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青春

作品数:80 被引量:972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气象
  • 18篇城市
  • 16篇降水
  • 14篇暴雨
  • 13篇城市化
  • 10篇污染
  • 10篇夏季
  • 9篇局地
  • 8篇灾害
  • 7篇数值模拟
  • 7篇气候
  • 7篇值模拟
  • 6篇水汽
  • 6篇气象服务
  • 6篇降水量
  • 6篇边界层
  • 5篇大雾
  • 5篇局地暴雨
  • 5篇空气污染
  • 5篇辐合

机构

  • 76篇中国气象局北...
  • 20篇北京市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空军航空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市气候中...
  • 2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 1篇科罗拉多大学
  • 1篇安徽省铜陵市...

作者

  • 80篇李青春
  • 16篇郑祚芳
  • 11篇程丛兰
  • 8篇苗世光
  • 7篇刘伟东
  • 6篇张小玲
  • 6篇王迎春
  • 6篇扈海波
  • 5篇曹晓彦
  • 4篇王在文
  • 4篇吴正华
  • 4篇张朝林
  • 3篇苏德斌
  • 3篇段欲晓
  • 3篇高华
  • 3篇张文龙
  • 3篇王耀庭
  • 3篇范水勇
  • 3篇李炬
  • 3篇丁海燕

传媒

  • 9篇气象
  • 7篇气象科技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2007年中...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第29届中国...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灾害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本文利用1954-2001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逐月沙尘资料,重点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沙尘日数的年代变化规律、沙尘日数的月变化进行分析;分析了近三年北京地区出现沙尘天气特点及成因;同时对近48年的沙尘出现日数变化规律进行了小波分析。
李青春吴正华
关键词:沙尘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北京地区降水空间分布及城市效应分析
应用北京地区20 站1971—2010 年降水记录及城市发展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降水的大尺度变化趋势及局地降水的城市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具有大尺度变化特征,其线性倾向率为-9.12mm/10a;2)城...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李青春
关键词:年际变化降水
文献传递
持续性重霾污染形成的大气垂直结构观测分析
利用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增强型单镜头云高仪探测的气溶胶后向散射密度等垂直观测数据,以及北京地区逐时PM浓度数据,结合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一次北京地区重霾污染形成过程的大气垂直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在高层大...
李青春曹晓彦郑祚芳王耀庭
文献传递
冬季山谷风和海陆风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9
2019年
为了弄清冬季山谷风、海陆风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2016年12月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逐时PM_(2.5)浓度数据,计算平均风矢量场和平均PM_(2.5)浓度场,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变化规律及其对PM_(2.5)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山谷风日,中午至下午谷风将位于河北太行山东部地区的污染物向北输送.傍晚以后,在北京西部、北部,以及河北太行山山前出现的山风与偏南风构成"人字形"辐合线,辐合线的汇聚作用使北京地区、廊坊,以及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地大气污染加重.在海陆风日,下午至前半夜,河北中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东南向海风,深入内陆到达天津东南部地区,海风前缘区域大气污染加重;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0~325 m风向风速与PM_(2.5)浓度时间变化关系分析,以及利用Cressman法插值得到的地面风向风速和PM_(2.5)浓度二维格点场,分析北京地区重霾污染过程中近地层山谷风和海陆风对大气污染形成的影响:中午至下午,谷风将大气污染物向北京输送.傍晚以后,大气污染物在山风与偏南风形成的辐合线附近汇聚,在北京地区及以南地区形成PM_(2.5)高污染区.凌晨至早晨北京被山风控制,大气污染物被吹离北京、滞留在北京以南至天津西北地区.冬季,山谷风的输送和汇聚作用使大气污染物以日为周期不断循环和累积,对北京地区至北京以南地区、河北太行山东部地区的大气重污染形成起重要作用.
李青春李炬郑祚芳王耀庭于淼
关键词:辐合线
渤海西岸降雪过程中偏东风在250m塔层内的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天津铁塔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4次渤海西岸典型降雪过程,分析偏东风在降雪发生前后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4次降雪过程均属于回流降雪,其水汽来源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和近地面层的东风水汽输送有关;地面东风出现在降雪开始前8 h以上,风速一般为2 m·s-1,220 m高度可达12 m·s-1。从造成东风的影响系统来看,由南部北上低压系统造成的东风或东南风湿度较大,而由东北南下冷高压造成的东风或东北风湿度均较小。出现最大降雪的时段,塔层东风显著加大,而地面风速变化不明显。
孙密娜易笑园闫志超李青春
关键词:降雪比湿
引发北京局地暴雨的近地层辐合系统的形成与作用研究
由近地面层切变线(或辐合线)引发的局地暴雨是北京夏季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类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很难正确把握降雨出现的时间、落区和量值的大小.本文针对典型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北京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
李青春郑祚芳李耀东曹晓彦程丛兰
关键词:切变线局地暴雨中小尺度系统
北京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为克服针对一次或几次天气过程研究城市化对边界层结构及降水影响的局限性,尝试研究北京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2006年8月份的主要天气过程,分析了气象站观测的10 m高度风速、2 m高度气温、2 m高度比湿和24 h降水的月平均分布特征,然后利用WRF/Noah/UCM模拟系统,进行了该月30个个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检验分析,并通过多组不同城市化情景的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研究表明:本文所用对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月平均的方法可以较合理地模拟出城市化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影响,并再现观测到的各站风频差异.8月份,北京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高度白天约为800 m,近地面气温升高1℃以上;夜间约为200 m,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达到最大(1.4℃以上).白天,城市化使城市及下风向的一些区域风速略有减小;夜间,城市及周边区域200 m以下风速明显减小,且在100 m左右高度处风速减小最明显,减小达0.8 m/s以上.城市化白天使700 m以下比湿减小,近地面处减小达1.2g/kg以上,夜间使近地面空气比湿略有减小.城市化对城市区域平均降水量的影响随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同.初步模拟分析表明,北京城市化已使上风向区域以及城区三环以内降水量减少,海淀和昌平降水明显增加.
苗世光CHEN Fei李青春范水勇
关键词:城市化大气边界层结构降水
城市热岛对雷暴系统影响的加密观测分析
<正>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大气所325m铁塔15层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VDRAS反演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北京城区北部(上风方)局地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热岛对...
李青春
关键词:城市热岛降水回波加密观测
文献传递
2007年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国家体育场(鸟巢)气象要素观测分析
根据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的要求,北京市气象局于2007年开幕式期间8月6~10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场内、外,利用VAISALA公司的WXT510型便携式6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组织开展了开幕式对应时段(晚20:0...
李青春丁德平王力
关键词:气象服务国家体育场
文献传递
华北平原3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7
2015年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对近年华北平原3次持续10 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维持机理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平均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极其相似,其高空和地面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风速、温度露点差、逆温层厚度等的统计值也比较近似;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消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大尺度下沉运动、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赵玉广李江波李青春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形作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