王占超
关键词:颈椎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梁磊王新伟袁文王占超陈德玉李君姜东杰
关键词:颈椎病交感神经症状后纵韧带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后纵韧带骨化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病理现象,其可压迫脊髓而导致脊髓损伤。
李君王新伟袁文
关键词:手术治疗OPLL病理现象脊髓损伤压迫脊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