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强
- 作品数:77 被引量:1,204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ITS基因的序列分析
-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
- 黄文达赵学勇左小安李玉强连杰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ITS
- 文献传递
-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58
- 2006年
- 通过实验室土壤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壤温度(8,18,28,38℃)和含水量对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生境(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38℃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WFC)的5%~65%范围内,3种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超过该范围时,流动沙丘的土壤呼吸速率仍呈上升趋势,而38℃培养条件下的半固定沙丘和18-38℃下的固定沙丘的土壤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不同类型沙化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温度系数Q10值随含水量的变化为:流动沙丘L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
- 李玉强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移小勇
- 关键词: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科尔沁沙地
- 樟子松固沙林土壤碳截存及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4
- 2011年
- 在科尔沁沙地测定分析了流动沙丘栽植樟子松林23 a后的土壤碳截存作用,以及林地和流动沙丘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流动沙丘造林后土壤容重减小,土壤颗粒中极细沙和黏粉粒含量显著增加;②樟子松林地0~5 cm和5~15 cm层土壤有机碳截存量分别为221.8 g.m-2和113.9 g.m-2,截存速率分别为9.64 g.m-2.a-1和4.95 g.m-2.a-1;CaCO3-C截存量分别为4.0 g.m-2和2.5 g.m-2,截存速率分别为0.17 g.m-2.a-1和0.11 g.m-2.a-1;③干旱条件下土壤呼吸随气温的升高呈现指数减小;无论是干旱还是降雨后,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流动沙丘;④降雨刺激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林地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流动沙丘;林地地表凋落物去除后土壤呼吸速率下降,并且在降雨后下降更为明显。
- 李玉强赵学勇刘新平尚雯冯静苏娜
- 关键词: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科尔沁沙地
- 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碳平衡与碳储量被引量:58
- 2006年
- 通过测定科尔沁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的土壤呼吸、碳平衡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后恢复草地(CO2-C 0.737 g/m2.d)>无牧后恢复草地(CO2-C 0.704 g/m2.d)>中牧后恢复草地(CO2-C 0.641 g/m2.d)>重牧后恢复草地(CO2-C 0.576 g/m2.d);无牧和重牧后恢复草地的碳素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轻牧和中牧后恢复草地的碳素输入显著高于输出,净截存碳分别为84.89和76.51g/m2;植物-土壤系统的碳储量大小为轻牧后恢复草地(1 785.39 g/m2)>中牧后恢复草地(1 494.69 g/m2)>无牧后恢复草地(1 483.61 g/m2)>重牧后恢复草地(1 323.39 g/m2)。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后的退化沙质草地在采取围封恢复措施以后,有益于大气CO2的截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沙质草地的碳汇作用。
- 李玉强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陈银萍
- 关键词: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碳平衡碳储量
-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17
- 2011年
- 以流动沙丘为对照,研究了科尔沁沙地25年生和35年生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表层土壤(0~15cm)有机碳(SOC)和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丘造林后,粗沙含量明显降低,土壤极细沙和粘粉粒含量显著增加;SOC和LFOC含量均显著增加,但随土层加深趋于减少;流动沙丘造林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的SOC和LFOC储量,且林龄越长,SOC和LFOC储量越高.人工林地0~15cm层LFOC储量的增幅远高于SOC储量,说明流动沙丘造林对表层土壤LFOC的影响大于SOC.
- 尚雯李玉强王少昆冯静苏娜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人工造林轻组有机碳樟子松
- 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水分在降水后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36
- 2006年
-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受轻度干扰的沙质草场、禁牧半流动沙地和受重度干扰的丘间低地在降水后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变异幅度是丘间低地>半流动沙地>沙质草场。半流动沙地和丘间低地的表层与亚表层土壤水分空间结构差异较小,但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都要高于沙质草场表层。沙质草场表层与亚表层空间结构差异明显,两层土壤含水量变程分别为181.80 m4、.55 m,分维数为1.91、1.99,表层变异性小,亚表层变异性大。半流动沙地表层、亚表层的土壤含水量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占各自总空间变异性的50%和48%,主要表现在1 m以下的小尺度范围内。丘间洼地两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特征差异较小,空间变异性大,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图表现出由洼地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分布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尺度范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着沙地植被、地形小尺度分布格局在大尺度上的配置格局,降水后的沙地土壤水分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地形状况、植被条件和小尺度的人为局部干扰在该变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 赵学勇左小安赵哈林张铜会李玉强移小勇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地统计学
- 内蒙古东部两大沙地土壤理化特性沙漠化演变规律的比较被引量:13
- 2011年
- 为了了解不同地带沙地土壤理化特性沙漠化演变规律的差异及其机制,研究比较了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土壤理化特性的沙漠化演变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沙漠化过程中,2个沙地的土壤黏粉粒含量均大幅度下降,沙粒含量明显增加,但科尔沁沙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呼伦贝尔沙地,而且前者黏粉粒主要释放期早于后者;科尔沁沙地土壤温度趋于下降,呼伦贝尔沙地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土壤含水量均略有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碳/氮均显著下降,其中科尔沁沙地下降幅度大于呼伦贝尔沙地;表层土壤pH值均显著下降,下层土壤pH值值变化不显著;导致两沙地土壤理化特性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背景土壤质地和土壤粗化速率不同。
- 赵哈林李玉强周瑞莲赵学勇张铜会王进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沙质草地土壤特性沙漠化
- 一种便于小块农田同步覆膜施肥的机具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小块农田同步覆膜施肥的机具,其结构特征是在三角箱背面上部焊接带有支杆圆形空心小钢圈的实心钢柱,在实心钢柱的两端的凹槽圆柱上依次套有轴承、带有支杆圆形空心小钢圈和弹性橡胶套管,地膜内芯管套于实心钢柱上...
- 何钊全云建英张铜会刘新平赵学勇李玉霖李玉强左小安王少昆车力木格
- 文献传递
- 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被引量:42
- 2006年
- 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沙漠化过程存在着疏林草地、沙质草场、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等明显的逆行演替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对应着适合本生境的典型群落类型,每一群落优势种的作用明显。草地退化过程中,原生地带性群落及演替早期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高,结构复杂,随着草地退化、沙漠化过程,群落组成物种数、科属减少,禾本科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降低,草地群落结构趋于简单、质量下降。在退化的各个阶段,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草地退化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群落结构简单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减弱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
- 左小安赵学勇赵哈林郭轶瑞李玉强赵玉萍
- 关键词:草地退化沙漠化物种组成
- 沙地生态系统持续恢复关键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
- 赵学勇张铜会李玉霖张文军高永李玉强左小安刘新平王少昆罗亚勇黄文达曲浩毛伟潘成臣罗永清
- 该课题依托野外试验观测,系统分析了沙地的生态系统过程,提出了物种配置、恢复体系合理结构与密度模式,为促进退化沙地稳定恢复提供科技支撑。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提出了基于水分承载力的半干旱沙地林-草系统稳定建植技...
- 关键词:
- 关键词:生态恢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